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明確指出了美術教學的地位,為此,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需要科學合理地滲透人文理念,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增強學生的人文意識。教師在教學時也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進而不斷幫助學生提高美術學習質量。所以本文將對美術教學當中人文意識培養與滲透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探討和分析,并不斷尋找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加強學生人文意識的培養。
一、人文意識在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通過查閱網上相關資料可知,人文意識是人類的一種自我關懷,即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對人的潛能的挖掘,對全面發展理想人格的追求與肯定。為此,在美術教學當中,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發展這種精神,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在美術課堂中,學生可以了解各種各樣的知識,進而不斷培養審美能力。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不豐富,所以其思想仍未成熟,換句話說,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塑造性很強。此時,教師可以通過美術課程加強學生對人文環境的理解,進而體會人文知識的魅力。總而言之,科學合理地將人文理念滲透到美術教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美術學科育人的目標。
二、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一)科學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滲透人文理念
伴隨著新課改步伐的不斷推進,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受重視,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充足的備課。由于美術教學具備一定的抽象性,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準備相應的教學工具和美術圖片,進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最重要的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借鑒部分教材內容,進而發揮美術教材的優勢,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比如,在學習“線與造型”這一內容時,首先,教師應該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設計相關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認識線造型,并學會利用正確的線造型進行創作。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硬質線材的表現手法,以此來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并根據線造型里的內容來準備相關的工具——金屬線,然后再帶領學生進行線造型的學習,當學生學習完后,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線造型任務,進而不斷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也理解了金屬線的價值,并掌握了金屬線可創作性的空間。久而久之,學生通過反復的實踐就可以創作出完美的線造型藝術作品,進而學生的個人潛力就會被激發,就會得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與肯定。
(二)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感知人文魅力
眾所周知,中小學階段是學生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學生可塑性非常強,為此,教師應該采取相應的方式鼓勵學生勇敢面對美術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美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相比,課時少,課程少,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該充分進行課堂教學,并從多個角度為學生布置作業。比如,在學習“裝飾畫”這一內容時,由于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教師可以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完畢后向學生介紹裝飾畫的用途,然后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確定每一組裝飾畫的作品,確定每一位組員的工作。另外,在裝飾畫創作的過程當中,學生之間要不斷進行交流,對裝飾畫的每一個細節和工序都要進行深思熟慮,然后再采取相關的行動,以此來確保裝飾畫的完美性。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班內開展相關的作品比賽,當學生創作完畢之后,首先,教師要對每個裝飾畫作品進行評價,然后再進行小組之間的互評、組內成員之間的互評,最后將優秀的裝飾畫作品在班級進行展示。由此可知,在創作裝飾畫作品時,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幫互助不僅體現了團隊協作的理念,也促使每一位學生都發揮了自身的價值,為小組優秀作品的展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總而言之,為了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進行美術知識的講解與傳遞,也應在教學實踐中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美術作品的創作。與此同時,也要科學合理地滲透人文教學理念,促使學生在作品創作當中受到人文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進而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學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