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晏文娟
初中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因此,為了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傳統的教育理念下,許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只要學生走進校園,學校就要承擔起所有的教育責任,家長只是保證學生的吃穿就行,其實這是一種偏見。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這種觀念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了切實提高班級管理實效,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學校和家長要聯手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家校教育共同體”重視家校間的溝通
“家校教育共同體”體系中,學校和家長要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保證家校共育的實效性。
一是班主任老師要經常性地做好家訪工作。保持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隨時了解學生的動態,把握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發現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提高管理的針對性。二是家長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去,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保證學校教育的順利實施。三是借助互聯網交流平臺及時交流。家長有時可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及時趕到學校和老師進行交流,這時可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實時交流,彌補現場交流的不足,如建立微信群、QQ群,通過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共同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去。
就初中生的教育而言,班主任老師可到學生家中去做家訪,掌握學生的實際思想動態,進而綜合學生的實際表現,發掘學生的隱性性格,如有些學生在班里可能表現很優秀,可是一到家里就成為家庭的寵兒,各種嬌慣,成為家庭中的霸王,對此,老師可針對這個學生的實際,當面談話,講道理,讓他尊重父母,學會做家務,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二、“家校教育共同體”重視家長會形式
傳統意義上的家校聯合只是“家長會”這種單一形式,這種方式下的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創新家長會的形式,通過家長會,調動家庭教育的力量,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
一是“家長會”要成為家校交流的主要形式。通過家長會,家長可全面掌握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在交流中也為老師提供了學生在家的情況,便于老師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二是在家長會上老師和家長通過交流,形成共識,探究學生在家中的情況,為學校管理提供參考。三是在家長會上,讓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在家長會上讓每個家長成為主角,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也可以說出自己的困惑,讓家長們討論找出好方法。因此,家長會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重大。
目前許多初中學校規模大,學生人數多,老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而借助家長會形式,通過家長可給老師提供許多有價值的信息,為老師的班級管理提供了參考。這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合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家校教育共同體”重視“三方”協作
“家校教育共同體”不但重視學校和家長的溝通,更需要與學生之間協作交流,學生才是受教育的主體。因此,在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過程中,學校要把三方組織在一起,形成合力,因為新時期的初中生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讓學生在老師和家長面前吐露心聲,表達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理想和期待,對教學提出改進的意見,對家庭教育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學生的這些想法,只有在這種活動場合才有表達的機會,而家長和老師可以綜合學生的建議,在班級管理方面提出新舉措,保證管理的有效性。所以,三方協作活動才是家校共育合力的動力源。
像有些學生由于家長工作忙,對自己關心不夠,心理有一種失落感,可能在家里沒有機會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三方協作活動給他們提供了表達心理需求的平臺,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對孩子愛的缺失,最后和老師聯手調整教育方式,給孩子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總之,初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獨立意識正在逐步形成,面對這一新的心理特征,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要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初中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長為新時代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呂建國.家庭生態與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孟育群.中小學生親子關系與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2000.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構建初中班級‘家校教育共同體‘的行動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