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描寫解放戰爭的影視劇中,觀眾們看到國民黨軍內部嫡系和非嫡系、“中央軍”和“雜牌軍”之間,經常勾心斗角、爭權奪利,矛盾非常突出。那么,什么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什么是其“嫡系部隊”;什么是“中央軍”,什么是“雜牌軍”?
蔣介石的“嫡系將領”
所謂蔣介石的“嫡系將領”,是指為蔣介石所信任與重用、甘愿為其效力,在國民黨“中央軍”中身居要職的高級軍官。由于蔣介石的“嫡系將領”,絕大多數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或在黃埔軍校當過教職員,因此,通常將黃埔起家的蔣介石“嫡系將領”稱為“黃埔系”,而“黃埔系”也常作為蔣介石嫡系的代名詞。實際上,“黃埔系”較“嫡系”范圍要窄一些,有少數蔣介石“嫡系將領”就是非黃埔出身,如衛立煌、湯恩伯、薛岳、黃百韜等,既不是黃埔學生,也沒有在黃埔任職,但都長期在“中央軍”中執掌兵符,屢屢受到重用。
在蔣介石的軍政生涯中,“中央軍”系統一直是他所倚重的軍事支柱,而“嫡系將領”則是“中央軍”的骨干,是蔣介石軍事集團的精華。蔣介石的軍事集團是在黃埔起家的,經歷了由“校軍”到“黨軍”,由第1軍到第1集團軍,最后形成“中央軍”的發展過程。
1924年,黃埔軍校在廣州成立。建校初期,孫中山親任黃埔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蔣介石正是利用他作為黃埔軍校首任校長的機會,大力培植自己的心腹和羽翼,為日后掌握國民黨軍隊打下了基礎。1925年7月,黃埔學生軍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介石任軍長。第1軍所屬師團長均為黃埔軍校教職員,營連排下級軍官則以黃埔畢業生充任。
“中央軍”和“雜牌軍”
北伐戰爭開始后,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下轄7個軍。其中,第1軍是蔣介石視為嫡出的基本部隊,其他幾個軍則為湘、粵、桂、贛等系部隊。北伐戰爭后,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四派新軍閥所屬部隊編為4個集團軍,蔣介石的直屬部隊為第1集團軍。至此,蔣介石軍事集團已初步形成,并能與國內其他軍閥派系相抗衡。
1928年12月,張學良易幟,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民黨政府取得了形式上的統一。全國軍隊統歸南京國民政府領導,蔣介石將屬于自己系統的軍隊稱為“中央軍”,即原第1集團軍發展起來的部隊,也被稱為“蔣系”。國民黨軍隊除“中央軍”之外,還有許多軍事派系:較大的有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玉祥的國民軍(西北軍),閻錫山的晉軍,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新桂系),以及川軍、湘軍、粵軍、滇軍、黔軍、西北的“馬家軍”等,被統稱為“雜牌軍”。
中原大戰后,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所屬42個軍,“中央軍”(“蔣系”)有15個;所屬104個師,“中央軍”有29個,占不到三分之一。全面抗戰開始后,1938年初,國民黨軍共有84個步兵軍,蔣介石的“中央軍”占30個;218個步兵師,“中央軍”占75個,“中央軍”所屬軍、師數均已超過三分之一。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共有步兵軍100個,騎兵軍4個,“中央軍”發展到50個步兵軍和1個騎兵軍,和“雜牌軍”平分秋色。到了1949年初,國民黨軍有108個軍,“中央軍”系統占71個,上升到66%,已經占到三分之二。
由于蔣介石長期以來對嫡系和非嫡系部隊不能一視同仁,在編制、兵員、裝備、給養等方面,嫡系和其他派系部隊待遇明顯不同。比如,編制上,國民黨軍隊自1928年“軍事編遣會議”后,陸軍師有大中小三種編制,即甲種師、乙種師和丙種師。甲種師轄3旅9團,乙種師轄3旅6團,丙種師轄2旅4團。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一般都是甲種師或乙種師,而其他派系的部隊則大都是乙種師或丙種師。
并且,一旦有機會,蔣介石就會把其他派系的部隊整編裁撤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但凡被殲,一般都會東拼西湊重新組建。但如果是非嫡系的“雜牌軍”,一旦部隊被殲,番號一般直接撤銷,這也是蔣介石削弱異己的一貫手段。對此,那些“雜牌軍”將領也心知肚明,但又不得不忍氣吞聲,這也是他們不愿為蔣介石賣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長期以來,蔣介石的一些“嫡系將領”大權在握,飛揚跋扈,以“天子門生”自居,不可一世。他們濫用職權,安插親信,排除異己,對自己的部隊給予特殊的關照,裝備、補給等都優先保障,而對非嫡系則多加克扣刁難。這就更加深了嫡系和非嫡系之間的矛盾。
蔣介石“嫡系部隊”間的明爭暗斗
“中央軍”所屬部隊,從“血脈”上又分嫡系和旁系。嫡系是蔣介石起家并始終由親信將領直接掌握的基本部隊,通過擴編不斷做大;旁系則是在“中央軍”發展過程中兼并、收編過來的其他系統部隊。
1938年初,“中央軍”30個軍中,嫡系16個,旁系l4個,幾乎是對半開。抗戰勝利后,“中央軍”發展到51個軍,其中嫡系多達49個,旁系只剩2個。因此,發展到后來,“中央軍”中的旁系部隊幾乎不復存在,“嫡系部隊”也就成了“中央軍”的同義詞。直至1949年國民黨軍被解放軍擊潰,“中央軍”一直是蔣介石的骨干軍事力量,而“中央軍”里的“嫡系將領”,則是這支骨干力量的核心。
蔣介石和“嫡系將領”的命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沒有蔣介石,就沒有“嫡系將領”;沒有“嫡系將領”,也就沒有蔣介石。蔣介石信任、重用“嫡系將領”,利用他們掌握“嫡系部隊”;“嫡系將領”忠于蔣介石,把蔣介石作為靠山。因此,“嫡系將領”大都官運亨通、青云直上。
那么,蔣介石的“嫡系將領”應該是同舟共濟、患難與共了吧?其實不然,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因隸屬關系不同而分為一些派系,主要有:何應欽系、陳誠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顧祝同系、衛立煌系等。
這些嫡系中的派系,勢力最大的當屬何應欽系、陳誠系和胡宗南系。何應欽、陳誠、胡宗南三人,也是民國軍政界“士官系”“保定系”“黃埔系”(黃埔少壯派)的領軍人物。何應欽是“嫡系將領”中的“元老派”,很多“嫡系將領”都出自其門下;陳誠和胡宗南,最受蔣介石寵信,又被稱為“嫡系中的嫡系”。抗戰勝利后,何應欽系有17個軍,胡宗南系有15個軍,陳誠系有10個軍。1948年9月,國民黨軍有91個軍(整編師),其中,何應欽系21個,陳誠系16個,胡宗南系12個。這些嫡系中的派系之間,常常因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相互排擠,甚至成為死對頭。
就這樣,“中央軍”和“雜牌軍”,嫡系和非嫡系,嫡系里的各派系,心懷鬼胎,互不信任,明爭暗斗。“一方有難,八方觀戰”“友軍有難,不動如山”,是國民黨軍派系斗爭的生動寫照。于是,“見死不救”或“救援不力”的情況便時有發生。比如,1947年5月,號稱“嫡系五大主力”之一的國民黨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被我華東野戰軍圍殲,周圍的10個國民黨整編師救援不力也是其被圍殲的重要因素之一。郭沫若的《洪波曲》有這樣的描述:“友軍自私,備不相顧。雜系和嫡系待遇不同。雜系擋頭陣,嫡系督后隊。”一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說:“共產黨軍隊幾百萬人一條心,我們一個人兩條心!”這也是國民黨軍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自《軍事史林》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