盧燕



樹影婆娑半遮山路,一個孤獨背影正前行。陽光透過松樹的葉子照在柏油路上,灑落在前行者的身上,光影中的背影孤獨且透著堅毅。這是在河北省霧靈山保護區生態護林員李起業拍攝的所有照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由此也引發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這是哪個雜志的封面?沒想到這是他用無人機給自己拍攝的一張工作照。
如果只看照片,我以為這是專業攝影師的作品,在我眼里他大概算是生態護林員里很會攝影的了。出生在承德市興隆縣的李起業才31歲,卻已在霧靈山保護區工作了11年。從消防隊的撲火隊員到管理站的巡護人員,他如今的工作是駐守在山頂望火樓的防火瞭望員。也就是從3年前他到望火樓工作后,攝影成為了與之相伴的“密友”。用手機記錄生態護林員的日常,記錄霧靈山令人窒息的美麗云海和日出日落成為他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
初次結緣霧靈山不是跑步這么簡單
2011年,20歲的李起業正在找工作,恰逢霧靈山森林消防隊招聘撲火隊員,他就問人家工作內容,得到的回答是:每天跑跑步。李起業一聽,這不錯呀,自己愛跑步,正好。待真正當上了撲火隊員,李起業才知道其中的艱辛。
2011年11月1日,李起業成為正式的撲火隊員。但迎接他的不只是跑步,更是軍事化的管理和高強度的培訓。早上出完操之后,他們就開始學習消防知識和打火技能,觀看錄像資料,撲火演習等。
“我才知道哪有跑步這么簡單,才知道這份工作不但很辛苦還責任重大,并且很危險。”李起業說,為了能夠順利地完成撲火任務,他們還經常半夜被哨聲叫起來,進行演習。
“我還記得第一次演習時候的狼狽樣,鞋帶沒系緊、皮帶沒扣好,挎包帶子還耷拉著,頭盔還歪著,其它裝備勉強背著,離拉歪斜地跑出去集合。”
結果可想而知,被訓一通是正常的。但李起業當時對隊長黃建軍的話印象深刻:“讓你們盡可能帶上所有的裝備,是把保護生命放在第一位,真正到了實戰的時候,我會酌情等你們的。”
雖然嚴厲,但透著溫情。半年多的培訓,李起業和其他隊員經歷了從手忙腳亂、狼狽不堪到整齊劃一、又快又好。他們“出師”了。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特別是3?6月,是最為重要的春防階段,也是霧靈山上最冷的時候。李起業的第一次撲火任務正是在這個時候。
“那是一個秋日的深夜,我們接到了任務,背上十多公斤的裝備出發了,山火著起來成片成片的,遠遠就能看到紅彤彤的一片。山火也不會自己滅,會越燒越大。所以撲火刻不容緩。我們奮戰一夜把火撲滅后,任務卻并沒有結束,還要劃出一部分相對安全的地帶,待命至少48小時。深秋的山里,已經很冷了,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又渴又餓,拿出隨身攜帶的壓縮干糧,咬一口下去,噎得夠嗆,幸運的是水壺里的水還沒有凍上,但也要省著喝。”
雖然這工作比他預想的要艱辛且危險得多,李起業卻一下子堅持了4年。4年里,李起業參與的大型撲火行動大約10次以上。談起撲火經歷,他說起來稀松平常。隊員們平時也都把這當作笑談,隨便拿出一個“梗”說說,都讓我感嘆。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行動是壽王墳的那場火災,我們在最后一線的位置,當時還有部隊和其他撲火隊參與,直升機都參與其中。最后的時候已經沒有水喝,干糧也吃完了,又渴又餓又累,后來不知誰給了半個面包,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居然吃著就睡著了,醒了的時候嘴里還含著面包,這個事被同事們當笑話傳了好久。”
由于年齡、體力等原因,李起業這一撥隊員在4年后轉崗了,他到山下的管理站成為了一名生態護林員。
我為你翻山越嶺不只為看風景
從霧靈山森林消防隊轉崗到山下的管理站后,李起業的工作是每天巡護自己的責任片區。沒有了高強度的訓練和隨時準備出任務的緊張,這份工作變成了一個人的獨來獨往。
“每天我的工作就是吃過早飯出發,翻過一座山,到達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也就是我的GPS定位點。看看那里的植被有沒有被破壞,有沒有林木被盜伐等情況。然后返回管理站,吃過午飯,稍事休息,再次原路走一趟,完成一天的巡護任務。”
李起業說他們的管理站大概有三、四個人,每個人有自己的責任片區。管理站地處偏僻,所處的位置往后再無人家。他們吃住都在管理站,雖然巡護時都是單獨行動,但中午晚上還會見面。每年春防期間他們是7X24小時值守,沒有休息日。從活力十足的撲火隊員到獨來獨往的巡護工作,李起業很快適應了新的崗位。但沒有想到,這個獨來獨往的工作讓他在一次搶險工作中落下了殘疾。
“那是2016年7月,我在南門管理站的時候,被分配到蓮花池修路隊。多日連綿不斷的大雨,導致山體滑坡。為了保證道路的暢通,我們加班加點清理道路,就在快要結束工作的時候,可能是因為連日工作,體力透支,在搬落石的時候,只聽到咯嘣的一聲,隨之而來是鉆心剜骨的疼,自己的右手無名指血肉模糊,露出了森白的指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我的右手無名指雖然沒有完全恢復,但保留了大半功能,此后一年我只能用勺子吃飯。我每天練習抓握,漸漸地學會用左手吃飯,用左手代替右手完成一些工作。如今已經恢復了很多。”
即使這樣,李起業也沒有想過要退下來,還是一如既往地巡護著他熱愛的山林。
霧靈之巔開啟風之旅
2019年,李起業再次轉崗,這一次他的工作是在霧靈之巔的那座望火樓。在那四五平方米的“彈丸之地”,他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2019年10月24日,保護區所在的承德市興隆縣城還不是特別冷,我們開車上山,山下還是黃葉飄落的秋天,到了蓮花池就已經是漫天冰雪地了。到達山頂上的員工宿舍后,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霧茫茫一片,還有隨處可見的冰花,積雪。因為霧氣太大,第一天我就沒有上塔。”李起業說,晚上聽著呼嘯的山風,自己懷著忐忑的心情入睡了。
“山頂的風僅用表示聲音的詞描述是不夠的,我那時才第一次理解為什么作家把風聲比喻為‘呼號。第二天早上一出屋,我被震撼到了,從沒見過如此美麗的日出,我當時不由地喊了起來,‘哇塞,太美了感覺所有語言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都顯得蒼白。”
就這樣,李起業在驚嘆中開始了自己的望火之旅。他把霧靈山頂峰那個望火樓叫“工作臺”,那個地方就是他所在保護區的防火護林瞭望站。他的工作就是負責每天的防火巡查,檢測視野范圍內有沒有火情和火警的發生并及時上報到管理處。
辨煙色知火情
李起業說自己的工作很簡單,就是用眼睛看護著森林,用腳步丈量山頂上那一塊面積并不大的山巒。但是,這看似簡單的重復性工作,讓他鬧過笑話,學了知識,更讓他無法割舍。
“第一次上塔我就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我們的望火樓在山頂,俯瞰四方,我忽然發現有一個地方冒煙,心里很緊張,趕緊給縣城24小時值守的防火辦打電話報告,結果人家通過大屏幕一看,告訴我這是建龍鐵廠在生產。我們的望火樓上有幾個攝像頭,從防火辦那里看的很清楚。從那時起我意識到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并不簡單。”
李起業告訴記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地學會了通過煙的顏色辨別是山火還是工廠開工和生活所產生的煙。“山火的煙色發黃,工廠和民用的煙色發白。而且慢慢地通過觀察,我對每處工廠和生活區,村鎮的位置都清楚了,如果是這些區域以外發現有煙我會格外關注,迅速判斷并上報。”
一個人的望火樓
李起業說自己雖然鬧了個笑話,但發現這份工作還是挺有意思的。不過,最難捱的孤獨是他始料未及的。
李起業工作的望火樓是每一班兩個人,一個人值守半天。一個人吃完午飯,上去替另一個人,兩個人也就是在交接班的時候見一下。
“剛開始的時候,最想干的事就是和別人說說話,因為實在太寂寞了,只有呼號的風聲陪著我;最盼望的是晚飯,因為晚飯是可以一起吃的,也終于有人和我說話了。因此,我們的晚飯都會吃一個小時。倆人還覺得聊不夠。”
每天太陽升起來之前去上班,在太陽落下來之后下班。周而復始,對于李起業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來說,枯燥,寂寞,孤獨有點讓他抓狂,有時甚至會一個人在夜里對著山巒和狂風一起“呼號”。
當然,這份簡單工作的辛苦程度也超出了李起業的想象,他還會經常掛點彩。
“2019年11月11日早上,凜冽的寒風從夜里一直刮天明,持續的降雪讓我一出宿舍沒多久,一步直接鉆進了雪窩子里,雪直接埋住了前行的路,我一下子不知道東西南北了。我只能一點點挪,一點點移動,那個時候我都有點后怕,恐怕任我呼喊也不會有人聽到。當我終于看到路邊欄桿的時候,腦海中首先冒出的想法是‘我終于可以上班了。由于沒有經驗,我當時也沒有戴手套,兩只手緊緊抓住掛滿冰凌的欄桿,冰凌和手接觸的一剎那如同刀割一般,鉆心的疼,兩手頓時鮮血淋漓,和冰雪混在了一起。看著血肉模糊的手,我當時也有一閃念的想放棄。不過,我還是堅持下來了。”
從那以后,李起業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積雪打掃干凈,再把去瞭望塔的路清掃一遍,這樣走起來也會安全些。每天上下班都小心翼翼地扶著欄桿,不敢松手,沒幾天他的第一雙手套就光榮下崗了。
日復一日,李起業每天在日出前到崗,在日落后晚些下班,確保一天的工作沒有疏漏。
“在山頂上最大的困難就是冷。零下30多度的環境,幾乎每天都刮大風,出門必須把自己裹的嚴嚴實實,因為漏出來的任何一個小縫隙,風都會輕易找到,鉆進去像刀一樣刮得你生疼。而瞭望塔里的電暖氣因為天冷還經常‘罷工,至于水壺被凍住了,水杯里的水變成一坨冰都是家常便飯。”
聽著李起業說,都能感受到那種寒冷,可李起業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不僅用眼睛用心看護著山林,還在不斷發現霧靈山的美并開始用手機拍攝,記錄下來。
這樣的美應該被記錄下來
霧靈山特別美,如仙境一般,看云起霧去,聽山風陣陣吹。李起業成為了全燕山山區最早見到日出,最晚送走日落的人。在那里,李起業第一次看到汽車會變成冰雪展品;第一次關注到四季帶給霧靈山的變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霧靈山的風景是美麗的,在山頂瞭望的時候,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注意過的美麗風景,第一次的日出,第一次的日落,翻涌的云海,潔白的樹掛,亮晶晶的冰掛,覺得自己應該把這些美麗的風景記錄下來,這樣慢慢的也就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路。現在會利用閑暇的時間拍一些好的風景,為霧靈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傳,因為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霧靈山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開始就是用手機,后來有了無人機,能拍一些更美的圖片了。”
攝影成為了李起業工作中的良伴。3年來,李起業拍攝了數不清的照片,記錄著霧靈山的美麗。
“因為拍照,我發現日出日落每天都不一樣,我觀察著樹木一點一滴的變化,從秋天變黃,到冬天變白,到早春的沒有顏色,突然有一天發現綠色出來了,然后拍著拍著發現漫山遍野都綠了。”
我可以再堅持堅持
從他到霧靈山的第2年開始,領導就征求他的意見,是否需要轉崗輪換,他就回答我再堅持堅持,第3年,他還是如此表態,今年他再次表示自己還能再堅持。
從最初孤獨、忍耐到逐步適應再到如今的堅守,李起業言語中充滿了不舍、自豪和驕傲。
從激情澎湃的年輕時代到穩重自如的中年又到靜如池水的老年時光,這是李起業對自己3個崗位的形容——青年、中年和老年。
11年里,李起業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春節只有兩個,春防期間3個月無休時,有時特別想家,想老婆孩子,他只能默默的看他們的照片。有時,他也感到對妻兒有所愧疚,可他沒有怨言。
“我才干了11年,我們這里有很多同志都干了三四十年,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真的就是榜樣。還有我們的領導,春節我們堅守崗位,只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他們大年三十晚上要跑好幾個地方,他們和家人過一個春節都難。”
李起業說自己的工作實在是太普通了,在這個小小的瞭望站里,守護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山林不被火情破壞。
“我還給自己取了一個網名,叫‘霧靈山打更人,意遇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的意思。”
從20歲到已過而立,李起業把整個青春都奉獻給霧靈山,他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無盡的熱愛。他愛這份平凡的工作,他更離不開他的家鄉——霧靈山。
(文中圖片為李起業攝影作品)
焦點人物小檔案:
姓名:李起業
出身日期:1991年7月
學歷:本科
工作單位:河北省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工作履歷:2011年進入霧靈山森林消防隊擔任撲火隊員;2015年起在大溝等管理站擔任生態護林員;2019年起,在霧靈山望火樓擔任防火暸望員。工作期間,參與大型撲火工作十余次,并多次參與道路搶險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