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究芭蕾基訓課堂教學組織安排和教學內容編排的要求和意義、教學內容組織的合理性與規范性、組合編排的程式性與藝術性,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每一個組合訓練的目的與價值。
關鍵詞:芭蕾基訓;課堂教學;組織;編排
中圖分類號:J7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7-0-03
1 芭蕾基訓的教學組織與內容
1.1 芭蕾基訓的概念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興盛于法國,鼎盛于俄國,最后從俄國走向世界各地[1]。芭蕾基訓課是芭蕾教學體系中的一門主課,它決定著舞蹈演員的基本素養,主要遵循“開、繃、直、立”的教學原則,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學性、系統性、規律性與規范性的特點,以言傳身教為主要教學方式。
1.2 芭蕾基訓的課堂教學組織
教師在備課階段,首先要充分了解芭蕾基訓教學內容,并且要熟練掌握每一個動作的術語、做法、要領,以便在課堂上精準講解。其次,要列好本節課的教學大綱及重難點,并合理安排時間。最后,要根據所教授學生的能力需求,編創芭蕾教學組合并準備合適的音樂。
從教學法的運用來看,教師在授課階段,一般采用“口傳身授”的方式。通過“口傳”講解動作,使學生快速理解動作要領;通過“身授”正確示范動作,使學生直觀地看到所學動作是什么樣,并模仿學習[2]。
首先,教師要通過“口傳”準確告知學生所教授的動作術語并詳細講解動作的做法與要求;其次,教師要通過“身授”數節奏完整示范組合;再次,教師要將“口傳”和“身授”相結合,講解動作難點、節奏規律、發展變化等;最后,學生完整做一遍,教師“口傳”,在學生做下一個動作之前提示該動作的做法和要領,保證學生動作整齊劃一,并在結束后單獨講解組合中的重難點動作。
1.3 芭蕾基訓的課堂內容安排
芭蕾基訓教學應當在保證規范性的前提下注重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循序漸進。從扶把練習過渡到中間練習,從小幅度的動作練習過渡到大幅度的動作練習,將每一個單一動作練好,再將不同的單一動作組合成有結構層次、有發展變化的動作組合,由淺入深[2]。
芭蕾基訓課堂內容包括熱身活動、扶把訓練、中間訓練。熱身活動十分鐘左右完成,可進行壓腿、踢腿、壓肩與開肩、立半腳尖等。扶把訓練組合一般有九個(一位雙手扶把Battement tendu、Plié、單手扶把五位Battement tendu、Battement tendu jeté、Rond de jambé、Battement fondu、Battement frappé、Adagio、Grand battement jeté)。中間訓練是對扶把訓練的升級,有扶把動作到中間練習、舞姿、舞步、旋轉、跳躍、Port de bras等,旋轉有Tour chainé、Tour piqué、Pirouette等,跳躍類有Pas assemblé、Pas sauté等。
1.4 芭蕾基訓的音樂準備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和音樂的配合能給人視聽享受。在芭蕾課堂中使用音樂,讓舞蹈動作與音樂相結合,能更好地表達情緒、烘托氣氛,使課堂不那么枯燥、單調,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動作的節奏、節拍更規范、嚴謹。
在芭蕾基訓組合里,首先,要按照芭蕾動作的規范和要求選擇合適的音樂,注意組合韻律與曲目旋律的協調。例如,雙手扶把一位battement tendu,主要是訓練腿部肌肉和韌帶的舒展、延伸和控制力,一般使用4/4拍較為舒緩、輕柔的音樂;五位tendu節奏相對快一些,使用2/4拍音樂;Plié、rond de jambé使用舒緩的3/4拍音樂;中跳、大跳使用稍急促、節奏明顯的3/4拍音樂;Battement tendu jeté、battement frappé以及小跳使用速度較快、節奏強烈的2/4拍音樂。其次,要注意組合與節拍的合理性,講究動作與節奏的對稱性。最后,應注意節奏的分割和多樣性,注意規律與變化節奏型,注意動作在強弱拍之間的變化。
2 芭蕾基訓組合的編排技巧
動作組合是不同的單一動作按一定的結構層次串聯在一起形成的,因此編排組合時,時間不宜過長,數量不宜過多,動作不宜過于復雜,每個組合都要發揮訓練價值。
2.1 扶把訓練
扶把訓練是芭蕾基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所有芭蕾訓練的基礎,在課堂內容中占比非常大。扶把訓練能找到人體的垂直重心,鍛煉人體的穩定性,為后續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2]。扶把組合是按照動作的幅度、高度、難度等遞進的關系排列的,按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順序訓練學生的身體能力和肌肉。
2.1.1 擦地組合
在編排雙手扶把的一位battement tendu時,可以將battement tendu的發展變化(battement tendu double、壓腳趾的、壓全腳的、移動重心的、帶勾腳的、帶balancé的、帶en tourant的)加入組合,也可添加3~4個連接動作(如relevé、passé、port de bras等)。它作為整節課的第一個組合,不僅能運動上身肌肉,使組合內容更豐富,訓練更全面,還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2.1.2 蹲組合
Plié通常規律是一位、二位、四位、五位,也可四位、五位互換位置,編排時要注意幾點:第一,組合先做demi plié,再做grand plié,層層遞進;第二,全面訓練到每一個腳位上的plié,每個腳位的時長要一致;第三,每一個腳位上的動作最好用兩個八拍完成,有充足的時間做每一個plié。同上可加入適當的連接動作,如第一port de bras至第六port de bras等,結合plié訓練上身的呼吸與延伸。
2.1.3 劃圈組合
在編排rond de jambé時,要注意在同一面時左右腿交替均衡訓練,每一個劃圈要有節奏變化,不能太過平淡,并且要將rond de jambé à terre、rond de jambé en l'air、grand rond de jambé jeté三者相結合。
2.2 中間訓練
中間訓練是將單一動作按一定的結構有邏輯變化地組合在一起,鍛煉人體的穩定性,增強腰腹的控制力及自如轉換重心的能力[2]。它是人體在無把桿支撐的狀態下的一種自覺的運動,更能檢驗學生的扶把訓練是否到位。所以,所有的扶把訓練動作組合都可以在中間練習。在編排所有的中間訓練組合時要注意合理安排位置和空間,在動作的流動中合理把握移動的幅度。
2.2.1 扶把動作到中間訓練
在編排把下的tendu時,因要訓練身體的穩定性、后背的控制力及腿部和腳部的靈活性等,所以節奏要比把上的tendu稍快一些,編排時可以一拍擦兩次或兩拍擦三次,強調擦地的快速出腿和快速收緊。其次,在中間的tendu中也可加入連接動作(如pas balancé、pas de bourrée、tour chainé等)。
2.2.2 轉身與旋轉訓練
在課堂內容安排中,因所有轉的技巧都需要保證穩定性,需要重心向下沉,與跳躍技巧的向上發力相沖突,所以旋轉訓練要在跳躍訓練前進行,順序不可顛倒。芭蕾中最基礎的是四位pieouette、tour chainé、tour piqué等,進一步是attitude舞姿轉、arabesque舞姿轉、ála seconde轉、fouette轉等。轉需要一定的積累,在學生對單一轉達到了一定的訓練量以后,才可將它們編排成復合轉組合,如tour chainé+tour piqué、arabesque舞姿轉接attitude舞姿轉等。
2.2.3 跳躍訓練
跳躍訓練分為小跳、中跳、大跳這三大類,在基訓課堂中要按順序訓練,每一類跳躍都要先進行單一訓練再進行組合訓練。編排小跳和中跳時,要明確本組合具體訓練的跳的名稱,不要將所有跳混在一起,盡量編排出各類型跳的專項訓練組合。大跳類可練習經過chassé的grand jeté、glissade+經過développé的grand jeté等。
3 芭蕾基訓課堂與組合的特性
3.1 課堂教學的規范性與合理性
芭蕾課堂教學的規范性。首先,教師充分備課,明確所編組合里每一拍動作的位置及術語;其次,教師嚴謹授課,運用精準的語言組織和設計,清晰講解動作的要求和標準的做法,并在保證動作術語嚴謹的同時,保證自身示范嚴謹且標準;最后,要嚴格遵守芭蕾的規范性和嚴謹性原則,要求學生動作規范,關注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
芭蕾術語的規范性。對芭蕾術語的運用體現了一個教師的專業水平,且術語本身的含義也從技術層面提示和說明了芭蕾動作規格要求[3],如把battement tendu稱為“擦地”,只是按照芭蕾表面的動作形象來稱呼的,并不準確、嚴謹,“擦地”是關注動力腳在地面上的摩擦及擦出去的力度,而tendu的原意為“繃直、延長”,強調的是動力腳擦出后腳尖的無限延伸感[3]。因此,教師授課最好從術語原意入手,精確講解動作要領,從而使學生從技術層面理解每一個芭蕾動作和術語含義。
芭蕾課堂教學的合理性。一是課堂把控的合理性,教師應該在考慮學生專業水平、體力條件的前提下組織安排一堂課,交替分配某幾組肌肉和韌帶的負擔量,力求讓用力的動作和舞蹈的動作有機融合[4]。面對新班,教師要嚴格規定和要求新生,將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組織到一起進行統一規范的訓練,使其達到一定的專業要求。二是教學安排的合理性,芭蕾基訓組合離不開基礎動作的規范性,在教學中要從基礎動作層層遞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對于低年級學生,要從單一的動作開始訓練,逐步過渡到幾個簡單動作組合的訓練;對于高年級學生,要進一步用各種連接動作把一些舞姿、舞步和有一定難度的技巧串聯起來,形成復合型組合[5]。
3.2 組合編排的程式性與藝術性
課堂組合編排的程式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芭蕾動作的程式性,在每一個組合里都要講究一定的動作元素和規律,這有利于學生留下深刻的組合記憶及更好地掌握動作要點[6]。例如,在編排plié時,第一個八拍做兩個demi plié和一個grand plié,第二個八拍再加以變化,腳位順序為一位、二位、四位、五位(四位、五位可互換)。二是組合節拍的程式性,在組合里三拍子音樂只能編四、六或八個八拍動作,而二和四拍子音樂只能編四或八個八拍動作。
課堂組合編排的藝術性是指芭蕾基訓組合在編排時要考慮到其觀賞性。在課堂中編排帶有一些欣賞價值的舞姿和一些連貫、節奏多樣的動作,在不破壞原有程式的基礎上將其加入組合里,既能避免學生因動作單一、節奏規整而形成機械式的肌肉記憶,又能讓學生在形式多樣且富有美感的組合里得到綜合而有意義的訓練,為枯燥的訓練增添藝術元素,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芭蕾基訓價值的體現提供了可能。
4 課堂教學經驗分析
第一,時刻以學生為重,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糾錯,重視學生之間的差距并逐漸縮小差距。在課堂中適當運用啟發式提問,教師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該動作應該從哪里發力,應該用身體的哪個部位等,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思考,作出獨立判斷并留下深刻印象[3]。啟發式提問能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實現雙向反饋,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知識盲區,讓教師更了解自己的教學效果。
第二,了解課堂氣氛的重要性,注重語言和情緒的影響力。芭蕾基訓中需要反復練習每一個基礎動作,隨著學習的深入,新奇感逐漸削弱,枯燥感則被放大,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多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3],及時表揚,創造學生互相學習的良好課堂環境。另外,在學生做組合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揮和提示。教師圍繞學生的動作,情緒飽滿地指揮,有利于學生動作整齊劃一,也能盡可能避免學生上課走神。
第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要了解自己的教學節奏,把握好時間,熱身和把上組合練習控制在40~50分鐘,把下的時間可根據每節課訓練的側重點加以調整。二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嚴慈相濟的把控,嚴謹、嚴格地對待學生的專業問題,但要注意使用相應的語言技巧,嚴慈適度,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5 結語
在芭蕾基訓中,每一個動作的訓練,每一個組合的編排都有各自的意義和價值,體現了芭蕾的嚴謹性、規范性。通過芭蕾教學實踐,能明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既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規范性和合理性,又要注重組合編排的藝術性和嚴謹性。將理論知識放到實踐中,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而是要根據現場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另外,教師要注重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修養,嚴謹、認真、負責地上好每一節課,通過更多的實踐積累經驗,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 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3.
[2] 李永明.芭蕾舞及教學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5-68,74-76.
[3] 葛豫峭. 芭蕾教學語言的運用[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8:3,7-8.
[4] 戈洛夫金娜,朱立人.如何安排好一堂古典芭蕾課:教學法原則探討[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4(2):78-80.
[5] 孟廣城.芭蕾高等教育中基本功訓練的教學任務[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8(3):23-26.
[6] 關旭.芭蕾基訓課堂組合形式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及價值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33.
作者簡介:劉銘(1998—),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舞蹈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