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蓮 陳蕊


關鍵詞:活化設計 工業遺產 文化記憶 記憶要素 上海制皂廠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8-0089-03
引言
工業遺產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歷史、科技和科學等價值,是城市轉型發展的文化財富,具有不可再生性。相比之下,我國工業發展起步較晚,不同區域情況復雜各異,并且由于當地居民缺乏對工業遺產重要性的認識[1],導致出現許多工業遺產面臨著倒閉、搬遷與轉型,隨之也出現了利用率低、與社會大眾脫節等困境,活化成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工業體系的發展既需要技術創新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柔性支撐,相關學者引入文化記憶的新視角對工業遺產的繼承與發展進行研究,工業遺產是承載文化記憶的重要場所,文化記憶為工業遺產活化提供新的視角,將文化記憶引入到工業遺產研究中,通過構建用戶的文化記憶,建立和傳承工業遺產的價值,更能有利于將記憶的非物質遺產傳承。
一、文化記憶理論與工業遺產活化設計
(一)文化記憶理論解析。在20世紀90年代,德國學者揚·阿斯曼提出“文化記憶”理論,他認為,文化記憶是一種“被固定下來的客觀外化物,以文字、圖像、舞蹈等進行的傳統的、象征性的編碼及展演”,擁有獨特性和持久性,具有建構集體同一性的功能[2]。文化記憶主要具有群體認同性、現實重構性、組織性、成型化的穩定保存形式等特征及功能[3]。文化記憶包括了時間、功能、權力、媒介和建構五個維度,文化記憶的時間維度指時間的跨度及指向,具體可將其分為個體記憶、交往記憶及文化記憶;從核心維度功能維度理解,文化記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構身份認同;從媒介維度來理解文化記憶,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借助媒介載體將其具體化[4]。文化記憶的內容需要借助媒介在場景中進行建構,在個體之間進行分享,發揮其保存與傳播的作用,在具體場景中,“記憶的主體是什么”“記憶什么”“記憶產生的環境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將工業遺產文化記憶構成要素歸納為“人、事、物”3 大類別[5]。
(二)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的研究現狀。活化作為工業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活化設計”意為用設計的方式使其從無活性狀態轉變為具有活性狀態的過程,也就是活力復興。在工業遺產中,通過活化設計使場所中某一建筑、物件、空間特征等喚醒記憶,讓用戶在場所中獲得感知,并產生情感共振,形成文化價值的認同,傳承工業遺產的價值。
迄今關于工業遺產活化設計涉及到空間建筑、傳統村落、景觀等不同類型,注重結合實際案例來探討具體的活化設計策略,例如,從文化記憶的角度,學者丁小珊提出三線工業遺產記憶再生的路徑—營造場所精神,讓用戶在營造場所中獲得感知,再現與構建用戶記憶[6];從主題特色元素的角度,學者喬治以半坡國際藝術園區為例,提出“梳理規劃脈絡,提取文化基因、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工業文化因子注入,景觀建筑空間活化”的工業遺產活化策略[7];從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模式的角度,王建軍等學者在分析紅磚廠案例中提到工業遺產活化中需要提供文化展示空間,打造以藝術文化交流和展覽為主線的整體藝術氛圍[8];從空間活化及改造的角度,張喬棻等學者以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為例,提出了保存修復原則、規范性的空間功能置換的成功路徑[9];陳華新等學者對中小城市工業遺產活化提出因地制宜的空間設計、功能復合型空間設計、工業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的策略[10];學者楊靖雯從網紅文化的角度分析工業遺產改造設計,提出網紅文化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網絡、實體生活、民眾等文化主體匯聚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共生體,其作為一種融合多面的文化價值表達要適度把握[11];綜上所述,工業遺產需要在尊重工業遺產本身的特性下,注重空間里的環境、藝術、文化等氛圍營造,采用活化設計的方式做出針對性的策略。
(三)文化記憶理論引入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的必要性。工業遺產是文化記憶的重要展演空間,承載著重要的文化記憶,記憶理論引入工業遺產研究中,更有利于記憶的非物質遺產傳承,在遺產保護與改造的過程當中融入記憶要素,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與人的生命、生產、生活、生態有機鏈接,對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和傳承工業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激發和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工業情感與記憶;文化記憶理論為工業遺產活化提供新的視角,將承載文化記憶的符號、場所、精神等理論研究運用到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當中,引導人們在場景之中構建記憶,將能夠激發大眾記憶的符號以及符號包含的文化內涵用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喚起大眾記憶,給人以親切感、認同感及歸屬感,從而建立工業遺產自身的價值和感性意義。
二、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文化記憶要素解析
工業遺產活化是將記憶通過物化的形式進行高度凝結的媒介載體,文化記憶的內容需要借助媒介在個體之間進行分享,從文化記憶的媒介維度,將工業遺產活化中的文化記憶構成要素總結為“記憶主體、記憶紐帶、記憶場所”三大類,即“記憶的主體”“記憶內容選擇及事件”、和“記憶產生的環境”問題。
(一)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的記憶主體要素。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的記憶主體要素即記憶的主體問題。記憶主體是人,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的創造者、實踐者和參與者都是人,人是工業遺產文化記憶構成的核心。在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記憶主體主要包括設計師、工作人員(熟知相關工作路線及內容)、代表先進人物、具有文化記憶特征的群體、參與用戶群體等,通過實物再現、情景模擬等方式,將人物所承載的工匠精神、艱苦奮斗精神 展現出來,喚起大眾的文化記憶。
(二)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的記憶紐帶要素。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的記憶紐帶要素即記憶內容選擇及事件。事件是記憶的紐帶,它把很多零散的記憶要素集合在一起,這些事件的記憶是工業遺產進行活化設計的基礎及來源,可以是影響這個工業遺產發展變革的事件,也可以是建筑實體(建筑、設備、產品、構筑物、結構)、歷史事件、工藝流程、科研成果、企業文化等,活化設計中對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總結和提煉,通過文字、圖片、影像、記憶符號等多形式的展示,展現本地城市工業發展的歷程及其成就,喚起用戶情感記憶。
(三)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的記憶場所要素。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記憶場所要素即記憶產生的環境。記憶需要有形的物質實體和無形的場所氛圍對人的記憶進行建構,從而產生情感,“觸景生情”便是人見到景象所產生的直觀感受與體驗,對工業遺產而言,記憶場所既包含建筑(廠房、庫房)、場地等硬環境,也包括影像圖片、標語口號、企業文化、環境氛圍、情感體驗等軟環境,還包括與生產相關的展品裝置、建筑、休閑娛樂等景觀。隨著科技的發展,場所的設計不僅僅局限于過去的實體物件展現,還包括靜態呈現、動態互動、情景模擬等展現方式。
三、工業遺產活化設計框架及案例分析
(一)活化設計框架分析。從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文化記憶構成要素出發,通過軟硬環境的場景氛圍打造記憶場所,激發記憶主體的群體認同感;通過軟硬環境的呈現展示,企業工藝文化的情景模擬,激活大眾記憶,觸發現實重構;通過構建貼合大眾興趣、激發用戶參與的記憶場所,展示具有文化記憶的記憶紐帶,實現工業遺產的成型保存。
群體認同感是在特定的、具體的場所情景中得以建構的過程與結果,不是個體或群體所原有的特質。群體認同的記憶體現出群體較為深層的價值取向、情感表達以及心態變化等,對于群體凝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群體認同性的形成也是活化設計的過程,通過工業遺產記憶載體設計場景,記憶場所營造氛圍,這些場所和載體可以是建筑、場地、景觀等硬環境,也可以是標語口號、企業文化、環境氛圍等軟環境,引導設計師、用戶參與群體等記憶主體在情景之中構建記憶,引發群體認同,見圖1。
現實重構性是指主體的記憶需要被反復的建構和重構保持其連續性,記憶具有重塑機制,過去原景不會再現,而是在不斷激活和構建新的記憶,通過記憶紐帶和記憶場所來激活和建構記憶,這些紐帶可以是也可以是建筑實體(建筑、設備、產品、構筑物、結構)、歷史事件、工藝流程、科研成果、企業文化等,記憶場所可以是與生產相關的展品裝置、標語口號、企業文化等文化要素構成的環境氛圍等。采用故事敘事、圖像呈現、實物展示和模擬情境等形式,使用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同時融入了現代文化的內涵,在激活記憶的同時也重構了新的文化記憶,從而達到現實重構的目標,見圖2。
工業遺產中的物質載體具有成型保存性,工業遺產需要成型的保存形式發揮其價值,記憶需要借助載體才能被重構,載體需要成型的形式進行展示,這些形式可以是記憶紐帶中的建筑實體、產品設備等;也可以是記憶場所中的場地、建筑等硬環境和標語口號、環境氛圍等軟環境,依附在建筑上,不可觸碰,如光線、空間特征等。采用大眾認可并喜愛、貼合大眾興趣、激發用戶參與的展示形式,讓用戶進入構建的情景當中,引發用戶的記憶情感共鳴,系統性的展示與設計,達到成型保存性的目標,見圖3。
(二)上海制皂廠案例簡介。上海制皂廠廠址位于上海黃浦江邊,創建于1923年,前身是英商中國肥皂有限公司,經過活化后更名為“皂夢空間”,成為了以制皂為主題的景觀與體驗中心。通過構建公共藝術裝置,有效利用公共空間,提升用戶互動體驗,喚起人們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對話與共鳴;通過置入小型博物館,合理地運用工業遺產的有效空間,為大眾營造一種更加藝術、直觀的觀賞體驗,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和娛樂性;通過打造生活休閑空間,拉近與大眾之間的距離,使大眾產生良好的視覺與心理感受,實現了整體空間視覺與功能的和諧統一[13]。
(三)上海制皂廠的活化設計案例分析。通過對上海制皂廠的記憶要素內容進行解析,分析其活化設計,“皂夢空間”形成了以文化符號再現工藝流程、品牌文化的公共藝術裝置,以多元媒體展示原始風貌、發展歷程的小型博物館,以整合資源融合制作工藝、建筑設備的生活休閑空間三大部分,具體分析如下。
1.構建公共藝術裝置,展現品牌文化氛圍。從上海制皂廠的品牌文化、工藝流程出發,采用制皂廠泡泡元素、標語口號等工業符號情景記憶再現,提煉工業特征,多維形態展示,營造空間場景。將承載上海人對上世紀藥皂,硫磺皂等各種香皂的文化記憶、熟悉的標語、廣告,變成了從未消失的文化符號,采用涂鴉墻的形式進行展示,見圖4,喚醒大眾記憶;承載著工作人員及大眾記憶的制皂工藝流程及建筑物,融入了泡泡的色彩和元素,設計為公共藝術裝置,給人良好的視覺感受,見圖5;承載著大眾記憶的曾經銷量王肥皂產品,借鑒其制造工藝,制作裝置“長在樹上的肥皂”,見圖6,激發大眾共鳴。
2.置入小型博物館,營造功能多元場景。將承載著大眾對上海制皂廠建筑及成果的記憶,通過多元媒體展示,科普品牌文化。將極具現代設計感的“肥皂博物館”,以圓形管道連接,高度還原制皂廠的風貌,展館鑲滿各種肥皂模型的肥皂墻格外吸睛,見圖7,給人視覺與感受的沖擊;“逐夢”展區將肥皂歷史的變遷和品牌的百年傳以動畫呈現環繞式影片展示,見圖8,將肥皂的發展歷程采用大屏幕制作環繞式影片,見圖9,科技感把歷史與現代完美的融合,增強場景與用戶的互動。
3.經營生活休閑空間,強化大眾休閑屬性。通過整合制皂廠的工業資源,融合新舊工藝,打造生活休閑空間,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休閑需求。靠近江邊的景觀露臺原本是污水凈化池,改造之后成為一片登高眺望的休息處,給曾經居住過這附近的居民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見圖10。藏在濱江一角的白七咖啡館,咖啡里冒著小氣泡,就像以前制作肥皂的過程,勾起大眾對使用肥皂時的記憶,“白”加“七”為“皂”,即名為白七咖啡,店里的各種元素都與皂元素相關,包括到店必點的用肥皂盒裝的“香皂蛋糕”,見圖11,整個空間利用生產車間的次氯酸鈉池、氣浮池等水處理系統改造而來,見圖12,這也許對于曾經在這里工作過的老上海人們來說,有著深刻的紀念意義,對于不熟悉這里的人,也具有一定的科普意義,也是用戶來這里打卡休閑的圣地。
四、基于文化記憶理論的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策略
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不僅是工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傳承,更是對大眾有著展覽、陳列、教育的作用。工業遺產活化設計需要通過增添新的元素,有效利用藝術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根據工業遺產本身特性進行內容與形式的構思,去源源不斷地向大眾傳遞它的文化記憶價值同時建構大眾自身的文化記憶,增加社會大眾的情感體驗,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同時結合上海制皂廠活化設計案例,得出以下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策略。
(一)再現記憶符號,引發群體認同。工業遺產活化設計中將具有文化記憶、觸發人們情感的記憶符號通過再設計的形式融合到新的工業文化形式當中,是對工業遺產價值的體現。由于記憶符號帶有情感屬性,可以起到影響氛圍和調節情緒的作用,通過記憶符號引起大眾記憶,讓大眾產生記憶和情感共鳴,而記憶涉及的是一個群體知識的存儲,而群體恰能從中獲得大我群體的同一性,達到活化效果。提取和再現工業遺產記憶符號,需要對工業遺產本身的文化記憶構成要素內容進行解析,采用大眾喜好的再現方式進行展示。
(二)加強場景營造,觸發現實重構。場景是大眾接收場所信息、了解場所特點最直觀的方式,是產生聯想的線索。場景營造是用戶、物件、空間之間相互交融,在工業遺產中,場景營造主要是場景還原再現、標志物件的展示、多元的媒體形式、構建藝術裝置等形式,通過營造的場景之中,用戶感受到非常強烈的場景體驗,能夠在內心產生屬于自己的文化輸出,同時又接收到場景信息,不斷的建構與重構自身記憶,觸發用戶現實重構。
(三)置換空間功能,實現成型保存。隨著城市形態的不斷更新,工業遺產尋求空間功能置換與城市同步共生,來實現其自身的存活與發展,現如今的工業遺產大多為置換為博物館、公共藝術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形式,這些功能置換都需借助工業遺產自身的歷史、工業文明特色來進行活化設計,構建多功能空間場景,使用多維形式展示,實現工業遺產的成型保存。
結語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需要新的活化形式來適應城市的更新發展,結合工業遺產自身特性,注入新的活力,滿足當地的空間發展需求,有利用文化建設與城市環境建設協調發展,對于增添城市個性與魅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4],深入剖析上海制皂廠的活化案例,引入文化記憶理論,總結出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的策略:一是再現記憶符號,引發群體認同;二是加強場景營造,觸發現實重構;三是置換空間功能,實現成型保存,提升工業遺產活化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