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浩


質疑就高中物理而言,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疑惑、懷疑,還提出疑難問題。質疑能力就是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質疑能力要求學生不但要擁有深度的思考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并堅持不懈地探索現象背后本質的能力。學生在高中物理課堂的質疑方式通常表現為發問、追問、異議以及與教師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等。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營造質疑的氛圍,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進而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一、抓住理解誤區,激發學生疑問
高中生在學習物理時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其基本的原理與概念,進而也就不能將這些認知運用于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理解不到位,往往是因為一些想當然的思維定式,教師要抓住他們理解的誤區,培養他們質疑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可通過學生自我質疑的方式,讓他們從誤區中走出來。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體運動”為例,學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將物體以v0=10m/s的初速度豎直向上拋出忽略空氣阻力試分析:(g=10m/s2)多長時間物體到達最高點?最高能上升多高?對于這道題部分學生總是不能理解這道題背后的基本認知,教師可先問學生:當物體以豎直向上的初速v0拋出之后,同時又僅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是什么樣的運動?接著教師再問:當物體僅受重力作用,它是不是具有與自由落體運動一樣的加速度g?因g的方向豎直向下是不是與v0反向?物體上升階段所做的是勻減速運動?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之后,學生之前不能理解的部分在問題的指引下逐漸地進入題目的內核。當學生基本知曉這道題需要哪些方面的認知時,教師沒有讓他們先將原先的題目做出來,而是讓他們針對原先的兩個問題再提出一些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在一番引導之后,鼓勵學生去質疑。學生先想到的問題是物體回到拋出點用多長時間?物體回到拋出點時的速度是多少?由著“速度”的話題,有學生想到這樣的問題,接著下落1秒,物體的速度能求得嗎?學生由最高點的位移公式,v0的平方除以2,提出這樣的問題,物體此時的位置可以計算嗎?前1秒、2秒、3秒內物體的位移?從這個做題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來,教師首先要能對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精準的提問,也就是說教師的提問要能推動學生思考,推動他們去解決問題。當前的課堂提問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的問題沒有對接學生當前的認知狀況,即沒有對準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不是太簡單,就是太深奧。因為教師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他們會想到越來越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會促成問題的解決。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在理解上出現了瓶頸都是很正常的事。教師要做的就是用問題引導學生,讓他們沿著問題去思考,進而去反思之前的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從提問中更好地理解相關的認知。這個提問的過程就是學生質疑的過程,就是他們再思考的過程。物理教學的重點不僅是讓學生做題,更要不斷地引發他們思考。質疑就是讓學生迸發更多的思維火花,讓他們在疑問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設置開放問題,激發一題多解
當前大多數高中生在學習物理時,不愿意多質疑,只習慣按部就班地做題,其中一個常見的表現就是他們在完成一個題目的解法后就開始轉戰下一道題,而不是去思考有沒有新的解法,這樣的解法運用了哪些認知,是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現狀說明了學生對解法缺乏質疑。也就是說,學生在做完題目之后,要對解法提出質疑,從而讓思維往縱深處漫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開放性題目,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別的解法。一題多解是開放性題目的一種,旨在給學生更多質疑的機會,旨在關注他們思維的過程,旨在發現他們思維的特點。
讓學生靈活、正確地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解題,是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一題多解的形式讓學生不斷地質疑,進而讓他們不斷提高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和創造性。一言以蔽之,一題多解是提升學生質疑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培養他們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
三、參與動手操作,激發學生質疑
要讓學生提出更多的疑問,就要讓他們不斷思考,教師需要不斷改變教學方式,讓他們多維度地思考。單一的教學方法往往制約著學生思考,使他們陷入單一的思考模式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更多體驗的機會,讓他們的雙手、雙眼、大腦等感官都參與到物理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動手操作,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發現更多的問題,也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
還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自由落體運動”為例,教師先是讓學生拿出兩張一樣的紙片,一張團成紙團,一張保持原有的狀態。接著教師讓學生將紙團與紙片同時從教學樓上扔下去。教師讓學生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說出來,學生說紙團早就到地了,紙片卻在空中悠然地飄著,然后緩緩落地。教師追問:從觀察到的現象能說明什么呢?學生想到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可能與空氣的阻力有關,也可能與質量的大小無關。教師再讓學生開始第二個實驗就是將硬幣和粉筆從教學樓的同一地點下落,學生驚奇地發現兩樣事物同時落地,進而他們認為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可能真的與質量沒多大關系。通過兩個實驗學生在想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假如沒有空氣的阻力會怎樣呢?物體下落的過程中會有怎樣的規律呢?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學生的質疑自然就多了起來。
如圖1所示,圖表中呈現這樣的關系,tOC=tCD=tDA=tAB。學生有了這樣的質疑,既然自由落體運動是v0=0的勻加速運動,那么能不能獲得下面的這個等式,即,S0C:SCD:SDA:SAB=1:3:5:7?顯然,他們由SAB=7m,可知SOB=16m。顯然,在動手操作中學生不但能提出新的問題,還能換另外一種方式促成問題的解決。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盡管高中物理學習中抽象的認知越來越多,但教師還是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動手的體驗。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但會將之前的認知運用起來,還會自然地發現新的問題。同樣地,學生還會以動手操作的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顯然,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動手操作也能給學生的質疑提供方式與自信。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針對特殊問題,教師要打破學生的常規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分析問題,進而探究解決方案。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驗證、完善等方式,引發思維矛盾,進而讓他們在嚴謹分析中、理清思路中正確地認識問題,從而驗核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質疑不但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