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2021年12月3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張老師基金會主辦,《環球慈善》雜志社承辦,首都公益慈善聯合會協辦的第六屆兩岸公益大講堂在北京宋慶齡故居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辦。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社會治理創新與公益慈善的關系更為緊密,本屆大講堂以“后疫情時代的公益慈善社區化趨勢”為主題,首次面向兩岸直播,邀請來自兩岸的7名公益專家學者、50名公益機構和嘉賓代表,通過網絡相聚云端,兩岸同胞近1500人通過網絡觀看大講堂。
臺灣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葛永光通過視頻致辭。他表示,公益大講堂邁入第六屆,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仍持續以在線形式邀請兩岸公益界專家學者交流、分享,通過交流學習以提升疫情后社區服務創新。后疫情時代的心理健康議題及社區服務議題仍然需要密切關注,張老師基金會將主動創新,為服務大眾盡心盡力。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部長陳愛民參加本次大講堂并致辭。她表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始終繼承和發揚宋慶齡的偉大精神,秉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兩岸公益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希望朋友們通過大講堂的學習與交流,助力社區組織更好地參與和服務社會,共同為促進兩岸公益事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港澳臺事務部副部長李曉峰、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環球慈善》雜志社副主編馬瑞聰等參加活動。
本次大講堂分為主旨演講和現場嘉賓互動兩個環節。大講堂主旨演講部分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奧組委志愿者培訓專家魏娜在線主持。
后疫情時代的社區公益與基層治理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教授藍煜昕從“機遇、使命、展望”三個方面講解了后疫情時代的社區公益與基層治理。
藍煜昕認為,百年慈善,中國公益慈善的歷史變遷是“雙向”運動,從現代性到共同性,從鄉建運動到社區運營,在后疫情時代又產生了社區慈善機遇。十九屆四中全會以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鶎由鐣卫淼男赂窬种饕憩F在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發揮團體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藍煜昕說,在經濟制度的背景下,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揮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支持社區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社區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目的地、共同富裕的微觀單元,是第三次分配精準對接的載體。他強調,第三次分配不僅僅是財富的轉移,而是文化、道德、情感、“和”的價值觀。
對于社區慈善基層治理的挑戰與未來,藍煜昕認為,活力與協同兼顧,黨建引領社區領導力,文化塑造持續基層凝聚力,后疫情時代,社區慈善的春天已經來臨。
少年社區工作的推動與挑戰
張老師基金會新莊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秋璦通過視頻分享了疫情期間,新莊少年社區工作的經驗與心得體會。
新莊區人口數量位居臺灣第四位,當地的就業形態主要以勞力和服務業為主,新莊是廟宇陣頭文化的發源地,也是高風險族群熱區。新莊區以“就學不穩定或未升學的少年、觸法疑慮的曝險少年、家庭隔代、單親、家庭重組”的少年居多。
陳秋璦講到,在新莊,有關少年的補充性及支持性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社區少年群聚樣態轉變,難以用傳統外展工作模式接觸曝險少年;有生涯困擾或就業需要的少年比例偏高;因家庭沖突等議題需要有社會組織來參與家庭功能的協助與發揮。
新莊少年福利中心服務的對象是居住在新北市12歲至18歲的一般少年和危機少年,福利中心從“困擾咨詢、生涯引導、職涯探索、正向休閑”幾方面針對一般少年和家庭提供服務;對于危機少年,則通過“開案輔導、網路合作、家庭工作、外展工作”四個方面提供服務與幫助。疫情期間,福利中心通過在線服務及創新作為,在線組織粉專直播(節日、比賽直播)、在線社團(桌游、電競)、在線手游等網絡活動。
陳秋璦介紹,針對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少年,或需要工作的少年,新莊少年培訓中心會通過評估少年的能力、樂趣,為其提供2小時的工作體驗,或依店家規定安排應征面試,少年工作期間出現的任何狀況,社工會主動向店家了解和協助處理。
后疫情時代下以社區為基礎的工作模式:挑戰與契機
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張菁芬分享了疫情下以社區為基礎的社會工作模式:通過滿足社區和需求者跨越社交距離的社區工作;實體服務+數字科技共同構建虛實結合的社區工作;在線服務與服務輸送的全面啟動,互助互生;以及志愿服務的挑戰與契機等五方面。介紹了疫情期間所做的社區工作,講述了對兒少、長者的社區照顧,以及親密關系的暴力和無處安放的心理進行支持服務。
疫情下的反思與翻轉
林詩潔是新北市好巢小區兒少福利推展協會社會督導 ,基于對社區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她介紹了以據點為基地,長期穩定地對社區的少兒提供課后照顧和服務,陪伴其確立自我價值觀、生活能力、生活規劃和自立發展的人生目標。
并制定“少兒陪伴計劃、少兒培力計劃、小區服務計劃、特色服務計劃、社工專業輔導、防疫服務計劃”“五加一”服務計劃。面臨疫情中出現的工作中斷、經濟困難、網速不穩定等問題產生反思,讓社區服務發生翻轉,通過暑期在線課程,實行對少兒逐一關懷、一周一物資、跨區服務、跨機構合作和在線多元的課程服務。
邁向社區為本的公益慈善:時代背景與實踐空間
民政部社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盧磊,講述了社區為本的公益慈善的時代背景,是以社區為本的系列頂層制度、從加強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到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導向清晰具體。
盧磊說,社會問題與服務要求的社區化場域聚合,基于社區的公益慈善作為空間也越來越大。新冠肺炎疫情助推基層社會走向前臺,韌性社區的建設離不開公益慈善。
他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打造社區公益的發展空間:依托以社區為本的公益慈善實踐,深入推進社區公民教育,培育居民公共精神,有序引導各類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尤其是少年兒童;從優勢視角出發,盤活社區社會資產,激活社會內生力量、互助文化、公益文化,持續深耕美好社區建設;不斷引導公益慈善組織向城鄉社區深度下沉,讓公益慈善深入走入尋常百姓家,亦助力鄉村振興和城市社區更新;以社區為本打造區域公益微生態,以微入手,以小社區助力大社會,打造基層微型公益共同體。
匯聚慈善力量共建善美家園
思誠社區基金會是北京市第一家社區基金會,秘書長王衍臻博士通過視頻連線介紹了思誠基金會的文化起源、使命和宗旨。
王衍臻說,思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想之一,明善、思誠、修身、講誠信自古以來是立身之本,也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區基金會的文化根源、價值理念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以“德不孤,必有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等傳統文化理念為核心,搭建起社區公益慈善平臺。
思誠基金會通過發展社會教育、改善社區民生、資助公益項目、優化社區服務、培育社區組織等幾方面社區治理路徑倡導社區成員參與社區治理。
王衍臻分享了疫情期間,思誠基金會組織同心抗疫溫情陪伴行動。聯合地區物業臨時建立抗疫隊伍,為社區居民免費發放抗疫物資,入戶為行動不便殘障者送抗疫物資;關注疫情期間公眾的心理健康,資助紅楓抗疫情暖心專線免費向社會提供線上專業心理咨詢服務;關注疫情期間公眾身體健康、帶領居民進行居家學習太極八段錦,舉辦20天堅持每天打卡挑戰賽,讓大家每天在微信群打卡;互相鼓勵,問候;豐富居家抗疫生活,舉辦內容多樣的文娛活動。
王衍臻最后強調說,近兩年來,思誠基金會積極發揮社會慈善力量的輔助補充作用。社區基金會在社區防疫、衛生健康、應急處置工作方面如何發揮動員社會力量和專業服務特長,是值得社區基金會今后積極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大講堂的交流討論環節,兩岸專家學者共同分享了兩岸公益機構參與社區防疫工作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為后疫情時代的公益慈善發展社區化趨勢提供經驗支持和理論支撐。
與會嘉賓、來自首都公益慈善聯合會的張彩英女士通過視頻連線,請臺灣嘉賓陳秋璦主任簡單介紹在疫情防控社區化過程中,機構在服務社區青少年過程中跟其他社會服務體系合作發展、融合共生的成功經驗。
臺灣新莊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秋璦回答了問題并加以闡述。
她分享了新莊少年中心為了建立少年群體的人際學習環境和提升自我的覺察能力,通過邀請達人辦講座,促進人際關系互動及正向聯結經驗;參觀戶外活動體驗,豐富少年群體正向休閑選擇;并通過與外界的聯結與合作,通過與友善的店家形成資源拜訪,建立友善的工作環境,獲得工作體驗和就業機會。
匯聚兩岸慈善力量,增進兩岸同胞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新冠疫情主推基層社區走向前臺,后疫情時代公益慈善社區化趨勢是時代背景下的問題需求。兩岸公益大講堂作為兩岸公益慈善的良性互動平臺,堅持深化交流內容,實現優勢互補,為兩岸公益慈善的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發現新機遇、開辟新途徑,發揮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為促進兩岸公益事業的發展不斷釋放正能量,提升了兩岸同胞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增進兩岸同胞共同福祉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