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是教師創新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思路。文章從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含義和應用背景出發,根據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要求,提出了四個有效的實踐策略,希望可以為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提高數學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石伶俐(1976—),女,江蘇省淮安小學。
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驅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斷發展、提升能力的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隨著當前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打破傳統的講授模式,構建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成為許多教師的課題研究的重點。根據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應用如下策略。
一、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探究的主題
問題是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探究動機,發掘學生學習潛能的關鍵元素[1]。小學數學教師在備課階段,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為學生設計探究性問題。例如,在“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對比性問題:(1)6個草莓,每2個裝一盤,最多可以裝幾盤?(2)7個草莓,每2個裝一盤,最多可以裝幾盤?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問題探究,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教具,要求學生動手分一分。在裝盤的過程中,學生回顧了整除的知識,再通過獨立操作,體驗“有剩余”。接著,教師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剩下的1個不夠擺一盤怎么辦?這樣教師可以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的概念,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繼續探究。又如,教師在講授關于“長度單位”的內容時,可以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長度,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長度單位,還可以讓學生比一比,說出自己見過的最長的物體,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進行思考,并積極融入課堂,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另外,在引導學生完成基礎性的思考和討論后,教師還要繼續引導學生,以確保學生的思考方向與課本內容相吻合,尤其在初期,教師可以多提示和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先合理設計問題,讓問題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線,牽引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回顧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理解數學定理,真正掌握數學定理背后的邏輯和含義。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學內容設計問題,尤其是在初期,要嚴格把控問題的難度,避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小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認知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有限,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時,需要在情境中創設更合理的問題。對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強化學生對不同知識的學習和認知,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情境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對知識的認知。教師要對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心理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與考量,使所有的情境創設更為合理,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將問題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進行情境創設時,教師要確保創設的問題有一定的懸念,以調動小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例如,在講授“加法結合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采用學生都比較喜歡的動畫片引入教學內容:熊大有哈密瓜和草莓共48個,他想要分給熊二和光頭強,那么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這種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也需要營造更為和諧、輕松的環境,以增強教學效果。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牢牢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在學習時比較好動,很難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使其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教師和同學的關注、認可和表揚,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需要積極主動地針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思考,并大膽地舉手表達自己的見解。由于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認知是有限的,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準確的答案,為了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發言的行為,并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積極的鼓勵和肯定,進而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基于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能夠充分展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更勇于回答問題,進而獲得教師的肯定和鼓勵,最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小學課堂中,教師還需要確保問題題材的豐富性,以更好地運用問題開展引導式教學。教師若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增強教學效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熱情,并且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在問題導向式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例如,在學習圖形時,教師可以將教室中的物品與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聯系,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還見過哪些類似的圖形,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二、組織小組互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能否有效推進,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高低。從理論上講,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開展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生具備對話和討論、小組調節、沖突管理、小組領導等能力。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行培養。例如,在“克與千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小組合作任務:稱1千克蘋果并數一數個數。完成任務后,教師讓各小組派代表匯報稱重的結果,讓全體學生觀察記錄的數據,并討論同樣都是1千克蘋果,為什么稱出的個數不一樣?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共同操作、共同討論的機會,促使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經歷先估算后計算的過程,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共同參與中,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又如,教師在講授關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內容時,可以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引導各個合作小組獨立完成,讓每個合作小組在班級內開展不同主題的統計任務,將結果以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兩種形式呈現,通過調查統計得出相應的結論。教師需要為不同小組提出問題,鼓勵小組內部共同思考、討論并找出答案,隨后開展任務。問題可以是統計的主題方向,統計的幾個途徑或想要得到什么樣的結論。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進行充分思考、確定方向,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配合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之,充分應用合作學習法能夠有效助力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開展,這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嘗試和優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劃分合作小組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學生的數學基礎、表達能力、性格特征等,確保每個小組都能夠和諧、順利地開展合作學習,且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的進步程度以及課程內容要求,靈活調整組員,甚至重新劃分或短暫合并,以發揮合作學習法的最大效用,進而讓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發揮最大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做好輔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效率
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合格的教師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中,應具備學科能力和指導技能,既能夠根據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的表現適時滲透學科知識,落實課程教學目標,又能對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進行綜合指導,糾正學生的不規范行為,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分數知識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認識“二分之一”,教師指導學生將正方形白紙對折兩下并涂色,然后提問:任意選擇折成的兩個圖形,所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嗎?在學生分析與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教師還要對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操作失誤、偏離探究主題的行為進行糾正,促使學生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2]。
又如,教師在講授“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時,在將平行四邊形的基礎知識講述完畢后,可以向學生分發提前準備好的素材和工具——一些平行四邊形的色卡和其他圖形色卡,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找出其中的平行四邊形。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其他圖形色卡通過剪裁的方式變為平行四邊形,并在剪裁過程中提出問題,如“怎樣確保剪裁后的對邊為平行線”,引導學生運用平行四邊形的另外一個特征進行驗證,即對角相等。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知識,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屬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中,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不能完全放任學生自由思考,需要根據學生的思考方向和遇到問題的難度適時給予引導和幫助,避免學生浪費時間、影響效率,也避免學生在不必要的問題上糾結,反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和知識。教師通過控制問題的難度、提出問題的時間點和指導程度,讓學生在每次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都能夠有所突破和提升,并不斷增強學習信心,這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四、加強教學評價,不斷優化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會受到評價的影響。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檢測、激勵和反饋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驅動小組合作探究。具體來說,在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采用適合的教學評價體系,以促進教學模式不斷完善。在具體的評價體系之中,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分,除了傳統的分數評價方式,教師還需要通過日常觀察著重考慮幾個維度,包括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教師在評分的過程中需秉持公平原則,并且在日常教學中認真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便于幫助學生發現不足、持續進步。另一方面,除了從教師角度進行評價,教師還可以在合作小組內部展開評分,由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其中,在學生互評階段,教師需講明原則,引導學生根據小組成員的日常真實表現進行評分,最終形成包含客觀分數、教師評分、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的新型評價體系,讓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夠得到更加科學的評判,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與傳統的講解教學模式不同,問題導向教學模式的重點是學生參與的過程,即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學生的獨立思考以及學生在合作互動中的表現等,因此,教師應打破統一的、標準化的評價方式,針對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在過程性評價中,學生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根據學生在問題中的表現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探究能力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進行互評與自評,然后利用量化與質化的方式呈現,并以此為依據促進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
結語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的構建,對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圍繞問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探究數學知識。此外,教師還應結合教學評價與反饋不斷反思,優化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保證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張彩虹.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9):89-90,93.
黃麗娟.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