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根德
鄉土不僅僅代表的是故鄉的土地,其內涵指的是故鄉,因此鄉土象征著一個地域的特征。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自古以來描寫故鄉的詩句不勝枚舉,如“飛鳥返鄉兮,狐死必首丘”就表達的是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還有這句“人之于鄉土,猶樹之有根,水之有源”更是表達了人們對自己故土的深厚情誼。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是如今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大多數歷史教師都會注重教材中的史料教學與記憶,忽略了鄉土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教育要鼓勵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愛國主義以及民族情懷。而由熱愛家鄉的情懷引出學生的愛國情懷,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與國家大義。鄉土資源中的文化古跡、歷史事件等,都能夠作為歷史教材的有效補充,由鄉土情懷引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資源利用的現狀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在我們短短數年的學習中并不能詳盡地進行學習,因此高中歷史教材中只是包含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描述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性事件,可以說高中歷史教材是綱要性的教材,主要講述歷史發展簡要進程,對于具體的歷史細節并沒有過多的描述與梳理。而將鄉土資源引入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夠對高中教材做出有效的補充,彌補現有教材內容的細節缺失,有利于培養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但是由于學生的升學壓力比較大,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考試內容與應試技巧,而鄉土史因不在高考范圍之內,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并不重視。而經過對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現狀調查后發現,很多學生覺得歷史內容較多,都是文字性內容并且大多都需要記憶,會對歷史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毫無樂趣可言。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完善學生的人格精神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鄉土資源教學,學校就要有效地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而鄉土資源的有效融入,能夠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只是面對枯燥的文字,可以通過鄉土資源進入歷史教學中,切身體會歷史的文化滋養,真正參與到歷史教學中。開發和利用鄉土教育資源的過程能夠將枯燥的文字變得豐富有趣,還能夠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并且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前,大部分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方法過于死板,教學方式也比較傳統,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當前的高考模式。教師和學生基于應試教育的壓力,上課時主要圍繞考試內容進行教學,而歷史學科需要記憶的歷史史實和影響非常多,并且需要尊重史實,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本都是照搬課本,而學生則需要對大部分教材內容進行背誦,歷史課程就變成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程。長此以往,學生由于記憶的內容過多,學習壓力較大,不會主動地深入了解歷史事件背后的緣由及其有趣的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歷史知識的拓展,以重點內容為主要教學目標,學生就會對歷史的學習產生厭煩心理。要改變這一問題,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積極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正視鄉土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教學中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將學生熟悉的鄉土資源運用到歷史教學中,以此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趣。
(三)將新課改提出的教育改革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標準
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教材是教育的輔助工具。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賴教材,要以課程標準為基礎,然后在課程內容上進行創新,要學會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而不是被禁錮在教材內容之中。教育不僅僅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讓學生應對考試。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如果歷史學習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內容,那么就違背了設立歷史學科的初衷。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有助于教師探尋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實需求,同時能夠了解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有效地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提高教學品質。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開發鄉土資源,優化歷史課堂教學
首先,在互聯網技術發達的今天,高中歷史教師應當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搜集歷史文獻,并且要對資料進行整理,選擇適合課堂教學內容的鄉土資源,從政治背景、經濟狀態、所處位置、民俗風情等方面。例如,在講授必修1第10課《鴉片戰爭》中林則徐“虎門銷煙”、抗擊英國侵略、后被革職查辦發配到伊犁等內容時,可利用蘭州市永登縣紅城鎮大佛寺內林則徐題的“善民福地”匾額來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情懷和對林公的敬仰。
其次,在進行鄉土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學生深入走訪調查,讓學生走出課堂,在體驗的過程中體會家鄉的風土人情。這個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還能親身感受到歷史文化氣息,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比如,引導學生通過走訪、查閱、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并整理永登的引大入秦工程、有“西北小皇宮”之稱的魯土司衙門等歷史資源并在活動課上交流。
最后,個體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學校應該利用線上網絡平臺,讓學生之間與學校之間做到資源共享,全面開發鄉土資源。加強與兄弟學校的交流與互動,促進資源共享的同時,開展同課異構、共同教研等系列活動,以開發鄉土資源和優化課堂教學。
(二)運用鄉土史料,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應對考試,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教會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對待歷史問題,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形成科學的歷史觀。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并且對歷史知識要做到融會貫通,而不是簡單的記憶,在學習中要形成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學習歷史必修2中《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這節課時,可以先給學生展示蘭州新區的建設成就、位于安寧區的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放成果,將現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引入課堂教學,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掌握程度,也能通過家鄉發展成果來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三)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主、鄉土資源為輔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礎,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脫離教材,要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鄉土資源進行教學,利用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我國歷史悠久,很多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并且在歷史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廣州、南京、西安、北京等城市可供利用的歷史資源非常豐富,盡管蘭州不比以上城市有名氣,可也有值得利用的歷史資源。作為西北名城,歷史上的蘭州是軍事要塞、絲路明珠,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的樞紐,是茶馬互市最熱鬧的地點之一。唐朝時“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歷史上的蘭州,曾經是對外開放的時髦城市。在學習“洋務運動”一節時,也可利用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期間創辦蘭州制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局等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說明甘肅蘭州也幾乎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融入洋務運動的潮流中,開啟了甘肅近代化的步伐。尤其是蘭州制造局,為左宗棠經略西北、收復新疆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洋務運動,并把家鄉的過去和祖國的歷史融合起來。
四、高中歷史教學中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應注意的問題
(一)應關注國家歷史課程內容的有效實施
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以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教學方案為核心。在鄉土資源的開放和利用中,不能完全脫離國家課程內容,應該充分利用其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以直觀、生動的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選用鄉土資源時要注意優先選擇有利于國家課程目標達成的資源。鄉土資源課程的開發應當緊密圍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重視“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并且將新課改的要求與高考改革有效對接,將新課程改革要求不斷深化,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應體現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文化價值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鄉土資料在歷史課堂中的有效融合,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將國家課程靈活運用起來,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刻板模式,活躍課堂氛圍,并且能夠在教學實踐中融合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鄉土資源在課堂實踐中的融入,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在生產生活中真實地“看到”“摸到”歷史。這個過程也有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能夠幫助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歷史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大義,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且促進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2021年度一般規劃課題“鄉土資源在農村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蘭州地區為例”(課題編號:GS[2021]GHB017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