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梅
摘 要:“雙減”政策對小學數學作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著重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特點,不要以題海戰術完成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任務,要認真研讀“雙減”政策,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數學作業,力求照顧到每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都能在分層作業設計中獲得學習自信心,找到學習成就感,進而對數學學科產生學習興趣。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數學作業設計思想,轉而從學生能力和教材內容上雙重入手,合理設計,最終助力每一名小學生都起跑成功,提升個人能力。
關鍵詞:“雙減”;小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策略;興趣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這門邏輯性較強、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迎來了新的教學改革,除按照“雙減”要求將課堂教學模式優化外,還需要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設計,以便于學生在完成課堂知識后,可以有更適合的課后作業助力其復習和鞏固相關知識內容,進而學有所用、學有所成。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需要根據作業形式、知識難度、題目數量、作業內容以及明確作業設計目標等多個方面進行整體思考,作業分層設計,從而將因材施教真實落地,將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使其獲得學習自信心,進而有效提升數學學科成績。
一、重視分層作業設計形式,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
重視分層作業設計形式,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這是基于當前小學生完成作業積極性不高而提出的作業設計思想。在“雙減”背景下,這一教學思想又一次被提出,并且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落實到位。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學生對作業的布置形式有諸多想法,希望教師不要總是布置一些書面作業,若是有一些可以不用書寫,通過口頭或者實踐練習就能掌握知識點就更好了[1]。基于這樣的學生意愿,數學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形式進行分層設計,如口頭作業,主要需要學生與學生間互動討論或者學生回到家中尋求父母的配合來完成,這時,教師需要重視與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并將家長配合完成的簽字確認作業單收集整理;實踐性作業更多是一種操作性作業,主要需要學生將當天所學數學知識進行實踐驗證,并向教師說明實踐結果;書面作業是常規性作業,主要是幫助學生規范書寫,鍛煉解題能力。這時教師需要明確一點,不可以過多地布置重復性作業,增加不必要的作業負擔。如在學習完“克與千克”這節知識點后,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將作業形式設計成三種,第一種是口頭作業,學生需要向父母講述當天學習的“克與千克”的知識點,并以家中的一些物品進行重量輔助說明。第二種是實踐性作業,這需要學生將選擇的物品進行實際稱重,明確具體的重量,以此有效驗證課堂中學習的相關知識點。第三種作業是書面作業,主要考查學生的單位換算能力,需要學生完成資源評價中配套的練習題,為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教師結合教材挑選習題,確定最終的作業內容。上述三種分層作業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和興趣愛好自行選擇,可以選擇其中的兩項,也可以選擇三項。作業選擇權在學生自己手中,學生主觀學習能動性被充分調動,其會在興趣的激發下自然選擇作業形式完成作業,并充分掌握知識點,這時,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也會明顯得到提升。
二、重視分層作業設計難度,提升課后作業完成實效
重視分層作業設計難度,提升課后作業完成實效,這是基于“雙減”政策要求提出的作業設計思想。當前小學生學習能力還處于培養提升階段,這個時期的作業設計主要著重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完成作業習慣,對數學學科學習產生持續學習興趣[2]。因此,作業設計難度要適中,不可難度過大,從而使學生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都降低,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設計難度也不可過低,導致學生認為數學學科玩玩就可以學會,產生驕傲心理,同時過低的作業難度也將使作業失去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難度時,要綜合考慮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特點,有效控制作業難度。如“數學廣角”中的“雞兔同籠”知識點學習完成后,教師需要明確學習這個知識點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養成良好的數學思考習慣,設計作業時,需要考慮的是題目是否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想法,是否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培養鍛煉,是否可以助力學生掌握知識重難點,是否考慮到班級內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此,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將作業分層設計,第一層難度一般,只要學生掌握圖形推理法和公式法就可以輕松做出。第二層難度加大,但屬于中等難度,需要在掌握前兩種解題方法的同時,會一些簡單的數形結合知識,可以將“雞兔”組合成一個集合體,繼而做出正確答案。第三層難度會比第二層稍增加一些,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學會逆向推理,進而將三種動物組合的“同籠”方式組合問題解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特點選擇習題練習,并且隨著正確率提升,學生可以進行高一層難度習題挑戰,不斷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有效提升課后作業完成實效,體現作業價值。
三、重視分層作業設計目標,強化學生完成作業自信
重視分層作業設計目標,強化學生完成作業自信,這是基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作業設計思想。小學生能力不同,對作業的完成水平和完成質量也各不相同。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知道,學生經常會問到為什么教師提問的都是我不會的,布置的作業都是我不熟練的。從此可以看出,學生的作業完成自信并沒有建立,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總是處于被動狀態,心理承受一定壓力,導致學生不能以已經掌握的知識去解決自己不熟練的作業類型。基于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有效控制作業量的基礎上,將作業設計得更有目標性,更具科學性[3]。如學習完“多邊形面積計算”相關知識后,教師需要明確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肯定存在差異性,基于此,需要教師按照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業,從而使學生的作業完成自信心有效建立。一部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將面積計算的作業設計為需要學生進行圖形切割完成的作業,一部分學生的公式熟練應用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得更偏重于需要公式推理。與此同時,為有效鍛煉學生,都可以將兩種作業內容完成方法充分掌握,又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自信心,教師布置10道作業題,兩種題型各5道,讓學生選擇8道題完成,這樣,學生的作業完成積極性提升,只有3道題是自己不熟悉的,大家都一樣,這樣的心態影響下,學生的心漸漸平穩,會耐心進行讀題解題,最終將所有題目都做正確。通過心理學分析,這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平衡心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實基本相似,只不過是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不行,當教師通過分層設計目標設計使學生的心態平穩后,其自然而然地將作業都做對,慢慢正視自己的能力,樹立作業完成自信心,即使教師將作業目標設計得一樣,最終的作業完成效果也將相同。
四、重視分層作業設計數量,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重視分層作業設計數量,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這是基于響應“雙減”政策提出的作業設計思想。在以往的數學作業布置中分析,教師更多是按照教學計劃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并帶領學生將教材中的練習題挑選進行練習后,剩下的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與教材配套的資源評價也是教師布置作業的主要手段,教師會按照教學進度,要求學生將資源評價中的所有作業完成,跟上教學進度。這樣的作業布置看起來完全按照教育大綱要求走,但通過分析教材習題與資源評價中的習題,得知有很多的習題是重復或者相似的內容,也就是說,這樣的作業設計也是一種變相的題海練習。雖然這樣的作業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但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時間和能力的浪費,對于中等生和學困生而言,學生的學業壓力將會提升,不利于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4]。基于此,數學教師需要重視分層作業設計數量的設定,以此有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更利于培養學生數學興趣。如學習完“長度計量”相關知識后,教師需要明確這個知識點屬于難度較低的知識點,不需要學生多次進行習題練習就可以輕松掌握。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知識點講清后,帶領學生做一些習題鞏固,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需要重視將教材中的練習題與資源評價中的練習題進行對比參考,將相似的題目留一,并且按照題目的難易程度將作業量進行有效分層設計,助力班級中所有學生都可以在適量的作業完成中輕松掌握知識內容,體會到數學學科學習興趣,減輕作業完成壓力。
五、重視分層作業設計內容,避免重復作業引發情緒
重視分層作業設計內容,避免重復作業引發情緒。這是基于小學生基本現狀提出的分層設計思想。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生通過各種網絡信息咨詢了解到“雙減”相關內容,從而從心理上認為作業要減少,但若這時,教師還按照以往的思路布置作業,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負面情緒。小學數學知識內容相對較簡單,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需要明確“雙減”政策要求,在合理減少作業數量的基礎上,將作業內容進行優化設計,降低或避免出現重復性作業,將作業質量有效提升,將會大大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5]。如學習完“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計算”相關知識內容后,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時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有一個充分的認知,如在課堂計算練習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完成速度和質量做好初步判斷,哪一部分學生計算能力強,哪一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差,教師心中要有數。在作業分層設計時,教師需要就作業內容進行設計,對計算能力強的學生減少基礎計算題型數量,增加一定的應用類題型;計算基礎差的學生,教師需要重視夯實其數學基礎,將計算類題型適當增加,應用類題型適當減少,同時為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得更貼近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這樣的作業內容設計指導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其情緒也較為穩定,會安心完成作業內容,并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便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潛力,符合“雙減”背景下對小學數學學科提出的教學要求和作業設計要求。
六、重視分層作業設計評價,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
重視分層作業設計評價,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這是基于“雙減”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提出的教育要求是否順利完成而提出的設計思想。作業評價一直存在,但一直沒有將其評價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甚至一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并沒有意識到作業評價的重要性。在“雙減”背景下,數學作業設計被提出可以采取分層設計后,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分層作業評價,從而有效強化分層作業設計意義,做好有效的教學指導工作。傳統教學評價更多的是單一的結果評價,學生對其感知力不強,當作業出現錯誤后,只是按部就班進行改正,并沒有形成作業改正思維,沒有凸顯作業改正效用。為此,數學教師需要增加分層作業評價,采用更立體的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新型評價方式。如“多邊形面積”知識點學習完成后,教師按照分層作業設計思想設計分層作業后,在進行作業評價時,不僅要考慮到作業的最終完成結果,對作業進行綜合評價,還需要重視過程評價,過程指的是學生的解題思路與解題過程。具體評價方法為: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到這名學生的平時表現與知識學習能力,并就其選擇的作業層次內容進行綜合評價,若學生的過程沒有出錯,但計算結果存在錯誤,教師需要對其錯誤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錯題旁邊提出建議性意見,便于學生改正這類問題。此外,教師還需要重視讓學生做好錯題整理,養成良好的錯題歸集分析習慣,并對學生的錯題集進行正面積極評價,以此鼓勵學生堅持,并幫助學生樹立完成作業的自信心,凸顯作業評價重要價值。
簡而言之,“雙減”背景下,作業優化改革勢在必行,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處思考,設計分層作業,一是照顧到班級中所有學生,使其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逐步夯實基礎知識,獲得學習自信心,進而逐步提升個人能力;二是通過分層作業,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其知道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并獲得成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實現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孫玉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3):49-50.
[2]秦天.“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高質量分層設計淺析[J].讀寫算,2022(8):195-197.
[3]趙小啟.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探究[J].新課程,2022(8):68-69.
[4]朱春霞.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有效路徑探究[A].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中)[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787-789.
[5]梅現興.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策略初探[J].讀書文摘,2014(2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