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具東
“3+1+2”高考模式與傳統高考模式在細節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傳統的高考模式以文理分科為基礎,文科包括語文、數學、外語等主科以及政治、歷史、地理等副科,而理科除了主要課程與前者相同之外,還包括物理、化學以及生物。“3+1+2”高考模式取消了文理分科,這也使得高中選課走班教育應運而生,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
一、“3+1+2”高考模式下高中選課走班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現狀
(一)學校缺乏選課走班教育規劃
雖然“3+1+2”高考模式能較好地解決傳統應試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但是“3+1+2”高考模式伴隨著高中選課走班教育,由于其發展的時間還不長,因此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都對其不夠適應。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如今很多高中都缺乏對選課走班教育的具體規劃。因為選課走班要求學校將某科分為不同程度的課程,讓學生自主對其進行選擇,這本身有利于對多元化的人才進行培養,避免學生因墨守成規的學習而成為考試機器,但是這種模式增加了學校規劃的難度。選課既要確保所有學生都達到基本要求,同時在新高考模式下,學校必須因材施教,在課程資源及課程結構方面作出相應變化,而不能應用傳統的課程結構。對于學校來說,如果其不能提供各類課程,就很難結合選課走班的教育模式完成課程方面的建設,很難達到選課走班教育教學的要求。
(二)教師對選課走班教育不適應
在“3+1+2”高考模式下,選課走班教育教學模式的實施勢在必行,但是這一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不能只開展基礎課程的教學,而必須對深層次選課走班中的不同課程進行適應,這也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如果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意識不能達到選課走班的具體要求,那么也就無法保證教學的質量。高中很多教師都是在傳統應試教育時代成長起來的教育工作者,由于習慣了通過考試而獲取學歷,因此其教學思想往往較為僵化,認為學生只需要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就算完成了任務,殊不知,很多學生僅僅是死記硬背課程內容,并不具備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未來只能成為考試機器,不具備真才實學,或者說其學習的過程對現實毫無益處,也毫無意義。教師如果能力不足、意識不足,思想迂腐,自然就不能滿足對選課走班的創新性要求。
為了深層次推行選課走班教育模式,必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走班中,教師面對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他們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意向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設置教學活動,能力不足也會制約模式的推進。因此,教師有必要在業余時間加強學習,不斷探索學科知識,分析不同的學生類型。此外,教師還必須充分了解“3+1+2”高考模式以及選課走班教育模式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
(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較低
“3+1+2”高考模式既提高了對學校和教師的要求,同時也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因為在選課走班的教育模式當中,教師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學生無論是在學習模式還是在考試模式方面都與以往存在較大的區別。學生由于不需要在固定的時間和空間下學習,因此他們有了更多對時間進行自由支配的權利。每個學生所選的課程和學科都存在差異,學校不會再像以前一樣根據學生學習成績進行排名,學習成績好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都完全處于同一序列,一些習慣了自己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也失去了優越感,導致他們不愿意再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一些學生雖然選擇了自己想學的內容,但由于容易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往往無法更好地對自己進行管理,尤其是在缺乏教師監督的情況下,部分學生的自主性較差、獨立性較弱,很難更好地對自己負責,這也直接影響了選課走班教育模式的普及與推廣。
二、“3+1+2”高考模式下高中選課走班教育教學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3+1+2”高考模式相較于傳統高考模式有一定的優越性。應試教育經過長期發展,其弊端逐漸顯現,很多人都發現傳統應試教育下培養出的學生習慣了墨守成規,以分數為重,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因此,“3+1+2”高考模式應運而生,具備一定程度的創新性。為了在“3+1+2”高考模式下更好地完善選課走班教育模式,學校必須發揮自身作用,詮釋其存在的價值,學校領導不能空喊口號搞形式主義,而要積極制定管理制度。開十次夸夸其談的形式主義會議都沒有一次實踐重要,學校領導應通過實踐明確目前存在的具體問題,之后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給予教師強有力的教學支持。為了避免選課走班教育模式流于形式,學校可以選派包括班主任、任課教師、輔導員等在內的多個不同的指導主體,從而不斷加強教學管理的力度。在以往的情況下,輔導員是大學的專屬,但是在如今的高中,為了確保選課走班教育的開展質量,必須設立學生輔導員,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以及引導。
除此之外,為了確保選課走班教育模式得以順利推行,學校可以制定試讀制度。所謂試讀制度也就是給選課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其適應學科,如果一段時間后學生仍然無法適應所選學科,就需要讓其重新選擇學科。在試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教師的上課方式以及課程內容,進而考慮自己的特長是否與所選課程完全相關。
最后,無論是“3+1+2”高考模式還是選課走班模式,都屬于創新的問題,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為了保證教育模式的順利推廣,學校應建立教學應急機制,提高教師對選課走班問題的應對能力,加強學校對選課走班問題的處理能力。學校應在尚未發生問題前就嘗試調整應急預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合理地開展教育工作。
(二)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教師是選課走班模式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影響因素,如果教師自身能力不足以適應選課走班教育模式,那么其所開展的教學無疑就會誤人子弟。現實情況中,一些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機械化教學,往往只能夠結合教材向學生強制性地灌輸枯燥乏味的知識,并不具備開啟學生智慧、引領學生成長的能力,這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發展。選課走班教育模式進一步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為了確保教育質量,學校可以嘗試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評估,通過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合理評價來決定是否要開設三種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師必須在業余時間不斷加強學習,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
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教師能夠及時掌握教育界的前沿知識,多了解“3+1+2”高考模式,多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開展選課走班教育。現實情況是,很多教師都對選課走班不夠了解,導致其無法在短時間內轉變觀念。對教師的培訓能夠更好地明晰教師是否有適應選課走班教育模式的能力,培訓的過程也相當于是對教師的一種測試。培訓成果顯著的教師,學校可以進行表彰獎勵,讓他們成為新舊高考模式轉變之際的先鋒,成為其他教師的榜樣。而對于培訓成果一般或者在培訓過程中態度不佳的教師,學校應及時與他們溝通,讓這些教師認識到教育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有針對性地幫助這些教師解決實際困難,督促他們轉變教育理念,引導他們形成全新的教學思想。對于教師本人來說,為了不被淘汰,其必須及時轉變自身教育觀念,充分重視知識運用和知識轉化的相關問題,立足“3+1+2”高考模式,想辦法解決專業和學科對接的具體問題,對自己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積極發揮自身作用,提升自身能力,確立自主發展的意識,對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進行重新構建。
(三)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現代學生容易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往往無法更好地對自己進行管理。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必須負起責任來,充分思考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方法,合理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啟發,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做到自我判斷與自我選擇,從思想上認識到選課走班的優勢,從而樹立自我意識。教師應先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轉變教育觀念,之后再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有如此才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如果學生對教師都不認同,那么教師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在學生面前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和價值。此外,學校需要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和課程,為學生的學習生涯做出規劃,長此以往才能夠提高學生識別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
綜上所述,學校領導應通過實踐來明確目前存在的具體問題,之后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完善教學管理制度,給予教師強有力的教學支持;學校應制訂教學應急機制,提高教師對選課走班問題的應對能力,加強教師對選課走班問題的處理能力;教師要在業余時間不斷加強學習,主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轉變教育觀念,重新構建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3+1+2高考模式下普通高中選課走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21]PLG4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