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作為一種珍貴的土地資源,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素有“耕地中的大熊貓”之稱,保護好黑土地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黑土地是處于生產利用狀態中的生產資料,對它的保護與修復,可以類比為某些古建筑的保護、修復與利用,既要保護好,還要合理修復,同時維持某種日常態的“煙火氣”,因此必然是一個系統工程。
近年來東北黑土地面臨退化、流失,直接影響國民“飯碗”,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與修復迫在眉睫。正因此,對偷采盜挖、非法買賣等各類破壞黑土資源的行為,必須加大法律打擊力度。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作為農業用地的黑土地,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黑色土壤,血脈相連,不可割裂。大自然是黑土地最大的輸出者、修復者和保護者。人類可持續的生產、生活,不能脫離良好的自然生態;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的正是這一內在邏輯。
黑土地保護法必將為東北黑土地的保護、修復,保障糧食安全,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可以預期,對黑土地的保護,也不會囿于“土地”本身。通過更合理的自然保護地布局,重塑大自然對黑土地的輸出、滋養功能,形成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耕地中的大熊貓”也會得到更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