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韓爽
內容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語文的育人價值在于“立德樹人”。明確了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語文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分別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的引導提升
中國古典詩歌是我們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表現(xiàn)我們古代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是傳承和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重要的文學載體。?詩人們登高望遠覽物抒懷寄情山水的同時,也表達了他們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負。我們的詩歌教學就是通過古典詩歌的學習來體會古人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從先賢那里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我們的精神操守和家國情懷。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的效果并不讓人十分滿意。可能這也是教與學在現(xiàn)實里的客觀矛盾。就像我們的初中學科《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涉及了中學生的成長的方方面面,按說我們的孩子應該在道德素養(yǎng)性格養(yǎng)成方面有很大的提升才對,可是,實際情況還是很多孩子仍然按照個人的成長軌跡野蠻生長。有感于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該更注意教與學的融合,引導提升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
所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們,分析他們落后的原因,無外乎懶,歸根結底,還是出現(xiàn)在學習態(tài)度上,思想上根本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認識到了學習的權利?,卻忽視了學習的義務。那么,我們語文學科是不是能從詩歌教學方面來從傳統(tǒng)文化方面滋養(yǎng)一下孩子們干涸的心靈,讓他們的心田遍布文學的綠蔭。
那么我就要創(chuàng)新我們傳統(tǒng)的詩歌課堂教學,找到加強的重點,不能滿足于學習課程的推進,而是借助教材內容本身來拓展和延伸,通過考點考綱的不斷的練習來強化學生詩歌做題技巧的同時,深入認識詩歌本身有趣的詩人的靈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都明白朗誦是詩歌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方法,新教材的編者在課后練習中也體現(xiàn)了這個意圖。?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在抓背誦,詩歌的學習就有點變了味道,學生也把詩歌當成了應付老師檢查應付考試用的考點,這也就是“應試教育”飽受批評的弊端之一吧。學生把好好的知識只當成了考試用的工具,這是我們教育應該深刻反思的地方。那么我們就需要加強朗讀訓練,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如何做到有感情,那就要研究詩人的生平和寫作的背景,學習的目的不也達到了。各種朗讀方式,最應該重視的還是學生的個人讀,大聲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氣勢。我們不要只是把朗誦當做教學的開始,而應貫穿于整個詩歌教學,有事沒事,課間,作文課,都能張口來幾句應景的詩歌名句,所謂朗誦訓練的效果最佳體現(xiàn)即是如此。
詩歌朗誦的同時要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把黑白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具體意象,要理解詩歌的主題,就要進入詩人營造的詩中的世界。每一首詩歌都是客觀世界在詩人心中的再現(xiàn),打上了詩人獨特的感情印記。老師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孩子們描述他們頭腦中的畫面,就帶有了他們對詩人對詩歌的認識和感悟了,這就擺脫了考試的束縛,形成了個人的審美情趣。能力有了之后,再做詩歌的訓練,就不會那么僵化,也不會感到無趣了。碎片化的想法,經過邏輯思考,勇敢的表達,帶有了有序的整體的畫面感,這樣的詩歌教學,既活躍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他們更好的品味了詩情畫意,又培養(yǎng)了他們口頭描述的能力,在聯(lián)想和想象中,加入了個人的感悟,不同程度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學習古代詩歌,也應注重和學生自身以及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即社會、自然和人生三個方面。初中學生正是學習習慣道德品格人文精神養(yǎng)成的最重要的時期,這會成為他們一生的基石。我們常說,初中學好了,高中就不用太擔心了。詩歌的語言,詩歌的情感,是初中時代最好的文化營養(yǎng)。學生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古代詩人那里尋找精神的力量,心靈的慰藉。“長風破浪會有時,只掛云帆濟滄海”,李白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身處逆境仍保持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激勵著這我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隱隱感傷之中的曠達和堅定勉勵著我們;“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最真誠最豪邁最灑脫的祝福勸慰著我們。這么醇厚的文化,我們難道不想我們的學生傳承下去嗎?當我們的學生具備了這樣的人文素養(yǎng),那我們還用這么焦慮嗎?
老師們還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詩歌來源于生活,是詩人對生活遭際的感悟,我們同樣可以把對生活的思考用詩化的語言表述出來,這種寫作其實就是模仿借鑒古代詩歌,可以寫詩,可以填詞,似乎每個愛好文學的孩子都有這種經歷,雖然有點少年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但是這也觸摸到了文學的大門不是。模仿借鑒的過程不也是學習詩歌的過程嗎?各種修辭方法、表現(xiàn)手法的使用以及遣詞造句的能力不也在寫作的實踐中默默提高著嗎?
我們不要只是把詩歌當做考試的內容,我們要把詩歌教學融入初中學生的成長中,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引導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真正做到教學相長。詩歌畢竟是詩人對生活的藝術再現(xiàn),是最純粹的文學形式之一。詩歌教學也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講好一堂詩歌,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這就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提高個人的思想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上進行探索、改革,讓古代詩歌教學走向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有價值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