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外歷史綱要(上)》緊扣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對功能性欄目進行了創新設計。“歷史縱橫”欄目作為九大輔助欄目之一,在教材中的數量最多,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素材。教師應根據“歷史縱橫”欄目的特點,靈活使用該欄目,如讓學生在課前結合該欄目預習、利用“歷史縱橫”欄目導入新課、將欄目內容與教材內容密切結合、以現有的欄目內容為靈感補充更多內容,以更好地發揮“歷史縱橫”欄目的作用。
關鍵詞:中外歷史綱要;歷史縱橫;歷史教學
作者簡介:崔靜(1998—),女,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的教材除了在內容編寫方面更加完善,還增設了眾多輔助欄目。如何平衡課文正文與課文輔助系統之間的教學是每個歷史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歷史縱橫”欄目是《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數量最多的輔助欄目,研究其在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歷史縱橫”欄目設置的概況
白月橋在其著作《歷史教學問題探討》中用系統論的原理研究了歷史教科書,將其分為以體現教學內容為主的課文系統和以體現教學方法為主的課文輔助系統[1]。輔助系統用以輔助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縱橫”欄目屬于教材輔助系統的子系統,其引導學生全面地學習歷史,客觀地解釋歷史,能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綜合能力。
(一)概念解釋
“歷史縱橫”一詞本意指古往今來和上下四方,以及在這個時間和空間發生的任何事件。對于該欄目的解釋,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徐藍認為“歷史縱橫”欄目是從時間和空間等角度,擴展、補充正文內容,通過相關史事的講述,揭示不同時空條件下歷史的延續、變遷與發展[2]。王宇鴻認為,其以培養時空觀念素養為出發點,從時間與空間的角度補充課文正文,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知識的縱向、橫向聯系,從而形成對歷史更全面的理解和客觀的解釋[3]。本文的敘述基于“歷史縱橫”作為課文輔助系統的子系統展開。
(二)數量統計與分布研究
據統計,《中外歷史綱要(上)》共29課,全書的“歷史縱橫”欄目共47則,大多是1課1則,僅第13課沒有設置該欄目。全書中,只設計一則“歷史縱橫”欄目的共15課,占比51.7%;設置2則的有8課,占比27.6%;設置3則的有4課,占比13.8%;設置4則的有1課,占比3.4%。
筆者將教材中的“歷史縱橫”欄目數量與其他輔助欄目的數量進行了對比,發現該欄目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數量最多,“史料閱讀”欄目稍次,“學思之窗”欄目與前兩者相比較少。與其他欄目相比,“歷史縱橫”欄目在《中外歷史綱要(上)》的地位和重要性更明顯,較符合當下的中學歷史教學的特征,突顯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歷史縱橫”欄目穿插于課文之中,欄目內容與課文正文內容相關系,在考慮版面的布局與美觀的基礎上,欄目依據內容量位于不同的位置,且欄目底色更深,字體區別于課文內容,做到了顯眼與美觀相結合,輔助與補充相結合。
(三)欄目類型
“歷史縱橫”欄目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數量最多,其內容多樣、表述有趣、簡單易懂。筆者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其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類,具體如下。
第一類,根據呈現方式劃分,可分為單純文字表述和文字加圖片敘述兩種;第二類,根據欄目內容不同劃分,可分為基本史實介紹、人物介紹、歷史名詞解釋、相關制度介紹、歷史著作、數據資料介紹;第三類,按照欄目功能分類,可分為拓展擴充、輔助教學、提升歷史核心素養。“歷史縱橫”欄目作為課文輔助系統,其目的是輔助教師教學,幫助學生學習。
筆者對“歷史縱橫”欄目的概況進行研究,目的是更深層次地了解該欄目,從該欄目的編寫意圖明確其重要性。筆者認為歷史教師應當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探索該欄目的使用方法。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縱橫”欄目
教師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生展示多元的學習資料,就能夠更好地推動課堂教學。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歷史縱橫”欄目呈現的材料較豐富,能為教師的課程設計提供幫助[4]。關于該欄目在教學中的使用方式,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課上及時檢測
先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對部分欄目進行自學,教師再在課堂上進行檢測。雖然“歷史縱橫”欄目多為一課一則,但也有一課二到三則的情況。高中統編版歷史教材的內容增多,而課堂時間有限,教師讓學生利用“歷史縱橫”欄目進行課前預習,可以降低學生在課上自主閱讀的難度,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要注意的是,用于課前預習的欄目應該具備簡單易懂、可讀性強、能擴充知識儲備的特點。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的“夏商時期的歷法”,第4課的“兩漢其他重要科技成就”,第6課的“唐朝曲轅犁”和“皇帝的廟號、謚號和年號”,第八課的“魏晉玄學”等內容,都是適合學生預習的內容。為了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要有方法、有技巧地布置預習任務。教師可以設置與欄目內容相關的問題,以問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這既方便自己在課堂上檢測學生對欄目內容的理解,也能促進學生對該欄目的有效學習。例如,《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6課有兩個“歷史縱橫”欄目,那么,教師在結束第15課的教學后,就可以以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學習第16課的“歷史縱橫”欄目,達到預習第16課的目的。同時,教師還應設計一些有關該欄目的問題,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思考問題:“西方列強以不滿林則徐虎門銷煙為由,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那么,西方列強又以什么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以后,清政府妥協退讓,被迫簽訂了更多不平等的條約,普通的中國民眾面對侵略時,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認真思考,在下節課告訴老師答案。”
這樣,教師提出有關“歷史縱橫”欄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解決問題,教師再在課上及時檢測,就能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內容,體會中國民眾在面對侵略時反抗的決心與斗志。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正文內容較多,課文輔助系統也較多,教師想要將所有知識都放在課堂中講解是不切實際的。教師應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并在課上及時檢測,實現課前和課中的銜接,在節省課堂教學時間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教師利用“歷史縱橫”欄目進行課前導入
好的課堂導入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推動整節課的進行。因此,教師需要學習多種課堂導入方法,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導入方法。“歷史縱橫”欄目作為一個具有突出趣味性特點的欄目,是比較適合用來導入新課的欄目。
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6課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說:“老師想通過今天的學習,給大家介紹一位我傾慕已久的英雄,前兩天還看了一部有關他的電影——《長津湖》,如果可以,老師也想聽聽你們心里的英雄的故事。”《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6課其中一則“歷史縱橫”欄目的主題是“‘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教師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愛國電影導入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分享欲。
又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8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在近代歷史的發展中,雖然各階級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了各種努力,但是西方列強的侵略仍愈演愈烈,不僅發生了大家熟知的火燒圓明園事件,還有屈辱的克林德事件,那么,克林德事件是怎么回事?讓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尋找答案。”教師這樣導入的意圖是給學生展示相對陌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對陌生知識的求知欲,從而順利推進課堂教學。
需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歷史縱橫都可以作為導入內容。教師需要精心篩選,利用趣味性強,對學生來說相對陌生的知識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的導入技能和知識儲備也非常重要,教師只有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善于將一些枯燥的知識和有趣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將“歷史縱橫”欄目與課文內容有機結合
教材由于版面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地展示所有的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歷史縱橫”欄目能輔助解釋課文內容,對一些歷史名詞和事件進行闡述。教師將課文內容與“歷史縱橫”欄目有機結合,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 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中“疆域的奠定”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將課文內容和“歷史縱橫” 欄目結合起來。此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我們了解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經略邊疆的一些舉措,除了這些舉措,大家還知道統治者為疆域的穩定做了哪些努力嗎?請大家快速瀏覽本頁的‘歷史縱橫欄目尋找答案。”這部分“歷史縱橫”欄目的內容是“改土歸流”,是清朝統治者為鞏固西南邊疆所做的努力,但教材正文中未提及該制度。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一則“歷史縱橫”欄目內容,能有效補充課文內容的不足,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系統,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
(四)以現有的“歷史縱橫”欄目為靈感,補充更多的內容
教科書的版面有限,但是知識是無限的,教師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可以以現有“歷史縱橫”欄目的內容為靈感,補充更多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例如,在教學《中外歷史綱要(上)》第9課“歷史縱橫”欄目的“北宋的募兵政策”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北宋“三冗”“兩積”的內容,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在講解《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6課“歷史縱橫”欄目的“亞羅號”事件時,可以為學生補充講述“馬神甫事件”的內容。
三、對于“歷史縱橫”欄目的三點建議
綜上,“歷史縱橫”欄目能使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識,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為了使歷史教學更加有效、充實,筆者認為“歷史縱橫”欄目還有需要完善之處。
(一)欄目語言
應以凝練的語言表達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上)》的“歷史縱橫”欄目大部分是以豎版和橫版呈現,且內容較多,篇幅較長。如果以凝練的語言展現內容,減少該欄目的字數,將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加深印象,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欄目的數量
在減少欄目篇幅的基礎上增加欄目的數量。縮短欄目的篇幅并增加欄目的數量能實現欄目內容的多元化。對于學生而言,其僅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科書欄目內容多元化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拓展靈感,從而推動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
(三)欄目的圖片
欄目圖片應盡量清晰。《中外歷史綱要(上)》有2則“歷史縱橫”欄目配以圖片,分別是第6課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唐朝牛耕圖中的曲轅犁和第15課的明《永樂大典》殘本書影。這兩篇內容的風格對比鮮明,第6課的“歷史縱橫”欄目配的是一幅曲轅犁生產場景的壁畫,而第15課的“歷史縱橫”欄目配的是具體的《永樂大典》殘本書影,前者是藝術作品,后者是實物照片,效果大有不同。筆者認為,“歷史縱橫”欄目的圖片應多用清楚的實物圖片,少用藝術作品,一是因為藝術作品在書本上二次呈現時,往往清晰度不足,二是認識藝術作品需要學生具備一定欣賞能力,教育效果相對較差。
結語
統編版高中歷史教材輔助欄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材中包括九個輔助欄目,歷史教師應當對其多加關注,平衡歷史課程正文教學與課文輔助系統的運用的關系,研究運用輔助系統的方法,以提升歷史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歷史縱橫”欄目在教科書中的數量較多,內容不可忽視,在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對每一課的“歷史縱橫”欄目進行充分的研究,根據每則欄目的內容精心設計欄目的使用方法,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徐藍,方美玲.核心素養統領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徐藍先生訪談錄[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9(10):3-12.
王宇鴻.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與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課文輔助系統比較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1.
洪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輔助文:“歷史縱橫”內容及運用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