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日趨增長,對人才的要求也愈發嚴格。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必須積極轉變落后的教學觀念,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初中數學是一門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生智力水平的主要科目,在新課改背景下,為使學生更好地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初中數學教師應發揮該學科的育人優勢,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最終落實培育核心素養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安士榮(1973—),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第一中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初中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對其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并通過探索新型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促使其成長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诖?,教師應充分保障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落實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踐行素質教育新型理念的要求
初中數學教學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確定為教學目標之一,能夠有效轉換教師的角色,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師生站在平等的地位進行溝通交流。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給學生帶來新奇感,使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得到雙重發展。教師只有立足于學生的個性特征、年齡特征及心理發展規律開展教學,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其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時代的發展是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結果,要想實現新突破,使時代新人具備更高的創新能力是關鍵,因此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具備創新性的想法和能力。
(二)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
傳統教學以高分數作為追求的目標,過度強調升學率,使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背離素質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無法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全面的人才。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完全違背數學學習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只存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輸關系,未真正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學生的能動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觀察法、比較法、類比推理法等方法,能夠使學生吸收多種數學思想,有利于喚醒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其創新能力,切實體現教學的實效性[1]。
二、初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路缺乏人本性
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要求教師踐行主體性和民主性的基本原則。從當前情況來看,雖然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安排和規劃,但并未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仍然占據課堂活動的主導地位,沒有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合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思維受到禁錮,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思路缺乏人本性還體現在教師無法在課堂教學中有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缺失,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二)教學方法缺乏多元性
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但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環節相對枯燥和重復,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做課堂練習時,教師只為學生提供一種解題思路,以至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這違背了數學學科解題思路的開放性、靈活性,導致學生的發展滯緩。
(三)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
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規劃和安排,明確為達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步驟和策略。有些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未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沒有形成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將各部分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和理解。缺乏系統性的數學教學體系,導致實際教學效果不太理想。
(四)教學內容缺乏拓展性
數學學習考查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部分教師未認識到其中的關聯。例如某些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偏弱,會直接影響其審題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師在實施教學時未將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納入其中,教學活動就會缺乏針對性。學生存在數學學習的短板,就無法全面、深入地理解數學題目,進而阻礙數學學習的有序開展,影響教學效率及質量。數學教學內容缺乏拓展性還體現在教師未合理應用“互聯網+教育”模式提升教學質量,未認識到互聯網對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作用,這也是導致數學教學實效性較差的重要原因[2]。
三、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以預習環節為切入點
自主學習是學生發展自身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其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預習環節一直被數學教師淡化甚至忽視,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在預習環節籠統地讓學生瀏覽課本,初步了解相關內容;二是在預習環節中缺乏對學生的引導,不注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預習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數學教學的實際效果,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應以預習環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二元一次方程組”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預習任務單,讓學生根據預習任務單自主落實預習任務。預習任務單可以使學生的預習更有針對性,能對學生的預習產生引導作用。在預習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任務單的引導,既能夠對以往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回顧,又能夠初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形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觀看微課視頻、查詢相關網絡資料等,嘗試運用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實際問題,并將存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在課上詢問教師。如此一來,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對教學方案及時做出調整和優化,以學生為中心,盡可能設計出完善可行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初步理解,并做好心理建設和知識架構。情境創設的目的在于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繁為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為合理創設情境,做好課程鋪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來選擇情境,并通過一些趣味性、生活化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不只是體會到冰冷的數字,還能真切感受到具體的知識。例如,教學“有理數”中有關“數軸”的內容時,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將分別表示不同度數的溫度計的圖片借助多媒體呈現給學生。溫度計作為家家戶戶普遍具備的測溫工具,學生對其并不陌生,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圖片讀出溫度計的度數,借此提高學生對“點”的感性認識。隨后教師可以引出實例進一步推動教學內容的展開,比如“小明的家和學校在同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小明從家到學校需要沿途依次經過一個便利店、一個公交站牌和一個十字路口”?;诖?,讓學生試著畫圖表示這一情境,直觀的圖像能幫助學生深化對點表示數的理性認識。教師結合生活化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究心理,為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也是更好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路徑,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在組織合作學習時,教師應注意:1.認識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將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實現優勢互補,使全體學生均能獲得一定程度的進步;2.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避免合作學習流于形式;3.重視合作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參與的機會。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各小組成員總結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并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反思。學生在歷經知識的探究過程之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數學綜合能力[3]。
以“有理數的加法”的教學為例,在合作探究環節,教師可提出問題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如“將存款確定為正,取款確定為負,小明在一月份第一次存款10元,第二次存款15元,那么本月一共存入多少元?如果小明二月份第一次存入30元,第二次取出15元,那么本月一共存入多少元?”教師引出此問題后,先讓學生自主思考除了以上兩種情況還會出現什么情況,隨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探討,對上述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學生探討完畢后,教師再選擇其中的三個小組代表分別說出題目的答案,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或黑板將學生的答案呈現出來,采取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并引導學生歸納有理數加法的類型,從而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挖掘知識的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落實“互聯網+教育”模式
將信息技術引入初中數學課堂可以省去一些耗時費力的環節,如教師的板書、講解等。對此,教師要了解信息技術對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作用,善于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數學教學情境,讓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更直觀形象。數學學科本身具有抽象性,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探究活動中[4]。例如,教學“二次函數”時,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中的相關軟件繪制圖象,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畫圖步驟及圖象中的要點。利用信息技術能夠確保圖象的精確度,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又如,教學“軸對稱”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豐富多樣的軸對稱圖形,如花瓶、風箏、屏風、扇子等,并在其中增添一些干擾因素,讓學生根據自身所學知識判斷圖示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從而幫助學生在其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調整、擴充和優化,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五)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是課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此期間,教師需要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理清學習思路并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構建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從而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此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總結,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學習成果的體會,增強其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進而減輕或消除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難心理,從而使學生在樹立正確學習觀念和良好學習態度的情況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采取正面、肯定、積極的評價方式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改善學生的情感態度。例如,教學“全等三角形”時,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全等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對應的元素,并引導學生提煉相關的學習方法,如尋找對應元素時從運動角度看可以采用翻轉法、平移法和旋轉法,也可以根據對應邊和對應角這類位置元素進行推理。通過反思與總結,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六)課后跟蹤,及時反饋
課后作業能夠有效檢驗學生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針對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多樣化的作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個人意愿將其分為A、B、C三組,對于高水平的A組學生,教師應盡量在布置作業時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對于中等水平的B組學生,教師為其布置作業時應適當提高基礎題目的難度;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C組學生,教師應為其布置一些難度較低的基礎練習題目,夯實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其逐步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其創新思維,不斷提升其創新能力[5]。例如,完成“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后,教師可將作業設計為三個層次:其一,完成課后練習中解方程的相關習題;其二,完成課后練習中的前三道應用題;其三,結合生活經驗自主設計與一元二次方程有關的應用題并對其進行解答。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作業的機會,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成長和進步。
結語
基于數學學科的特征,教師探索有效的教學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為了更好地達成教育教學目標,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制訂教學策略,發揮好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使其逐步成長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劉小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1):77-80.
韓邦英.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2):193-194.
劉貴倉.新時期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路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8):36-37.
林明茶.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學苑教育,2021(26):45-46.
趙振秋.關于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科幻畫報,2021(7):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