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筱玥 張琳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 文化可持續 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 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 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2)08-0092-05
引言
近年來,文化自信與文化優勢建設等相關議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1],文化發展進入了新的形勢,文化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文化產業面臨的重點課題[2]。在對“可持續”的理解基礎上,文化可持續發展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發展觀 [3]。隨著可持續理論多年來的發展與進步,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它可以使事物重新構造[4]、煥發生機,其優勢在于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考慮整個系統,從而綜合考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美學等不同對象的不同立場來解決實際問題。本文基于可持續設計與文化可持續設計策略研究現狀,探索文化可持續設計策略研究的新途徑,以期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助力建設文化自信,提高社會文化素養。
一、文化可持續設計研究分析
(一)文化可持續設計
1.從“可持續”到“可持續設計”
在實踐發展中,“可持續”最早出現于商業,企業將經濟、社會、環境要素融合進戰略中進行設計,實現環境要求的社會共識,減少對環境和社會的不良影響,促進社會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理論表達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引導人們重新審視工業文明、生態文明的發展規劃。“可持續設計”是以此為基礎對設計相關要素的內涵與關系的思考與統籌[5],其目的是針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或將要面臨的問題提供一種具有可持續性的實際解決方案,綜合考慮多方面屬性來滿足用戶需求。
可持續設計理論經過了四十多年的演變發展,經歷了生態創新、可持續創新和系統創新三個階段[6],學者們都認識到,可持續設計可以研究綠色生態、可以研究新能源與新材料、可以研究生產設備和生活用品,更可以研究一個系統的存續與發展。
2.文化可持續設計的意義
文化的可持續是人類社會本質的表達,是我們能夠通過實踐聯系抽象的社會本質與物質現實的紐帶。人類文明越發展,人與文化就越不可離,這種內在動因延續著文化[7]。我們對“文化”進行可持續思考、對文化進行可持續設計、將文化發展看作一項系統來研究是為了對這種延續過程添加能量,增強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外在動因,以期滿足現在的文化發展需求,保證未來的文化發展實踐。
3.文化可持續設計研究現狀與問題
音樂、商業、生物等領域都已以宏觀視角探討了本領域文化可持續的策略。以各個領域最新的文化可持續相關研究文獻為例:張伯瑜等[8]學者提出了關注“持續與生態”為中國的傳統音樂保護和適應現代化發展與未來打開新思路。高璟等[9]學者通過“旅游活化”理論,提出了傳統村落旅游活化的可持續路徑模型,為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持。賴全等[10]學者認為丹砂文化需要通過文化旅游開發及資源保護,實現文旅融合開發及可持續發展。王琛發等[11]學者認為地方植物文化之重要,一方面牽扯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牽扯地方生態植物資源。現有研究證明了文化可持續設計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通過中國知網(下文簡稱:“CNKI”)檢索文獻主題可以查詢到“文化可持續”相關中文與外文期刊共有2400篇左右,再通過CiteSpace軟件使用有效數據2371篇文獻信息進行文獻關鍵詞聚類分析可視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可持續研究的高關注度關鍵詞等相關信息。如圖1所示,“文化可持續”相關文獻的研究熱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企業文化、旅游文化產業等內容,研究成果大都是文化符號的提取、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文化創意產品,都是為展現文化要素而設計,極少有文化可持續設計的系統性研究內容。
文化可持續設計研究所面臨的研究困難問題,其本質是文化與其載體相互融合,文化內核與其他領域相互滲透,難以將文化單獨分割造成的。文化可持續設計的研究大都是以點或線的邏輯形式進行,而沒有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也就沒有梳理出系統性的設計策略。
(二)文化可持續設計策略研究新途徑
從文化的角度研究其自身可持續過于復雜與主觀,因此可以通過其他研究視角切入進行探索分析。筆者選取了可持續設計的視角,它與文化可持續設計領域關聯性極強,同時具有豐富的系統性研究,能夠有效降低文化可持續設計的研究難度,增強其系統性分析。本文選取系統性模型作為新的實踐機制,通過模型整合研究內容,提升研究效能[12]。將可持續設計的指導策略進行分析總結,整合研究內容建立系統性的指導模型,再通過信息處理將其轉化為文化可持續設計的指導模型,進而實現系統性的指導文化可持續設計實踐,如圖2所示,嘗試建立一條新的研究途徑。
新途徑的目的是輸出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原則與設計策略,使文化可持續設計最終輸出的“產品”與文化可持續發展互相促進提升。
二、建立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
新途徑的實踐首先要建立可持續設計的指導模型,而建立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要從梳理可持續理論基礎開始,通過分析總結確立模型的架構與具體內容。
(一)可持續設計策略研究綜述
學者們針對可持續設計研究中不同領域的設計需求已進行了多方面、多類型的方法性研究,表1以可持續設計策略方向近期的研究文獻為例,展示了梳理研究內容、總結設計策略的分析方式。
由此可見,可持續設計相關研究既有具體的設計策略研究,也有宏觀的指導原則研究,研究內容包含了產品系統設計、生命周期設計、材料應用等多種角度,理論框架使用了包括技術、社會、經濟和環境四維度體系,微觀、中觀、宏觀三觀層次體系,概念-設計-工程-評價四階段設計機制等多種理論架構。
(二)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的架構
本文選擇可持續設計四屬性體系為理論框架,基于大量文獻閱讀與分析總結,梳理可持續設計指導原則與策略,來構成可持續設計的指導模型。可持續設計的系統要求包含四方面基礎屬性,即自然、社會、經濟和科技。以自然屬性為例:
“自然”基礎屬性即為指導模型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抽象化描述在此屬性領域內的指導原則,根據可持續設計理論和實際經驗,自然屬性的抽象原則總結為保持生態完整、發展生態系統;第三部分是具體地描述在此屬性領域內的設計策略,根據可持續設計研究文獻和實際經驗,在抽象指導原則的基礎上,總結具體設計策略:第一方面為保護原有物質基礎,節約、保存或再生資源,減少繁冗的使用功能導致的能量浪費。第二方面為低環境影響的材料和能源,低環境影響的社會活動,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及過程后的污染,發展環境保護技術;指導模型第四部分是提取總結一個系統在此屬性領域的可持續設計的本質屬性要求。
將上述基礎屬性、抽象指導原則、具體設計策略、本質屬性整合,即可填充到圖3所示的指導模型架構內,構成模型的自然屬性領域。
(三)建立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SDG模型)
梳理并總結可持續設計的四方面屬性要求,將模型架構填充完整,即可建立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Sustainable Design GuidanceModel),下文簡稱SDG模型:
如圖4所示,SDG模型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指導可持續設計的四種基本屬性與其抽象指導原則、具體設計策略和本質屬性。四個層次緊密聯系,使用模型時,可以直接得到對應層次的指導,并得到所有層次的隱性指導。
(四)建立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CSDG模型)
如圖5,將文化發展看作一項系統來研究,樹立文化可持續的系統視角,與可持續的系統視角相呼應。建立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后,將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的本質屬性作為兩個系統共同且穩定的屬性,通過本質屬性的連接,在SDG模型的基礎上進行轉化,即可建立一個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Cultural Sustainable DesignGuidance Model),下文簡稱CSDG模型:
SDG模型轉化為CSDG模型的第一步是保留SDG模型的本質屬性不變,第二步是對應到文化可持續設計的基礎屬性,第三步是在此基礎上結合文化可持續設計文獻研究與實際經驗總結指導原則與設計策略。四個層次互相聯系即為CSDG模型,如圖6所示。
三、文化可持續設計策略實踐——以嶗山茶文化為例
CSDG模型的應用優勢一是對文化可持續的宏觀分析,可以從系統性視角進行指導,二是作為具體的指導工具應用到某一文化可持續設計的具體實踐中去。本文以嶗山茶文化為例探討CSDG模型的具體應用。
(一)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宏觀分析
茶文化在中國發展已久,已經是具有鮮明特征的一種中國文化具體表現。嶗山地域作為嶗山茶文化的根基,山海相望、巖深谷幽、道教人文融入進了嶗山茶文化內,因此嶗山茶文化天然擁有道教思想與山海風情。清靜無為、天人和一的思想觀念與人文情懷,使得嶗山茶文化表現出了心曠神怡、超然物外的心境,這都是嶗山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文化特征。
進行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的目的在于保護嶗山茶文化的文化內涵,提升傳承效率,挖掘文化底蘊,增強文化創造力,推動嶗山茶文化的發展。
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宏觀分析的第一步即為深入研究嶗山茶文化內涵;第二步是將嶗山茶文化作為一項系統代入CSDG模型中,融合出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基礎屬性不發生變動,本質屬性融合“嶗山茶文化”,然后以此為基礎,結合CSDG模型轉化出不同屬性領域的抽象指導原則,最后再根據CSDG模型的具體策略,結合新的其它三部分指導內容,轉化出嶗山茶文化的具體設計策略。轉化出的指導原則與設計策略如下:
(1)自然屬性。
保護嶗山茶文化載體:1.保護嶗山綠茶、嶗山紅茶、嶗山花茶制作工藝,完善茶山基礎設施;2.保護茶園生態,規范嶗山地區茶樹種植與種植條約,拓展茶葉品種;3.客觀收錄嶗山茶民間傳說與史實紀錄;4.茶行業與茶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積極引進與本土培養相結合,提升實踐能力……
健康茶文化生態:1.避免嶗山茶文化融合其他文化后的的庸俗化發展,增強文化本源,拓展茶文化民俗活動;2.茶品制作技法技術傳授與改良,完善功能設備;3.茶道、茶具等茶文化載體現代化改良……
(2)社會屬性。
表達嶗山茶文化內涵:1.與青島嶗山地域文化融合,確立山海風情、道家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2.與嶗山道教文化融合,傳達清靜無為、天人和一的思想觀念……
提高茶文化素養:1.增強嶗山茶文化科普專業性;2.科學、有序宣傳,避免嶗山茶文化元素的濫用;3.發展茶藝表演活動,發展茶文化休閑旅游與工業旅游行業;4.針對茶文化發展重點與方向挖掘茶葉效應,發展互聯網平臺……
(3)經濟屬性。
創造嶗山茶文化經濟利益:1.美化茶園環境,發展茶園旅游,茶品與文創產品組合銷售;2.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整合,加強品牌效應;3.加快文化產品反饋時間,增加使用階段時間……
促進茶文化良性市場:1.改良升級嶗山茶文化宣傳與生產監控與反饋系統;2.使用環保綠色材料,重視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減少污染治理成本……
(4)科技屬性。
嶗山茶文化有效傳承:1.創新宣傳方法,有效傳播嶗山茶文化內涵;2.注重嶗山茶文化產品創新性,創新產品模式,滿足藝術需求與功能需求……
茶文化軟、硬件需求:1.提取嶗山茶文化元素,表現嶗山地域特色與人文形態;2.推進茶行業與茶研究的公共設施建設與規章條例建立實行……
通過CSDG模型對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進行宏觀分析,能夠滿足從系統性視角進行指導的需求,以四部分內容幫助指導嶗山茶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原則、發展方針、發展措施等,使嶗山茶文化可持續發展更有效果、更有水平。
(二)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具體實踐
CSDG模型指導的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策略包含不同屬性、不同類別的具體設計策略,這些內容是CSDG模型作為具體的指導工具應用到某一文化可持續設計的具體實踐中去的重點指導內容。
嶗山茶文化可持續設計具體策略可以以各類型“產品”作為實踐載體,涵蓋了嶗山茶文化創意產品與市場規劃、嶗山茶文化的工藝傳承路徑、嶗山及嶗山茶園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嶗山茶文化品牌提升與宣傳等各類型實踐策略。
本次研究通過網絡調查與用戶訪談分析,選取嶗山茶文化文創產品作為實踐載體,選取“茶具”作為預期產品,設計茶具時可以充分考慮到人、茶具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人與茶具的內涵在精神上互相呼應[13]。根據產品類型與用戶體驗確立一定數量的設計策略為優先指導策略,通過符號學理論[14]將嶗山茶文化的設計元素提取出來,整合到上述指導策略中,再通過問卷調查將用戶對設計元素的認知程度進行量化[15],如表2所示。
如上表所示,用戶群體對嶗山山脈的基本情況、道教場所及宗教活動、道家紋樣等相關內容認知程度比較高。參考認知程度較高相對應的設計元素,設計一款嶗山茶文化茶具產品:《道與山海聽》茶具(如圖7-9所示),本產品的構思如下:首先,通過上述分析確定具體的產品形制,包括茶盤、茶壺、與茶杯,通過足夠的獨立空間營造氛圍,提升產品的文化表現。產品可與嶗山綠茶等茶品組合銷售,充分利用嶗山旅游資源。
其次,挖掘嶗山地域文化特征,融合恰當的設計元素:茶盤左側輪廓使用了即墨區地界部分分界線形狀,右側輪廓則為青島部分海岸線造型。嶗山山脈西北最遠綿延至即墨境內,另一側則綿延至海邊,因此茶盤左側以山巒表現嶗山壯麗,右側以綿延的大陸架造型表現海洋深邃,融合一體表現嶗山地域的獨特魅力與自然韻味,體現了嶗山茶品的悠揚醇厚。茶壺與茶杯造型使用嶗山綠石的色彩與石頭形狀,增強古樸自然的氛圍。
再次,在形制與初步的造型基礎上,融合功能與文化需求,創新產品造型與功能:茶盤中部以化形延展的太極八卦分隔使用區域,左側為香臺與茶寵擺放區域,右側為茶具擺放區域,飲茶實用,一實一虛,虛實轉換,“用”與“無用”互相融合,營造清靜無為、天人和一的意境。中央三條直線造型代表著風聲與言語從山傳到海,在土地上留下痕跡,進一步營造“道與山海聽”的美好意境,三條縫隙也恰好作漏水使用。從茶盤功能分布來看,左側香臺與茶寵擺放區域成斜坡形,茶水可從此流到漏水區;接水盤與茶盤主體造型一致,方便取用;小山型茶寵可手動移動,調整擺放位置;倒流香煙霧流下后,在山巒間緩緩流淌,營造心曠神怡、超然物外的心境。
如上述所示,根據CSDG模型指導的具體設計策略,結合合適的載體,可以促進嶗山茶文化的良好發展,增強嶗山茶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外在動因,增加實踐成果,使嶗山茶文化發展得到系統性的增強。
上述應用體現了CSDG模型在宏觀把控與策略指導兩種層次的的優勢,表現出了新途徑能夠實現的優秀成果,證明了新途徑、SDG模型、CSDG模型的可行性與優秀效果。
總結
本研究希望增加文化可持續系統性的研究,全方位多層次考慮可持續系統和文化可持續系統,嘗試了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轉化出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的新途徑。新研究途徑的特色在于不必糾結于“文化”本身的難以界定與分割,可以直接在指導工具的范疇內轉化出具有高實踐性的文化可持續設計指導模型,降低主觀性,提升客觀性。CSDG模型可以實現:1.對某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進行宏觀指導,從不同層次進行全方位分析;2.作為具體設計工具應用到某一文化可持續設計的具體實踐中去。本次研究希望能在文化可持續設計領域做出新的嘗試和發展,促進文化可持續發展,助力建設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