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在完成契合自身探究興趣的作業的過程中,自主挖掘作業奧秘,收獲有益的知識信息。因此,打破傳統的家庭作業形式,積極順應新課改要求,尋找有效的作業布置模式,需要語文教師從根源上審視當前作業布置存在的弊端,不斷反思、創新,助力語文個性化作業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實踐思考;趣味作業
教師在布置初中語文作業時,注重作業設計與作業布置的個性化、創新化,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收獲良好的情感體驗,反哺未來的語文學習,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語文作業形式,領略語文的魅力,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但是,在當前的作業設計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過度重視應試教育,忽略學生的語言積累等,會讓作業的價值大打折扣。因此,本文詳細分析現階段初中語文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明確個性化作業布置的原則,為個性化作業布置的優化提供參考。
一、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功能性原則
個性化作業最主要的實施目的是激活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作業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聽、寫、看、思的綜合發展。但是,倘若教師布置的作業量遠超學生的承受范圍,那么勢必會為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降低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功能性價值得不到有效彰顯。對此,語文教師在設計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時,要遵照作業設計的功能性原則,立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能在相應的作業層級中,根據作業主題表達自身的見解[1]。例如,語文教師教學《看云識天氣》后,不定體裁,不限字數,讓學生將自己學完這一課后的理解、感悟寫出來,給學生預留充足的創作空間。
(二)實踐性原則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語言學科,本身就具有十分鮮明的實踐特征,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口語、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實踐鍛煉。但日常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語文教師要想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就需要借助課后的個性化作業。教師可通過豐富多樣的表述類作業、觀察類作業、辯論類作業,強調語文作業的趣味性,以語文個性化作業的趣味性有效反哺語文教學的教育性[2]。例如,語文教師在教學《蘇州園林》后,讓學生完成“我是小導游”的表述類作業,并在下一節語文課開始時,讓學生輪流上臺表演。
(三)開放性原則
語文是一門開放性和發散性都比較強的語言學科,從某種角度來說,個性化作業是注重體現開放性、啟發性的具象家庭作業。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課后作業設計與布置上,需要以“大語文觀”為教學導向,注重凸顯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動態特征,讓學生有機會向教師表達自己新穎的觀點,展示自己的個性化思考。學生在參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就能夠基于“小小成就感”來深入拓展作業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桃花源記》教學完畢后,語文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應該布置什么樣的作業才能與文章的意蘊相得益彰?”啟發學生多元解讀文章內容,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設想,以便學生參與作業的設計過程,逐步提出自己期望的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如有的學生提出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通過重現故事內容加深對文章的印象。
二、現階段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存在的問題
(一)重應試訓練,輕語言積累
現階段,大部分初中語文作業強調對學生在課上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檢查。因此,語文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大多直接讓學生做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單元知識題或試卷練習題。這樣的作業容易遭到學生的排斥,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同時,學生的語文閱讀量不足,作業中的錯別字較多,語句不通的情況很普遍,有時即使語文教師批改后指出錯誤之處,學生也無法理解。
(二)重書面作業,輕個性體驗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學習知識與完成作業有天然的抵觸與排斥心理,對作業的態度更多的是“趕緊做完,就可以去玩了”,將作業視作“玩”的條件,很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樂趣。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語文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較多使用書面形式,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語文教師與學生自身都忽視了學生在家庭作業中的情感體驗。學生做作業只求與標準答案相差不大,很少關注自身有無獲得拓展。
(三)重分數劃分,輕學生感受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在中考背景下,經常以中考真題為導向,直接在家庭作業中貫徹“題海戰術”,對學生進行比較性成績判定,讓學生持續處于機械性作業訓練的狀態,忽略了優美的語言文化與語言魅力。如此一來,學生雖然在“考試”化的鍛煉模式下,提升了作業質量,但是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卻逐漸降低,學生的感受愈發消極[3]。
(四)重統一布置,輕學生差異
在布置初中語文家庭作業時,部分語文教師意識到了家庭輔助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支撐作用,會與學生家長就作業設計與布置問題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有部分語文教師甚至在建立了一定的家校合作后,讓家長關注學生的語文作業完成過程。但是,一些語文教師只樹立家校合作意識,不革新作業設計意識,仍布置統一的家庭作業,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難以科學地檢測出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
三、優化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對策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布置實踐觀察類作業
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語文教師可以適當減少家庭作業的數量,使學生在課堂時間內掌握知識的量與自身的作業量形成正比。并且,除了基本的書面作業,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設計實踐觀察類作業,讓學生有機會通過觀察生活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積累更多的生活常識[4]。例如,在《背影》教學完畢后,語文教師除了布置基本的書面作業,還可以布置“觀察家人”的觀察類作業,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寫出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二)樹立創新意識,設計趣味操作類作業
為了將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與學生的真實生活有效連接起來,語文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操作類作業,讓學生靈活地將課本內靜態的文字、圖片等有效遷移至現實生活。例如,在《題破山寺后禪院》教學完畢后,語文教師可以布置繪畫作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將該詩所描繪的場景畫出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詩歌內容制作手抄報等。
(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布置梯級個性化作業
初中語文教師因材施教,立足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設計梯級作業,是實現語文作業個性化、有效化的主要路徑之一。因此,語文教師在平時的作業設計中,不但要多觀察學生,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有趣的、個性化的作業,還應該直接帶動學生一起參與作業設計,讓學生結合自己擅長的領域,自行設計家庭作業。例如,在教學《敬畏自然》一文后,語文教師提出了默寫生詞、背誦段落、收集敬畏自然主題的圖片、搜集同類主題文章等作業內容,讓學生思考自己能夠完成到哪一層級的作業,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這樣,學生不但能在作業層級中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況,還愿意結合語文教師提出的作業內容進行靈活補充,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作業素養[5]。
(四)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設計趣味開放類作業
在為學生設計自主選擇式作業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力的差異,也要考慮學生興趣愛好的差異,以便最大化地釋放每個學生做作業的熱情。因此,在為學生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可以先觀察、分析學生的興趣點,再結合學生的興趣差異,為學生設計開放性的作業,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從而在“自助餐”式的作業形式中激活學習動力,提高做作業的積極性。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春》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喜好,為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具體來說,教師可先提出“你喜歡的課外活動是什么?”的問題,了解學生的習慣和喜好。隨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喜好,為學生設計如下作業:(1)愛好閱讀的你,可以閱讀一篇與春天有關的文章,并摘錄其中的好詞佳句;(2)喜好寫作的你,不妨寫寫你對春天的體會;(3)喜愛繪畫的你,可以根據文本中的內容,畫一些圖畫;(4)愛好唱歌的你,不妨用歌聲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接著,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作業形式,如喜歡閱讀的學生,選擇閱讀與春天有關的文章;愛好寫作的學生,選擇用筆書寫自己對春天的體會;善于繪畫的學生,則用畫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春天。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完成作業,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春日景色的魅力,對春天的景色產生喜愛之情。
教師先對學生的喜好進行了解,再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為學生設計多種作業形式,并讓學生自主選擇,能夠全面調動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熱情。
(五)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布置表述類作業
語文教師為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要求學生不僅要在書面作業中搭建科學的知識框架,還要在多元的作業形式拓展中,有效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使書面作業與表述類作業相輔相成。因此,語文教師創新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布置,除了上述作業形式,還組織了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辯論賽。例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完畢后,語文教師在課堂時間組織一個角色扮演活動,挑選學生扮演皇帝、小孩、臣子、騙子等,學生所扮演人物的臺詞由自己編寫。教師提問:“文中騙子的做法是對是錯?多次視察工作進展的臣子的做法是對是錯?”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自己更傾向于哪一方,在課后與觀點一致的其他學生結為一組,與觀點不同的學生展開拓展辯論。最終,整理、提交辯論賽的感想作業。
(六)實施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評價藝術
傳統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布置多以語文教師為主體,學生較少有機會參與到作業設計環節,作業完成后的點評環節亦是如此。語文教師要想科學創新語文個性化作業,就必然要對作業點評這一能夠對作業設計與作業布置產生影響的教學環節進行革新。教師應積極優化作業點評模式,轉變點評主體,讓學生在平等、公正的作業評價中,與其他學生展開互評[6]。例如,語文教師在以往的教師單向點評學生作業,重批評輕激勵的基礎上,采用多向評價的形式,讓學生不但可以與其他學生互相評價、提建議、打分、鼓勵,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生的作業視角反思自身的作業完成情況,以此改善語文教師一對多點評時學生不認真聽講的情況,讓學生從多個視角審視自己的作業,得到更好的點評體驗。
結語
在布置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業時,語文教師要適當轉換作業設計與布置的主體,讓學生家長、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具體的家庭作業設計中來,以此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并使學生家長明白語文個性化作業與家庭教育的內在關聯。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實踐體驗、探究思考中,提高對完成作業的興趣,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齊晗.語文家庭作業設計的現狀及問題探究[J].文學教育(下),2021(4):132-133.
[2]王玉容.新教材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指導[J].中國新通信,2020,22(10):208.
[3]馬秀英.淺議優化課后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J].才智,2020(9):136.
[4]姚春燕.巧用媒體 設計語文實踐性作業[J].教育觀察,2020,9(7):119-120.
[5]章新其.作業研制如何促進學與教: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人民教育,2019(24):53-56.
[6]李雅俊.優化作業之“技”:單元整合,雙向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9(9):78-81.
作者簡介:周淑慧(1996—),女,江蘇省海安市海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