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牛 何小彥
新課改明確提出,對學生的教育要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三個目標。在農村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尤其對于成長過程中存在情感缺失的孩子來講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目標要求,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性格孤僻
首先,留守兒童性格孤僻,溝通能力較差。父母是孩子溝通的主要對象,而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缺乏心理傾訴的對象,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父母的交流較少,導致其不良情緒難以及時得到排解。同時,父母對兒童的實際情況了解不足,不清楚兒童的心理變化,導致親子之間的溝通效果不佳。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意識,但留守兒童由于性格內向,不愿意與他人交流,逐漸出現自我封閉的現象,不善于表達自我,形成孤僻的心理。
(二)具有較強的叛逆心理
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大多是隨老一輩生活,監管人受傳統思想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精力管教留守兒童,往往只重視生活教育,忽視兒童的心理情況,對兒童的管理較放松,導致許多留守兒童有較強的叛逆心理,紀律意識和規則意識淡薄,在學習中容易做出違反紀律的行為,如遲到、在課堂中講話、不服從管教等。同時,部分留守兒童有較強的自尊心,與其他兒童相比更加獨立,但由于年齡較小,身心發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性格暴躁,易怒,容易做出沖動的行為,如在學校學習時做出違反校紀的行為。
(三)具有較強的厭學心理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管教,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導致在自我認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學習和生活中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方面,留守兒童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心理較嚴重,總是任性而為,行為管理能力較差,在學習中容易做出偏激的行為。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普遍缺乏安全感,心思敏感細膩,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同時,留守兒童的行為規范意識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具體表現為在課堂中不敢表達自身的想法、不愿意主動學習、經常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不理想等。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是影響兒童成長的關鍵因素,兒童處于對親情最依賴和渴望的階段,而親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乏容易讓兒童產生不良的心理。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對兒童有著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兒童在成長中容易遇到問題,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引導和教育,就會產生錯誤的認知,而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缺乏關愛,家長長期不在孩子的身邊,無法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另一方面,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情感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內心封閉、膽小,難以融入社會,與他人的溝通效果不佳。
(二)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在農村教育中,受客觀條件限制,教學設施不完備,師資力量不強大,辦學條件有限,且由于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管教,自身的素質有限,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言語粗俗、出口成“臟”、打架斗毆等,而農村學校對德育重視程度不夠,只重視文化成績,忽視對兒童品德行為的培養,不能及時糾正兒童錯誤的行為,導致留守兒童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規范行為意識,認識不到自身的問題,不利于健康成長。同時,在學校教育中,許多教師將關注點放在成績優秀的學生身上,忽視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留守兒童在班級中被邊緣化,教師的教學態度嚴厲,學習較為被動,進一步增強了厭學心理,對心理建設產生負面影響,這些都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社會不良因素
環境是影響學生的關鍵因素,而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農村地區受經濟發展和硬件條件的限制,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兒童的教育局限于知識文化教育層面,以成績為標準評價兒童,忽視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兒童處于發展的基礎階段,道德思想和是非觀尚未形成,不能夠正確地判斷是非,在成長中容易受周圍人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社會監管不嚴,如對網吧、游戲廳等場所的管理不嚴格,兒童的自制力較差,容易對網絡游戲上癮,在網絡上接觸一些不良的社會事物,就會影響健康成長。同時,農村地區部分人員的素質不高,對兒童進行錯誤的引導,不利于兒童正確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
三、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滿足兒童情感需求
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留守兒童占有很大的比例,教師只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將其滲透到課程教學中,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為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因素,如可以利用課文中友情、親情等包含了各方面真、善、美的情感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加深兒童的情感體驗,滿足情緒需求,從而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
(二)留守兒童的發展需要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較強,相對于其他孩子而言成熟得更早。然而,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關愛,更加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教育,就會對身心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一方面,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會形成孤獨的心理,性格內向,缺少交流和溝通會導致其形成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缺乏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不利于孩子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另一方面,父母能夠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陪伴,導致安全感缺失。因此,在兒童成長的重要時期,學校只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留守兒童健康、全面發展。
四、小學語文教育中加強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關心、愛護學生
在農村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不但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亦師亦友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留守兒童要給予更多的愛心。同時,教師要始終堅信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對每一個留守兒童都要充滿信心,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和鼓勵,讓留守兒童樹立自信心,引導每一個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心理自愈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嘗試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例如,當學生意識到自身出現心理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來。小學生由于害羞等原因,往往不敢對教師或家長傾訴,導致問題積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記日記等方式解決問題。
此外,農村學校還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投入,如設立心理教育機構,招聘專業的心理專家,組織師生開展“心理健康大講堂”等豐富多樣的活動;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
(二)創建學習小組,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
在學校教育中,營造和諧的情感氛圍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分組,將成績較好的學生和成績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以先進生幫后進生的原則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讓每個組展開競爭,營造良性競爭氛圍,比一比哪一組進步最大,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競爭學習,幫助留守兒童更好地融入班級團體,進一步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時,學校還要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兒童對事物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負面情緒,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進而出現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發展。為此,學校和教師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利用環境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首先,學校要創建積極的校園文化,如設計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板報,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設置宣傳欄,宣傳光榮事跡,報道學生的積極行為;鼓勵教師或學生投遞心理健康的相關文章,在校園周刊或是校園報中發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和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這種方式既能夠增加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又能夠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心理教育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家校合作,加強心理素質培養
首先,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利用積極的評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提高心理素質。留守兒童性格內向、自卑、缺乏自信,教師要積極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了解留守兒童的情況,及時掌握和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積極的評價彌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缺陷,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成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留守兒童積極發言,對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的進步,要及時進行言語上的肯定和贊賞,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對于出現問題的留守兒童,教師要尊重學生,可以在課后將學生叫到辦公室,了解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其次,學校和家庭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學校的重視,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學校可以組織家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大講堂”的教育活動,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高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
五、結語
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關愛,在性格上往往比較內向、自閉,容易出現自卑心理,情感脆弱,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因此,在農村學校教育中,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農村留守兒童情感補償和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立項號:GS[2020]GHB315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