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新
摘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切實防止農村地區因火災致貧返貧責任重大、意義重大。筆者采取摸底數、找癥結、謀對策相結合的方式,對當前恩施州農村消防工作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和統計分析,冀通過調研,提出改進性工作建議,進一步筑牢農村消防安全屏障。
關鍵詞:恩施州;農村消防;現狀和對策
一、恩施州基本情況概述
恩施州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內最高海拔3032米,平均海拔1000米。恩施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
恩施州下轄恩施、利川兩市和建始、巴東、宣恩、咸豐、來鳳、鶴峰六縣,共8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35個社區,2360個村民委員會,23133個村民小組。境內除漢族外,居住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個少數民族,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和交錯雜居的格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州農村建筑逐步由木質結構向磚混、框架結構過渡,但受民風民俗、地理條件的影響,木質結構房屋和具有土家族、苗族特色的“吊腳樓”所占比例仍然相對較大。據統計,目前全州農村木質或磚木結構房屋有近8萬棟,其中5戶以上連片木質結構院落3010個。
二、全州農村火災形勢分析
(一)農村地區發生火災的比例較大
從火災發生的區域看,城市市區共發生火災718起,占火災起數的21.6%;縣城城區共發生火災937起,占火災起數的28.1%;集鎮鎮區共發生火災408起,占火災起數的12.2%;開發區、旅游區共發生火災16起,占火災起數的0.48%;農村共發生火災1160起,占火災起數的34.89%;其他火災85起(公路、鐵路、江河等)。
(二)居民住宅小火亡人事故占比最大
縱觀近年來亡人火災形勢,尤其是農村、社區(小區)等地區,因村民住宅建筑耐火等級低,村民用火用電意識和逃生自救能力差,發生損失小、過火面積小的火災,更容易產生亡人,全州“小火亡人”事故是火災亡人的主要方面。從場所火災情況看,居住類場所火災最多,共發生火災2112起,其中發生在住宅的火災1969起、發生在宿舍的火災143起,共占火災總數的63.53%。發生的11起亡人火災事故均發生在民房中。
(三)電氣線路火災已成為致災的主要因素
3324起火災事故中,電氣火災事故1404起,占到總數的40.6%,共造成4人死亡,直接財產損失892.6萬元。從電氣引發火災原因看,電氣線路短路占45.9%,電氣線路過負荷、接觸不良、漏電等占23.87%,電氣設備故障占36.89%,使用電加熱器具不當占15.03%,斷路、配電盤故障占9.45%,其他電氣原因占14.72%。
三、全州農村消防工作現狀
(一)消防規劃相對滯后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對消防安全的“關注度”“重視度”顯著提升。但從實踐來看,消防安全責任落實還總體呈現“逐級弱化”態勢。尤其在鄉鎮一級,消防規劃“缺位”現象還相對較為突出。部分已建成的集鎮屬于無規劃建設或后期補充規劃,存在消防站點布置“空白”,消防車道劃分不合理、寬度不足,消防基礎設施和市政消防水源較為缺乏。有的鄉鎮制定了規劃,但往往因為經費緊缺等問題,遲遲難以實施。
(二)消防組織不夠健全
現目前,農村共有“鄉鎮黨委政府、村支兩委、村民小組”三級組織機構。其中,在鄉鎮一級,恩施州88個鄉鎮(辦)均成立了消防安全委員會,但在具體工作中,由于縣市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考評措施和問責機制、基層一線事務繁雜等客觀原因,導致鄉鎮政府、職能部門、行政村等基層實體組織無動力催生,鄉鎮消防安全委員會“空轉現象”突出。在村支兩委、村民小組一級,無專門的消防組織機構、無消防責任主體,加之農村網格員一般由村民小組組長兼任,其年齡大多在50歲至60歲之間,對消防工作無暇顧及,致使農村消防工作存在無人問、無人抓、無人管的局面,消防工作無法落實到“基層最末梢”“最后一公里”。
(三)消防力量相對不足
近年來,恩施州針對農村火災防控實際,按照“有營房、有車輛、有裝備、有經費、有人員、有視頻”的標準,依托鄉鎮政府或公安派出所建成政府專職消防隊79支。并按照“一村一隊一泵”的標準,籌措專項資金,為全州2495個行政村(社區)分別配備手抬機動泵,并建設了農村志愿消防隊。兩支隊伍的組建,為有效處置鄉鎮集鎮及周邊農村火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機構體制改革,消防部隊已脫離公安,組建了國家性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公安派出所在主觀上已不愿意承擔更多的消防工作職能,同時,每個行政村雖然已按標準建立農村志愿消防隊,由于農村地區“山高路遠、村組面積大、村民居住分散、房屋耐火等級低”等原因,導致農村志愿隊有名無實,在多次暗訪檢查中甚至發現機動泵尚未拆封、未配備水槍水帶等現象。
(四)防火基礎相對薄弱
房屋耐火等級方面,恩施州為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受經濟發展和民風民俗的影響,目前,全州農村以“吊腳樓”為主的木質或磚木結構房屋鱗次櫛比,年代長久,耐火等級低,稍有不慎,極易造成“小火釀大災”的慘劇。電氣線路敷設方面,目前,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推進,農村戶外電氣線路得到一定改觀,但居民家庭戶內電氣線路老化的現象依然比較普遍。消防水源建設方面,目前,全州仍有部分行政村靠水井挑水、地窖抽水等方式維持日常生活用水,加之受山區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水池、堰塘等設施較為稀少,消防水源相對匱乏,無法滿足消防用水的需要。民族風俗方面,恩施地區一直以來都有熏烤臘肉的生活習俗,因熏烤臘肉導致的火災事故時有發生。部分地方為了民族文化的保護,而忽視消防安全,導致區域性火災隱患滋生,如恩施市紅土老街、宣恩縣的慶陽壩老街等。
(五)新業態隱患較為突出
近年來,恩施州堅持新發展理念,厚植生態底色,加快綠色崛起,奮力打造全國優質休閑康養基地,努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州旅游穩步向全域、全季、全業態邁進。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大批旅游附屬產業,如農村地區農家樂、民宿、小賓館、出租屋,這些產業進駐門檻低、發展快、數量大、涉面廣,存在較為突出的消防安全隱患。一些場所存在采用木質可燃材料裝修,電氣線路私拉亂接,缺乏消防水源、消防設施,人員安全意識不強、素質不高等問題。為規范此類場所消防安全管理,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規定或導則,但在規定實施和監督管理中存有難度,隱患依然較為突出。
(六)群眾消防意識淡薄
從主觀上來講,目前,消防宣傳教育工作還總體呈現“重城市輕農村”的態勢,在農村宣傳資源、載體、平臺的整合力度上還不夠,部分地方即使有安排、有部署,但受人力、物力、財力和責任傳導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基層落實幾乎空白。從客觀上來講,受農村傳統的思想觀念、封閉的人文環境和單一的勞作模式影響,在農村群眾的潛意識里,更多的是養家糊口,對學習消防知識、預防火災無從顧及。即便發生了火災,也是看熱鬧的多、吸取教訓的少,報以僥幸的心理多、存有防范意識的少。大多數群眾不知道怎么樣預防火災,也不知道應該履行什么樣的消防安全責任和義務,物品亂堆亂放、電線私拉亂接、使用不合格家電等家庭火災隱患較為突出。加之,農村生產生活用火方式落后(地火坑、老虎灶普遍使用),并受一些陳規陋習影響,如辦喜事燃放煙花爆竹,辦喪事點長明燈,傳統節日在墓地焚燒紙錢,收割季節隨意燒灰土等,均是導致火災發生的誘因之一。
四、加強和改進農村消防工作的對策
(一)壓實消防安全責任
應充分利用恩施民族地區自治優勢,爭取州人大政策法規支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臺《恩施州農村消防工作條例》,對農村防火工作的組織、制度、人員、經費及考評辦法等做進一步的細化,確保工作開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各縣市、鄉鎮人民政府應以宣貫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湖北省消防條例》和《湖北省消防安全責任制規定》為抓手,要將農村消防工作納入鄉村振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考評范圍,建立“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村組具體負責、村民共同參與”的農村消防安全管理機制,使之層層有人抓,處處有人管,責任明確,不留死角。
(二)加大經費保障力度
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湖北省消防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將消防工作經費、應急救援經費和政府專職消防隊人員經費、日常運行公用經費等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農村消防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同時,應強化市場化經濟引入,采取“縣市政府統一出資與發動農村居民自我出資相結合”的方式,在農村地區特別是連片木質房屋地區積極推廣農村住房災害保險,有效防止農村居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
(三)強化基礎消防設施建設
完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搬遷區域消防布局、消防水源,避免形成先天性火災隱患。在鄉村治理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中,同步開展木質房屋電氣線路改造,推廣安裝“臘肉神器”。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將農村消防設施建設納入民生工程改造規劃中,推進消防安全“四改”工程:在“灶改”上,引導、鼓勵農戶使用沼氣、電力、太陽能等節能環保爐具,勸阻村民在堂前屋后隨意堆放柴草、雜物;在“房改”上,鼓勵村民在主要村道兩側集中建房;在“路改”上,擴寬道路寬度,最大限度保證消防車輛通行;在“水改”上,開挖消防水池,擴大天然水塘數量,對農村散居住戶及缺水地區,結合節水灌溉和人畜飲水工程,因地制宜設置消防水源。
(四)完善人防保障機制
按照“建設政府主導、經費財政保障、管理屬地負責、單位公益性質、隊員合同為主”發展思路,堅持“整合資源、統籌保障,突出重點、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建隊原則,大力推進優化政府專職消防隊建設。由機構編制部門負責整合、優化政府專職消防隊伍機構編制設置,財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經費保障,應急管理部門負責人員招聘和經費申領,縣政府督查室負責督導、考評,公安機關落實“警消”聯動機制,消防救援部門負責培訓、調度指揮、業務指導,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隊伍建立、日常管理及考核,進一步升級更新消防車輛和裝備,細化和明確隊伍工作職責,規范戰備管理、執勤訓練和考核獎懲,全面提升公共消防安全保障服務能力。
(五)強化民宿消防安全監管
將消防安全納入《恩施州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按照住建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農家樂(民宿)建筑防火導則(試行)的通知》,建立文旅、公安、市場監管、消防等多部門聯合辦公機制。制定通俗易懂、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的消防安全要求,在消防安全硬件至少應做到“兩滿足三配備”,即滿足基本的防火分隔、安全疏散要求,配備簡易報警、滅火器(簡易噴淋)、疏散逃生設施(疏散圖、疏散標志、手電筒、逃生面罩等);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一明確兩落實”,即明確業主消防主體責任,落實用火用電用油用氣、消防通道的管理措施,特別是加強廚房排煙罩、電動車充電停放、煙花爆竹和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安全管理;在消防安全制度方面,建立“四項制度”,即防火檢查、隱患整改、宣傳教育、消防演練制度;從業人員熟悉崗位職責和消防要求,做到“一懂三會”,既懂本崗位火災危害、會報火警、會用滅火器、會疏散逃生;在改造農家樂施工中,嚴禁使用可燃易燃裝修材料,加強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特別是加強臨時電焊、動火的管理,確保消防安全。結合本地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文化,挖掘《龍船調》《黃四姐》等資源并大力開展消防安全宣傳,在打造恩施旅游名片的同時,統一設計獨具恩施民宿特色的消防宣傳圖文,打造獨具恩施特色的消防宣傳旅游形象logo。
(六)強化消防宣傳培訓
消防安全,宣傳系于一半。消防宣傳,重在“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上想辦法、下功夫。結合恩施州農村實際,應突出抓好“五個集中”消防宣傳教育工作。五個集中,即,集中開展一次消防教育培訓。提請縣市政府、督促鄉鎮(辦)分層級、分批次,組織鄉鎮(辦)負責人、派出所專兼職民警、村支“兩委”負責人、村民小組組長、農村網格員、政府專職消防隊員、農村志愿消防隊員和鄉鎮“十小場所”負責人等群體,每年進行1次消防安全集中培訓。集中張貼一批消防宣傳掛圖。針對農村火災防控特點,按照“每戶一冊”的標準,設計印制以《村民防火公約》、防火安全常識為主要內容的消防宣傳掛圖,并督促行政村、村民小組組織專門力量,在每戶居民家庭的顯著位置進行張貼。集中印刷一批消防宣傳標語。以鄉鎮(辦)、行政村、村民小組為主體,采取油漆涂寫、石灰涂寫等方便快捷的方式,每年秋冬季節至少在每個村民小組的顯著位置印刷1條以上的固定消防宣傳標語。集中制作一批消防宣傳櫥窗。以消防法律法規、防火安全常識、典型火災案例為主要內容,在村委會辦公地(群眾服務中心)、農村醫療衛生室、農村候車亭等位置,分別設計安裝1塊以上的消防宣傳櫥窗。集中打造一批流動宣傳載體。結合地方民風民俗,督促鄉鎮(辦)、文化站、公安派出所協調民間文藝團體,利用農村居民舉辦“紅白喜事”之機,設立“流動消防宣傳展板”,并在節目開始之前,進行必要的消防安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