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與家庭合作是教育中較好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德育方面,更加需要學校與家庭相互配合。音樂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課程、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學科,在音樂中滲透德育,是提升學生德育素養(yǎng)的關鍵措施。如果能以家校共育作為背景,加強音樂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雙方針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展開交流,確定德育的有效措施,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為其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在小學音樂教學內容中有很多作品、樂器等知識適合滲透德育,教師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可以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方法,科學滲透德育,并保證德育質量。
關鍵詞:家校共育;音樂教學;德育
作者簡介:趙玉晶(1987—),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姜灘小學。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家校共育已經取得較好的成績,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青睞,尤其是在學生身心成長、發(fā)育尚未成熟的階段,加強家校共育,既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也能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家校共育背景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需要轉變自身的觀念,積極思考自身在學生教育中的不足,尤其需要重視德育,利用科學的措施強化德育,從而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音樂是重要的藝術課程,在教學中同樣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任,因此教師可以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樂是一種能表現人的情感的藝術形式,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也會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化,使學生的心理產生起伏、心靈上產生共鳴,而學生心靈的陶冶也是在音樂的情感體驗中獲取和完成的。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通過講述音樂背景、范唱教學以及對歌曲的分析等,喚醒學生心靈上的情感,使其產生共鳴[1]。歌曲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音樂教學中最具普遍性、影響力和滲透力的藝術。教師與家長配合,利用音樂對學生進行德育,既能夠保證音樂的教學質量,又能夠保證德育效果。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七課《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二年級下冊第一課《國旗國旗真美麗》等,都包含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而想要發(fā)揮歌曲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和德育的內涵,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將其傳遞給學生。同時,教師在課前準備工作中要積極了解學生日常喜歡的音樂類型、學生的性格等內容,從而針對班級中大部分學生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歌曲;而對于班級中的一小部分或者個別學生的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家長溝通,或者是在完成教學進度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的歌曲進行拓展教學,并且及時了解課外教學效果,由此雙方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配合教師,提升德育成果。
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者譜寫了很多優(yōu)秀的歌曲,這些歌曲有著豐富的和聲、優(yōu)美的旋律以及詩一般的歌詞,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歌曲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聲音去表現美,還有利于學生通過歌詞理解人生、認識人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教材中的《時間像小馬車》《童年》《明天會更好》等,都是表達要珍惜時間的歌曲,教師可以以此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深化對時間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時間永遠不會停止,而在這個相同的時間里,有的人在積極學習,有的人在努力工作,而有的人什么都沒有做,白白浪費大好的時間,以此使學生更重視時間,使其能夠珍惜時間、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滲透德育
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有著很強的感染力,能以自身獨特的聲音穿透人心,使人在心理上產生情感波動。欣賞是音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聽覺藝術,是人們在心態(tài)平靜下所享受的音樂的魅力。音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樂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也就是說,好的音樂作品能夠讓人自覺地接受其“教化”。
以《龜兔賽跑》的欣賞教學為例,學生認真地傾聽歌曲后,不僅能夠認識不同的樂器及其特點,還能夠認識到“踏踏實實、堅持到底、不畏艱難的人生才能獲得勝利”以及“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也要有禮貌,錯了就要承認錯誤并改正”的道理。再如,在《彼得與狼》的欣賞教學中,教師通過歌曲,讓學生理解“在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勇敢地直面困難,想辦法解決困難”的道理。在人音版一年級下冊第二課《牧童短笛》的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明確告訴學生,這首歌曲是中外聞名的鋼琴作品之一,其在國際樂壇上獲得過許多榮譽,為國爭了光,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可以利用直觀的插圖進行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樂曲中情節(jié)的變化,并分析樂曲的速度和節(jié)奏,使學生想象樂曲所描繪的少年在美好風光中自然、閑適地吹笛歌唱的樣子,想象少年與小伙伴們游戲、玩耍的場景。這樣的樂曲能夠使學生沉醉,熱愛生活和自然。音樂欣賞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的音色、旋律、和聲、節(jié)奏等對學生進行德育,使其投入美妙的音樂世界,感悟人生、體驗人生,讓心靈得到凈化[2]。
音樂教師要想在欣賞教學中發(fā)揮音樂的作用,保證德育滲透的有效性,需要與家庭配合,利用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對學生展開科學的德育。例如,教師可以組織欣賞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在欣賞活動中表達對音樂作品的看法,從旋律、音色等角度進行專業(yè)性分析的同時,也使其對音樂作品的詞、句展開分析,將德育有效滲透在詞、句分析環(huán)節(jié)。家長能夠通過學生的分析了解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果、思想道德素養(yǎng),同時也可以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也能加強親子交流,深化德育。
三、利用樂器訓練加強德育
樂器是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樂器教學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聽力、諧和感以及音準力,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活躍性,為教學活動注入活力。樂器訓練還能培養(yǎng)和磨煉學生的意志力,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在音樂的樂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家庭的經濟情況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樂器進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質。為了保證教學的吸引力和效率,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樂器知識,教師需要在教學前制定課堂紀律,以便維持良好的課堂氛圍和紀律。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解放軍戰(zhàn)士,遵守班級紀律,一切課堂活動聽從教師的安排,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風氣,并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作風[3]。在具體的教學中,針對班級中只有三分鐘熱度,在課余時間不能認真刻苦練習,遇到困難就想要逃避的學生,教師可以教育他們:想要取得成功就需要堅持、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力,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不怕吃苦的耐力、精神。從而成功地將德育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只有統一學生的思想、使其明確學習目標和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提升,才能促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自覺地參與到樂器訓練中。學生對樂器教學充滿興趣,有著極高的訓練熱情,也能夠快速取得進步。同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織比賽活動,邀請家長觀看學生的表演,這樣方便增加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并且有利于家長看到學生的優(yōu)點,從而給予學生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排練,掌握樂器操作技巧,并且使學生了解堅持的意義,從而養(yǎng)成堅持不懈的優(yōu)秀品質。
四、通過典型音樂教學宣傳德育
加強德育宣傳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措施,是學校和家庭之間溝通的渠道。只有考慮到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不同環(huán)境中的表現,做好德育的宣傳工作,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的德育、實現素質教育[4]。教師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滲透德育,有利于強化德育質量,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并且能夠提升音樂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人音版六年級《榕樹爺爺》、三年級《山里的孩子心愛山》、二年級《草原就是我的家》等歌曲,向學生傳遞保護環(huán)境、熱愛家鄉(xiāng)的理念。教師可先播放音樂,讓學生認真聆聽歌詞和旋律,感受從歌曲中獲得的知識和力量。其次,教師從歌詞的角度引出保護環(huán)境這個德育主題,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對環(huán)保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保護環(huán)境、有哪些保護環(huán)境行為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所滲透的德育內容,并表達看法。教師要認真聽學生的總結,并給出建議。此外,教師可以在作業(yè)方面滲透德育,布置與德育有關的課后音樂作業(yè),以口頭交作業(yè)的形式為主,要求家長和學生共同完成。例如,建議家長為學生講述一個與愛國有關的音樂故事、聽一首愛國的歌曲等,或是讓家長與學生一同尋找經典、優(yōu)質的音樂,再帶到課堂中分享,以此深化德育。
五、加強音樂教師與家長的溝通
在傳統的家校共育工作中,教師與家長溝通的主要方式是家長會、家訪等,這些活動不方便組織,并且會受到天氣、家長時間無法統一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正常開展,或者溝通的效果不佳,容易影響家校共育質量,最終影響教育效果。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與家長溝通[5]。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途徑增加,使雙方的溝通更加便捷、及時,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例如,音樂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雙方進行實時交流,及時分享學生的信息,包括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現等,交流教育經驗,進而針對學生的情況制定科學的德育滲透方案。同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變化和音樂教學需要,及時調整方案,使其能夠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提升德育效果,提升學生德育水平。
結語
家校共育是一種效果較好的教育模式,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想要成功滲透德育,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充分挖掘音樂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加強欣賞教學、重視樂器訓練以及加強德育宣傳等措施,探索科學且高效的德育滲透方式,在保證音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使其在未來能夠有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姚亞明.新音樂藝術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滲入:評《音樂教育學研究方法》[J].中國油脂,2021,46(3):163.
林典.愛國主義音樂與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相互滲透的教學與探究[J].藝術評鑒,2021(2):118-120.
李亮.在音樂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的策略淺析[J].學周刊,2021(1):151-152.
胡天霞.“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新趨勢、新特點、新策略[J].學周刊,2020(13):185-186.
黃如海.家校德育協同創(chuàng)新模式構建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