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俊
摘 要:當前,中職幼兒保育專業課程建設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難:一是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二是專業課程的建設,難以適應民生育幼領域對高素質保教人才的需求;三是幼兒保育專業的畢業生實踐能力與用人單位需求不匹配。為此開展基于“園校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優化課程體系,打造實踐教學模式,探索實施保障體系,促進幼兒保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幼兒保育;園校融合;課程建設
一、研究背景
目前,幼兒保育專業發展迅速,全國中職學校幼兒保育專業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幼兒保育行業存在師資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社會需求多樣化等特點,社會對一線保育、助理教師和教學輔助崗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為幼兒保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
本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四方面的問題:中職幼兒保育專業辦學現狀與國家標準、托幼園所需求不匹配,造成了人才培養定位不清晰;中職學校落實“保育師”“育嬰員”等職業技能標準不到位,課程標準與園所保教共育的高素質人才需求還有一定差距;重實操、輕素養的課程建設與園所崗位要求不符,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解決綜合性專業問題的素養欠缺;課堂教學、課外訓練、校外實踐缺少科學的標準化設計。
二、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法
本研究進一步深化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細化行業標準和園所用人標準,提煉中職幼兒保育專業核心素養,并以此作為課程建設的起點,用標準指導課程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總路徑。
問題一解決方法:依據保育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結合“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將幼兒保育專業核心素養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調研分析園所用人需求現狀,對比中職同類學校辦學現狀和人才培養定位,借鑒相關職業標準,通過課題研究,明確培養定位,制訂了與園所保育、助教崗位高度契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問題二解決方法:與園所形成“課程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的戰略性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構建人才培養框架。進一步深化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制定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標準。
問題三解決方法:根據園所崗位需求,依據職業標準,提煉核心崗位能力點,設計綜合學習任務,強化師德素養與職業能力的融合,建設園所崗前綜合素養訓練課程,改革實踐教學。
問題四解決方法:基于園所用人標準與課程標準相融合的課程建設理念,園校共同設計“雙協同三融通四階段”的模式,保障多渠道標準化育人的有效實施。
三、主要研究內容與成果
(一)廣泛調研,制訂定位清晰的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與園所密切合作,開展了幼兒保育專業人才需求的調研,通過對70家園所及200多名中職畢業生調研,明確培養定位是園所保育員及托育機構保育師。確立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與幼兒保育事業發展需要相適應,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理念,掌握基礎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能在托幼園所從事保育、教學輔助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應用型保教人才。
依據國家標準,結合“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將幼兒保育專業核心素養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為愛崗敬業、承擔責任、自信樂觀、誠實守信、精煉技術、溝通交流、懂得感恩、保障安全等。把專業核心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的起點,既培養崗位工作的操作能力,又重視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工學一體,園校共育。
(二)園校深度融合,構建凸顯保教共育的專業課程標準
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將專業核心素養框架作為進一步落實國家標準的基礎,園校共同提煉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凸顯保教共育的專業課程標準。
1.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
在深入園所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育部專業標準,對保育和助教崗位任職人員的知識、能力、素養的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和分析,從園所工作實際出發,對幼兒保育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最終提煉出6個任務領域:幼兒生活照護、幼兒行為觀察與引導、環境創設與利用、幼兒安全健康照護、幼兒早期學習發展支持、家園社合作共育。6個工作領域細分為24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和105種與之相應的職業能力。本研究提出的6個領域是對國家職業標準進一步落地,突出保教結合、以保為主。
2.學習任務設計
在明確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確定學習領域,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可以完成幼兒保育專業典型工作任務。按照職業能力成長的規律對學習任務的先后順序進行安排,每門課程按由易到難的順序來組織,由此形成職業能力發展遞進的基本框架,在課程體系上實現了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的有機結合。學習任務的選取和組織遵循職業性原則,結合園所工作要求、職業資格標準設計學習內容,實施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的教學方法,融“教、學、做”于一體,建立課堂與實習實訓地點一體化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現職業能力開發和素質培養的課程目標。
3.課程體系建設
依據國家相關標準,結合托幼園所對人才的需求和中職幼兒保育發展的實際,課程體系由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組成。專業核心課程突出幼兒生活照護、安全健康照護、幼兒早期學習支持、幼兒游戲支持與引導、托幼園所環境創設、幼兒行為觀察與引導六門課程,將保育師禮儀、數字化教育技術應用等八門特色課程作為重要的拓展課程。
(三)素養與能力并重,開發園所崗前綜合素養訓練課程
為進一步促進園校融合,解決學生實操能力與園所需求不符、忽視師德素養等實際問題,通過優秀園長進校園、骨干教師下園所、教育專家來把關等形式開發園所崗前綜合素養訓練課程?;凇侗S龓熉殬I技能標準》,以“師德素養與能力并重”的課程理念,以園所工作中所需綜合職業素養為課程目標,全面分析工作過程,將各學科必需的崗位工作能力提煉出來與師德素養整合,有利于學生將各科知識、技能、素養融會貫通。保證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具有極強的實用性。
創新開發“創設主題、解構舊知、重構新知、模擬工作情境、對接專業核心素養、支持自主生成、調整完善”七步驟教學法,學生在完成綜合主題任務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要將單個學生、獨立學科的“難點”,通過小組、組間、師生共同研討,生成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素養點”,打破傳統的“教與學”,學習過程即是評價過程,利用項目評價表和園所實踐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師德素養均可見,形成一門與園所崗位工作無縫對接的綜合課程。
(四)“雙協同三融通四階段”,保障多層次、多渠道育人的有效實施
1.課堂教學保障:園校協同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
依托學校網絡資源,與園所、技術公司共建信息化教學平臺,園所拍攝活動照片、錄制視頻,共同設計微課,園校共同設計動畫腳本,技術公司制作動畫,園校共建共享學習資源,擴充課堂容量,提升課堂效率。改革評價模式,幼兒參與、園所師資點評、校企連線等評價方式,評價及時、真實有效,提高課堂時效性。
2.課外訓練保障:園校共建“三融通”師訓體系
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校企共建技能訓練體系的核心,將職業技能標準拓展為園校需求的實用保教技能,開設保育、照護等技能小組,園所教師參與指導,共同開展技能訓練和興趣小組活動。
一是將共同培養與分層培養相融通,在把準課上共性培養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情,園校制訂分層培養方案,精準施教,增強訓練針對性。二是將技能訓練與師德品性相融通。選拔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技能課助教,將愛心、耐心、責任心等師德品性融入技能訓練,課外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形成“德能兼備、以愛育人”的師訓特色。三是將技能比賽與園校選才相融通,園校共同研究技能比賽規則、制定訓練標準、設計訓練方案、組織訓練活動。將技能大賽、畢業達標與園所面試相結合,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為園所選用人才提供平臺。
3.校外實踐保障:“四階段—園所遞進式”園校實踐教學體系
結合園所專家的建議和各用人單位的需求,確定了“四階段—園所遞進式”園校實踐教學體系,如第一、二學期的園所初體驗,第三學期的保育見習,第四、五學期的保育實踐,第六學期的頂崗實習,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每一個學期。形成實習生、園所指導教師以及學校指導教師的三位一體的學習共同體,實現實踐教學目標。
四、特色與創新
(一)對接國家標準,優化課程體系,使人才培養目標、標準落地
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標準,對標保育師等國家職業標準,結合“職業素養評價體系”,將幼兒保育專業核心素養進一步明確和細化為8維度15個方面。以專業核心素養標準為引領,將園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作為課程標準建設的起點。突出保教結合的特點,課程標準與園所標準對接緊密。培養目標定位清楚,課程標準建設與國家職業標準相結合,課程目標源自崗位能力要求,課程內容對接典型工作任務,評價標準用人標準匹配,標準化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示范效果顯著。
(二)園校共建共享課程資源,以標準促建設,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園校依據共同的人才培養標準,基于“互聯網+”背景,學校、行業、園所合作共建共享學習資源,擴充課堂容量,提升課堂效率。信息化改變中職課堂傳統教學手段,開發微課、設計動畫、直播課堂、園校聯線、打造平臺,支持學生開放式自主學習和移動終端學習,共建共享課程資源,提升育人質量。
(三)凝練專業核心素養,指導課程開發,實現與園所無縫對接
用素養標準指導園所崗前綜合素養訓練課程開發,課程任務設計與崗位工作零距離,8維度15方面的核心素養與綜合任務整合,多學科貫通,依托崗位重構課程內容,助力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支持學生自主發展。學習方式上打破傳統“教與學”,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見。創新七步驟教學法,高效實用,符合職業教育人才成長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