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慧芳
摘 要:以鄉土地理資源——興隆山為例設計了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方案,呈現了完整的設計過程、關鍵步驟以及設計成果,為教師如何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展研學旅行設計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鄉土地理資源;研學旅行設計;興隆山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大。受經濟、時間等因素的影響,高中教學無法開展全國性的研學旅行。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落實高中地理核心素養,進一步實現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鄉土地理資源豐富且有特色,但是缺乏適合高中生的比較成熟的研學旅行設計。為此,我以榆中縣興隆山考察為例,展示如何利用鄉土資源設計高中地理研學旅行。
一、綜合考量,確定研學地點
榆中縣鄉土地理資源非常豐富,有興隆山、榆興農莊、青城古鎮、鋼鐵化工產業區、定遠加工倉儲物流區等。其中,榆興農莊距離學校非常近,以觀光農業為主,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地區,對農業比較熟悉。青城古鎮距離太遠,一天之內無法研學,產生的費用較高。
興隆山距離縣城中心5公里左右,已經開通了公交路線,在我校附近的公交車站乘坐公交車可直達。單次考察用時不超過12小時,夏季白晝時間長,一天時間足夠了。大部分學生雖然知道興隆山,但是并沒有去過。興隆山考察的沿途以及山上、山下涉及的地理教學內容也較為豐富。山腳下的近年建成的張一悟紀念館,在研學旅行時可以實現同時參觀學習。
二、對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挖掘研學內容
訪談本組地理教師、網絡搜集相關資料,結合自己數次爬興隆山的生活經驗,挖掘鄉土地理資源“興隆山”中盡可能多的研學素材。對照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興隆山考察”的研學旅行涉及如下要求:通過野外觀察,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運用地理工具在野外進行定向、定位并獲取野外地理信息;通過野外觀察,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時還會涉及人口、旅游、鄉村景觀、自然災害等其他相關
要求。
“興隆山考察”初步確定的研學內容如下:在公交車上,觀察交通線的布局、公路兩側建筑物。在公交車站下車步行至西山的沿途判斷方位、識別東山和西山,觀察地形類型、河流。攀登興隆山西山,沿途欣賞興隆山美景、觀察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在觀景平臺處俯瞰縣城、觀察陰陽坡植被。考察土壤。參觀張一悟紀念館。
三、實地考察踩點,確定考察點
邀請地理組的四位教師前后兩次實地考察踩點。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找到最佳考察點,并詳細記錄路程和時程。同時,也注意觀察沿途的其他地理事物,開發出更多的研學內容。預測研學旅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
四、設計出具體的研學旅行方案
結合研學內容和考察點,設計具體的研學旅行行動方案。
“興隆山的考察”研學旅行方案如下:
(一)研學主題
用地理眼“看”興隆山
(二)研學目標
通過野外真實考察,學生利用考察工具獲取興隆山的地理位置、海拔、巖石等地理信息,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通過觀察興隆山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植被、交通、建筑建設、城市建設等,不斷豐富自己的鄉土地理知識,學會用“地理眼”分析解釋真實情境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通過觀察興隆山附近的人類活動與興隆山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能夠融會貫通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逐步樹立人地協調觀。欣賞興隆山秋季美景美色,陶冶身心,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操。登山不僅促進學生體力的發展,還能讓學生的耐力和意志力得以鍛煉。參觀張一悟紀念館,了解民族英雄及他們的豐功偉績,培植家國情懷。總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面發展。
(三)研學時間
利用9月中旬—11月中旬天氣晴朗的周日。每次考察用時不超過12小時。6點50分準時出發,如果不耽誤行程,18點30分就能結束全部行程。
(四)研學路線
在我校十字附近的公交車站乘坐公交車,在興隆山東山口下車,然后徒步到西山口,再攀登興隆山西山,并從后山下山。最后,在山腳下,參觀張一悟紀念館。
(五)研學人員
地理組教師12人,參加的學生采取自愿的原則,必須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而且事前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必須同為我校地理研學社成員和高二級文科班學生。將他們分為6組,每組成員5人,共計30人。這樣每2位教師負責1組學生。另外,特別邀請兩名同行教師的家屬作為安保人員分別開兩輛私家小轎車在公交車后跟隨,我們爬山時一人在隊伍后面跟隨,一人在停車場等待。
(六)準備工作
提前發放研學手冊。師生前一晚早點休息,為第二天的考察預備好充足的體力;在臨出行前再次強調戶外研學的安全和紀律。吃好吃飽早飯、午飯自備、另帶1保溫杯熱水、帶少量食物作為晚餐。
(七)研學任務
考察點1:公交車上
①描述山地對交通運輸線選線的影響。(通過沿途觀察公交車行駛的路線并分析山地對交通運輸選線的影響,提升在野外獲取和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推測現在的公路所在地在開發前是什么地理事物?(在真實的野外環境中通過觀察、分析并運用地理術語闡釋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看到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以及深入地分析地理環境破壞后可能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引發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思考,樹立人地協調觀。)
③分析興隆山別墅區的選址是否適宜?
④如果游客在別墅區遭受泥石流如何實現自救?(在真實的野外環境中觀察逃生路線,培養學生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自救和他救能力。)
⑤公路兩側的護欄有什么作用;推測部分護欄下方的開洞有什么作用?(感知到人類在采取許多措施積極地保護其他生物,進一步樹立人地協調觀。)
考察點2:步行途中
①分辨興隆山的東山和西山。(在真實的情境中辨別地理方位,形成地理方位觀,掌握一些野外生存技能。)
②使用GNSS信號接收機或者指南針判斷方位驗證前面對東山和西山的判斷。(掌握地理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技能。)
③辨別山地和峽谷地形。(從地圖走向真實的野外,觀察野外地形地貌,培養地理實踐力。)
考察點3:西山腳下
①結合資料和眼前的地理景觀推測眼前峽谷的形成過程。(感受流水對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塑造作用,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②觀察河流地貌,并繪制簡單的景觀圖或者拍照。
考察點4:張一悟先生墓地
祭奠張一悟先生
考察點5:觀景平臺
①俯瞰縣城,分析縣城選址的理由。(理解城市選址的影響因素——地形。)
②遠觀梯田,欣賞美麗的農業景觀。
③找到遠處某一山地的山脊線,觀察山脊兩側植被,推測是什么典型植被并分析原因。(通過在大自然中尋找山脊線,更深刻地理解地形部位和“凸低為高”的地理規律,并在大自然中直觀感受陰陽坡對植被的影響。)
考察點6:天元閣
①訪談天元閣茶攤的老板和店員,家庭住址的變化?經濟收入來源的變化?(訪談當地居民,了解國家對山區居民執行的政策,彰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勝利。)
②近些年茶攤銷售的主要產品有什么變化?經濟收入跟以前相比怎么樣?到興隆山旅游的游客結構有沒有變化?
③冬季(淡季)時他們還會做些什么增加經濟收入?(了解民生,培養人文關懷意識。)
考察點7:天梯
①觀察并找到興隆山隨著海拔的變化典型植物的變化,收集典型植被的圖片,再利用“形色識花”App識別典型植物的名稱、種屬、生長地等基本信息,分析整理興隆山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②爬天梯非常不方便,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有點危險,怎么辦?(感受坡度/山地對交通運輸發展的限制性。)
考察點8:云杉林下的公共休憩點
①觀察林下植被的葉片差異并分析原因。
②沿途我們能看到“禁止挖土”這樣的警示牌,為什么會有這種警示牌?
③那么我們要考察土壤,怎么辦?能找到這樣的地點嗎?
考察點9:天然或者人工土壤剖面處
①沿途尋找合適的土壤考察點,提升學生的野外觀察能力。
②通過測量土壤層,考察興隆山的腐殖質層。
③考察興隆山土壤的分層情況,理解土壤的形成
過程。
考察點10:張一悟紀念館
①參觀張一悟紀念館,深入地了解榆中黨的英雄兒女,特別是張一悟同志,了解他為了黨和國家曾經做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滲透黨史教育和紅色教育,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愛黨愛國意識。)
②返程車上,每位同學對今天的研學旅行發表感言(至少3句話)。(共享同學們研學旅行中的喜悅和遇到的問題,加深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
五、根據研學方案,制訂研學手冊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研學旅行活動,要制訂研學旅行手冊。在研學手冊上主要有相關背景資料和研學旅行中的紀律要求,以及主要研學任務,一定要留空白讓學生做好筆記。
興隆山研學旅行手冊的主要內容有:
1.研學前自主學習
相關資料:興隆山是國家4A級風景區,位于縣城西南方向5公里處,主峰由東西二峰組成,東峰“興隆”海拔2400米,俗稱東山,西峰“棲云”海拔2500米,俗稱西山。二峰之間有興隆峽,進山公路沿峽谷建設。張一悟紀念館,占地3128平方米,2018年6月對外開放,是省級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紀律要求:嚴格遵循教師的要求,不私自離隊,有問題及時向教師問詢。
研學主題、研學目標、研學路線等參考研學旅行方案。
2.研學中任務:見研學旅行方案
3.研學后任務
(1)分析興隆山發展旅游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結合自己的旅游經驗,為興隆山旅游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2)網絡搜索某山地的旅游解說詞,為興隆山設計解說詞和宣傳臺詞。
4.研學后反思(留有一定空白,讓學生完成。)
參考文獻:
[1]郭鋒濤,段玉山,周維國,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二):課程結構、課程內容[J].地理教學,2019(6):6-9.
[2]孫月飛,朱嘉奇,楊衛晶,等.解碼研學旅行[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滲透黨史教育的甘肅地理研學旅行設計研究”(GS[2021]GHB0161);蘭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LZ[2021]GH497);蘭州市2021年度教師“個人課題”“依托鄉土地理資源的研學旅行設計研究”(LZ[2021]GR00XXX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