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茗欣

摘 要:本文運用SWOT矩陣分析地方文化出版的價值特征,從自身資源、讀者群體、渠道推廣等方面探討實現其精品化發展路徑,一是全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內涵精髓,二是做好地方文化代表的作者隊伍建設,三是創新地方文化表述方式與呈現形式,四是充分應用出版融合發展的思維模式。
關鍵詞:地方文化 圖書出版 高質量 精品化
一直以來,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每到地方考察時都特別關注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存,2020年4月在陜西考察時指出,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要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2020年10月在廣東潮州考察時表示,潮州文化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時認為,要保護好老街區、古建筑、好文物,保存好城市的歷史和文脈;2022年1月在山西晉中考察時強調,要守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國疆土遼闊、地大物博,數千年文明中孕育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以民俗建筑、考古文物、文獻史料、風俗習慣、語言藝術等形式留存至今,是歷史傳承的重要文化資源。
圖書出版與地方文化緊密相連。地方文化出版是圖書出版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板塊,出版社特別是地方出版社承載著挖掘、保護、弘揚與傳承地方文化的職責與使命。如何仔細甄別并充分利用好有開發潛力的地方文化資源,在日益開放環境下發揮好其中的唯一性與特色性,創新地方文化出版的內容視角與呈現形式,推動地方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近年來學術界和各地出版社也進行了不少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經驗。本文將通過SWOT分析影響地方文化出版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探討實現其精品化出版的方式,助力地方文化發展壯大與經久傳承。
一、地方文化出版的SWOT分析
地方文化出版是以地方文化資源為內容,以圖書為載體,以實現歷史文化傳承與出版經濟相統一的出版形式。不同地域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與重視程度不同,出版單位特別是地方出版社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出版的自身優勢與時代機遇,使之發揮其應有的出版效應。
(一)地方文化出版的優勢與劣勢
每一部地方文化圖書,都是地方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具有突出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地方文化出版有著明顯的資源優勢,主要體現在其幾個特性上:一是地方文化資源的獨特性,每個地方流傳并體現出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二是內容題材的稀缺性,某個地域的文化出版中可供選擇的題材是特定的,也是其他地域不能體現的;三是圖書出版具有系統性與權威性,與口耳相傳的文化傳承方式不同,出版能實現資源的重新挖掘與梳理,最終呈現的內容客觀真實、全面系統、權威可信。[1]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出版也存在一些發展劣勢。就出版業即使是當地出版社而言,地方文化出版的內容資源知名度較低,作者和讀者群體都不易尋求且十分受限,編輯的選題意向不強。資源整合力度不足是長期存在的矛盾,受地方文化資源市場局限性的影響,地方文化研究與出版難度高,史料不易獲取,社會影響力有限,學界和出版業界對其重視程度和整合力度有所欠缺。
(二)地方文化出版的機遇與挑戰
新時代背景下的地方文化出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各地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街區等建設的推進,地方政府日益加強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雖然關注點可能側重于如地方紅色資源等的其中某一方面,但也是對地方文化傳承的政策與環境利好。而在改革開放、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過程中,越來越多人“走出去”后希望能回歸本源,例如第一代華僑年老后渴望回鄉,地方文化出版潛在讀者群的鄉土情懷與日俱增,為其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場空間與潛力。然而,近年來受疫情影響,人們對經濟收入預期表示擔憂,消費意愿有所下降,市場環境存在一定的壓力。這是出版業界的環境挑戰,也是當下地方文化出版必須正視的市場影響。同時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宏觀視角的全國性題材甚至是全球性題材的出版內容流行,題材視域有一定局限性的地方文化出版難以滿足現在人們的閱讀選擇與知識需求。
(三)SWOT矩陣的策略分析
整體而言,地方文化出版的優勢大于劣勢,機遇多于挑戰,有著較強的開發潛力,亟須創新開發形式、加強建設力度。如表1所示,從自身資源上看,要全面、多角度地挖掘好地方內容資源,充分發揮其獨特性系統性的內在優勢。[2]這也是地方文化出版物與其他出版物相比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注重多種資源間的整合利用,為圖書出版提供新穎的選題視角和資源內核;從讀者群體上看,針對不同目標讀者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調研分析,了解他們的閱讀習慣、傾向體驗等并進行出版內容的精準投放;從渠道推廣上看,要提煉出版資源的特色亮點,結合重要時間節點和特定地域傳播渠道特點,創新地方文化出版的呈現形式與宣傳模式,為社會各界了解和認識地方文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窗口。
二、實現地方文化出版的精品化發展路徑
地方文化是地方出版社重要的出版資源,二者互利共生、相互依存,資源的存在與發展為地方出版社提供明顯的競爭優勢;同時出版社有著挖掘與弘揚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需要在地方文化出版中探索高質量、精品化、品牌化、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一)全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內涵精髓
內容是圖書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每個地域有著其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歷史遺存,這是寶貴的出版資源,值得出版單位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出版以當地悠久的歷史沉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為主脈絡,要實現高質量精品化發展,首先需要對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通過實地調研、翻查史料等進行深入分析,系統梳理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地方歷史文化,既要了解家喻戶曉或已有成熟研究基礎的文化內容,也要充分把握以往地方文化研究較為薄弱的地方。
在內容資源和視角的選擇上,一是要尋求與主流價值觀、時政熱點的良好契合點,或與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適應,或符合紅色文化資源、革命老區建設等戰略規劃[3],又或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和中外融合的時代趨勢。二是強化甄別能力,將地方文化資源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具歷史價值的要素提煉梳理。這也是最考驗編輯眼力之處,同時要注重做同質性分析,對比不同地方文化讀物的題材選擇,擇選出全新視角幫助人們更好領略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非凡魅力。三是打造系統工程、形成規模效應。[4]地方文化讀物的某一題材容易受到知名度不高、讀者群體有限等的影響,如果能在選題之初融入叢書規?;庾R,樹立地方文化圖書品牌,有利于強化地方文化讀物間的連帶影響力,通過系統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增強地方文化的影響力。
(二)做好地方文化的作者隊伍建設
尋找有代表性的作者團隊,是地方文化出版內容質量的重要保障,優秀且合適的作者能撰寫出高質量的稿件,更能把握好專業性內容。這些地方文化的作者代表需要對當地歷史文化有長期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從各地域的地志辦、黨史研究室、學術館、歷史博物館、高校等專業科研機構,可以尋找到一批學術代表;另一方面還可以從各專業領域中尋求行業翹楚,他們是民間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土生土長的地方學者,通常有著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甚至能在內容視角和表述呈現上有獨到的見解。以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潮州文化叢書》為例,作者團隊是不同文化領域的杰出代表,對潮州歷史文化有整體性的把握和感悟,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著多年實踐經驗,其中包括對饒宗頤有多年研究的陳韓曦、曾任潮州市博物館館長的曾楚楠、潮州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李炳炎等潮州知名學者,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工夫茶藝傳承人葉漢鐘、潮州菜高級烹飪大師許永強等專家代表。這套叢書從策劃伊始便非常注重作者陣容的選擇與打造,最終呈現內容權威且可操作性強,精準地提煉講述潮州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精髓。
(三)創新地方文化表述方式與呈現形式
圖書內容編排、裝幀設計等是對編輯力的重要考驗,如何讓當下人們更好地了解晦澀莫深的古文獻、鮮為人知的工藝技術和民俗文化等,使之與大眾閱讀習慣、市場需求偏好、內容傳播方式等相適應,成為地方文化出版的攻堅難題。一方面,地方學術研究需要權威性、系統性的論著成果。文庫建設在很多地方已漸成規模,如《江蘇文庫》《嶺南文庫》《荊楚文庫》等,在當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下,出版單位聯合地方權威機構、作者凝心聚力,經多年打磨終成地方品牌。另一方面,隨著圖文閱讀、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人希望通過輕松便捷的方式獲取知識,大眾化的地方文化圖書近年來受到讀者市場的青睞,諸如《佛山歷史文化叢書》《潮州文化叢書》等大眾類地方讀物。這些書中特別注重話語表達的親和力和通俗性,將厚重繁雜的歷史材料、高深的學術話語轉換成普通讀者能接受的文字。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方文化圖書中加入了精美的圖片素材,除了部分經作者整理的珍貴史料外,還有許多作者團隊多年來實地攝像的第一手材料,不僅豐富了作品內容的呈現形式、增強可讀性和吸引力,更有利于這些獨家素材在全社會的公開推廣,更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意義,增強地方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四)充分應用出版融合發展的思維模式
出版融合發展的時代趨勢,促使出版單位和圖書編輯越來越注重媒體融合發展,而且這種現代技術應用從最初簡單地將圖書內容“搬運”到網絡平臺,發展為多種媒體融合形式。從圖書策劃、宣傳推廣到融媒體衍生產品的制作,需要編輯打破傳統紙質圖書的出版模式,充分利用現代融媒體技術,在地方文化出版中應用出版融合發展的思維模式。
地方文化讀物在內容視角、讀者群體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人們對其了解程度低或甚至完全不了解、不感興趣。數字信息時代為此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正在深刻改變傳統出版流程業態和宣傳模式。在新書首發階段,線下發布會受疫情變化等影響,可以考慮舉行線上首發式,聯合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媒體同步直播或轉載,形成首發效應;后續推廣階段,制作并有針對性地投放音頻、宣傳視頻等[7],地方文化在內容素材上往往能脫穎而出,如江門、潮汕、福建等地還可以面向海外華僑華人市場展開對應宣傳。在圖書出版全流程中,融入融合發展的思維模式,探索多種應用方式,通過線上線下協同,優化地方文化出版的傳播渠道,推動地方文化走出去、走得更遠,擴大其知名度與影響力。
三、結語
地方文化出版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傳承當地文化底蘊具有學術歷史價值,同時也對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有重要現實意義。要實現地方文化出版的精品化發展,首先需要全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的內涵精髓,深刻把握其中的發展脈絡、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尋找有挖掘價值、有市場潛力的內容視角,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避免同質化出版。其次,做好地方文化的作者隊伍建設,好的選題還需要有優質作者,尋找地方歷史文化、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專業代表是有難度的,除了聯系相關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大數據網絡搜查,有時還需要實地調研走訪。這些作者的長期精打細磨形成的專業素養,是圖書品質的重要保障。再次,需要創新地方文化表述方式與呈現形式,近年來人們對通俗化讀物需求增加,將晦澀的專業術語轉化為深入淺出又引人入勝的話語體系,需要編輯與作者共同溝通打磨。最后,在地方文化中充分應用出版融合發展的思維模式,利用現代融媒體技術,通過主體內容與音視頻資源開發之間的聯動,增加圖書附加值、增強圖書內容的傳播力與吸引力,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作者單位系廣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