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鳳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重對情感態度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與同伴和老師的交流;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包括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本文從“梳理·溝通·串聯”三個維度引導學生學會表達結構化并展開實踐研究。
【關鍵詞】數學表達;結構化;實踐研究;梳理·溝通·串聯
數學表達是指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幫助下調動已有的經驗,經過識別理解、重新構造,轉換成自己的表達方式,用自己的口頭語言(身體語言是口頭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用身體、動作、表情、眼神等非語言因素來傳達信息)、書面語言(文本、圖形、符號語言)和具體實際物體操作(模型、圖形演示和模型制作)等方式,以此來呈現數學對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表觀點和結論的過程。
數學作為一門理性思維學科,它的表達更注重思維、方法,而往往在課堂上,教師會發現學生的表達不盡如人意,有的害怕表達,有的不愿意表達,有的亂表達,所以從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表達結構化。
“數學表達結構化”是使思維和表達呈現一種系統和結構的活動,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化思考的過程,包括對數學知識的結構化表達(數學結論的表達、推理過程的表達、策略原理的表達)和數學方法的結構化表達等。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的實踐研究,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數學表達、認知的心理以及教材編排的體系出發,通過對數學表達培養策略的研究,使學生的數學活動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一般發展規律,體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程序性和層進性的特點。本文旨在探索、構建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指導的理論框架和策略體系,解決數學教學中的高耗低效問題,讓數學表達指導走上科學高效的軌道,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華羅庚先生說過,學生在數學表達上要“想得清楚,說得明白,寫得干凈”。從現在的數學教材來看,安排了大量“說”的內容,目的就在于通過“說”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鑒于現實學情和教學要求,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的培養進行闡述。
一、梳理——整體把握教材內容,助力學生結構化表達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進行知識梳理時,可以將小學階段的某個知識點進行梳理,也可以將某個單元知識進行梳理。
(一)梳理一個知識點,以“角系列”為例
梳理發現小學階段有關角的內容是通過這些板塊來開展的:角的概念、角的大小、角的分類、畫角、角與角的聯系、角與線的聯系。那么教師在教學時,根據對“角系列”知識的梳理,可以整體把握教材,助力學生的結構化表達。二年級的“角”知識是讓學生以感悟為主,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將“數學角”在學生的心中烙下烙印,從而讓學生將“角”的概念真正扎根心底,形成表象。在學生形成角的概念后,四年級的“角”知識要及時引導用符號表示,改變生活中的敘述方式,用較為規范的數學語言去表達、敘述,強化角的表象。
(二)梳理一個單元,以“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為例
在學習完“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這一單元后,通過學生做這一單元的思維導圖,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以下選取學生的2幅作品。
借助思維導圖的脈絡結構,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清晰化。這個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展開又有哪些知識點?本單元的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又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學生對所學知識了然于心,對整個單元知識進行梳理,有助于學生的結構化表達。
二、溝通——從知識聯系入手,促進學生結構化表達的構建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按照嚴密的邏輯關系,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展開的。
(一)溝通,從數學概念入手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構建的基本要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基礎入手, 溝通知識與知識的聯系。例如,我們在認識小數時,先是通過長度單位之間的轉化,知道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這樣的一位小數。在三年級初步認識了一位小數,在五年級再認識小數時,我們可以將知識進行溝通,從一位小數擴展延伸,繼而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甚至讓學生展開聯想,比如讓學生繼續介紹幾位小數,并說明是怎樣認識它們的。從數學概念入手溝通,促進了學生結構化表達的構建。
(二)溝通,從數學方法入手
在小學數學中,有的知識之間有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在教學時,特別是在教學新知識時,要引導學生從數學方法上進行溝通。在五年級教學“多邊形面積”這一單元時,教材上是按照“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這樣的順序安排的,其實在三年級已經研究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筆者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剪、移、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推導,得到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將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在接下來的面積計算的課例中,我們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通過轉化,將新的圖形轉化成已經學習的圖形計算面積。溝通數學方法,讓學生學得明白,說得清楚,促進了學生結構化表達的構建。
三、串聯——從知識應用入手,引導學生結構化表達的提升
(一)串聯,從數學課堂走向實際生活
我們的數學知識,如果僅僅是課堂上的紙上談兵,那么學習是枯燥的、沒有意義的。教師在教學時,要結合具體課例,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串聯,設計知識的實際應用情境,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實際價值,從而引導學生結構化表達的提升。例如,在“千克和克”的教學中,學生在認識了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之后,在課堂上我們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分小組來稱一稱平時生活中一些物體的質量,知道了1千克的雞蛋、1千克的水果(蘋果、梨子、橘子、香蕉)大約有幾個,1千克的數學書大約有幾本;那1個雞蛋、1個水果(蘋果、梨子、橘子、香蕉)、1本數學書又大約有多少克呢。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從數學課堂走向生活實際,進一步加深了對千克和克的直觀感受,體會了質量單位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對其他物體進行估計的過程中,通過對比,可以直接借助已有的經驗,更好地進行估測,從而讓學生的結構化表達得到提升。
(二)串聯,從零星知識走向知識體系
數學課堂中,有的知識如星星點點,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就能將零星的知識串聯起來,從而形成知識體系。例如,在六年級的教材中有以下內容,我們可以在學習時將知識串聯起來。
上圖中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知道這樣的一組數,前兩個數的和等于后一個數。在六年級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去求前一個數與后一個數的比值,會發現還隱藏著黃金比。其實除了在數組中有黃金比,圖形中、身體中、建筑中都藏著黃金比。我們將教材P57、P58、P62、P65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串聯,利用周末時間讓學生去查閱資料、去探索、去分析、去綜合,學生研究著、收獲著,繪制自己心中的有關黃金比的小報,交流自己的作品。在此基礎上繼續推出新的探究主題。身體中有趣的比:頭和身高的比是1∶7,腳長和身高的比是1∶7,等等,學生對黃金比有自己的見解、感悟。將零星的數學知識串聯成一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結構化表達的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梳理·溝通·串聯”知識,架起表達的結構之橋,讓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走向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孔祥林.小學生數學思維結構化培養策略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9(5):74.
[2]劉莉.見木又見林——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之友,2018(3):26-29.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專項課題“小學生數學表達結構化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