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秋鵬 雷文敏
隨著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學生品德養成的要求也達到了全新的階段。教育部先后出臺了多種政策,指導學校落實和提高學生的德育工作水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擺在學校、教師面前新的課題。既要繼承舊的德育體制的精髓,又要探索新的德育工作的方法與途徑,對當下的學校教育來說是一場新的考驗。結合自己對德育工作政策的學習把控和多年德育工作經驗,談一些具體的方法和途徑。
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關系到他的人格形成和未來發展趨勢,甚至會影響到他的家庭和一生。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關系到公民素質的提升和社會風氣的形成。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教師的責任和使命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從小接受良好的德育是每一個學生享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權利。因此,教師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品德養成具有深遠的意義。每一個初次踏入校園的學生,都像一張白紙,我們給他什么樣的色彩,描繪什么樣的未來,都是有跡可循的。結合我的執教經驗和理念,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家校互助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品德直接影響孩子品德的形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學校教育也離不開家庭的配合、父母的支持,學生的品德養成也是學校與家庭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要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也要深入了解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家長的品德與家風。通過日常的道德課程教育,讓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向道德高尚的老師、同學學習,教師為父母提供一些學生在學校的日常表現,及時溝通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比如,一個沉默寡言的父親、一個脾氣暴躁的母親、不健全的人格、不幸福的家庭氛圍,以及缺失的父愛和母愛會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甚至出現心理上的疾病。而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庭環境,則有利于學生成為一個快樂、開朗、積極友善的精靈。教師平時要多注意觀察,發現偏激行為和不文明現象要及時做出必要的干預和提醒。
二、正反兩面的教育方式
每一個學生身上都帶著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他們的個體特征千差萬別,沒有兩個學生是相同的,而教育就是觸及靈魂的工程,就是要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來影響他們在某些方面做出改變,不可能徹底改造他們。任何影響都具有雙面性,開展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我們要使用正確的方法與途徑,比如,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正面教育,教會學生一個良好的公民應該具備熱愛祖國,遵紀守法,關心集體,尊敬長輩,團結同學,勤奮上進,積極樂觀等基本素質;結合日常生活,對身邊的人和事,加以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側面引導。教育學生應該堅持公平正義,傳遞正能量,學習先進人物,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等。用一些實際案例提高他們的認知,教育引導他們向榜樣看齊,通過自身努力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要用規范的行為準則來約束學生,讓學生懂得遵守規矩的好處和意義,并強化他們之間的行為監督,相互影響,相互幫助,相互成長。
三、理論聯系實踐的教育方式
好的教育效果不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熟練掌握,還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要帶領學生把高尚的品德情操應用于具體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品德的力量,感受高尚的人格魅力。比如,學校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孝老、敬老活動,利用國旗下講話、主題班會、隊會等方式開展品德教育活動。又如,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學雷鋒”活動,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參加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向英雄人物學習,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禮儀,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學習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厚植愛國情懷,學習中國歷史和人類發展的規律,傳播文明,崇尚科學,鍛煉身體,健全獨立的人格,養成頑強的品質,爭做時代的先鋒和楷模。
四、情感和價值并舉的教育方式
德育工作是一種自我超越、相互融合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投入真摯的情感和人文關懷,而這種情感來源于我們對教育規律的尊崇、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來源于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教師要讓學生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激勵并影響他們做對家庭、班級、學校、社會有用的人,并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幸福,感受集體的溫暖和關懷。教師要教會學生接受挫折,學會在逆境中生存,在困難中尋求方法和突破,懂感恩,愛勞動,憶苦思甜,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生活;教給學生學習廣博的文化知識,理性的情感態度,和諧的處事方式,遠大的理想抱負,昂揚向上的人生追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社會主義事業、偉大的中國夢、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德育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要經歷漫長的實踐和探索,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情操需要內外兼修,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總結方法經驗,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作用高度融合,才能長久有效,才能達到我們預設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