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作為啟蒙小學生道德和法治思想意識的課程,融合生活化教學尤為關鍵。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生活化教學已成為教學質量評判的重要指標之一。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能夠促使教學活動更具有層次性與靈活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文章對生活化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討,旨在為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教學
作者簡介:王錄林(1972—),男,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鹽鍋峽鎮學區。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較為緊密,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思維與良好的道德觀念,以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講解,缺少對生活化元素的引進,從而導致教學質量很難提升。生活化教學是指將生活元素引進課堂,把教學課程與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推動課程教學實施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蘊含了道德方面的德育理念,還在課程內容中引進了大量關于法治方面的教育內容,意在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具有獨特的認知特點,因此教師要注重結合這些特點開展教學[1],并引入適當的生活化元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學環境,接受課程內容。此外,教師還要考慮教學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差異性,從生活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引進生活化課程元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讓學生體會到生活道德的魅力。因此,教師開發各種教育課程資源,引進生活化元素,不斷豐富課程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道德意識與法治觀念
生活化資源是指以生活化課程資源為主,兼顧利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活動資源,將其引進課堂教學能夠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置身于自然生活的環境中學習知識,感知更加豐富的生活內容。因此,在生活化教學背景下,學生會從以往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課程參與者,改變學習方式[2],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交流等,對課程知識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從而構筑更完善的知識體系。生活化教學能夠推動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主動體驗,使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法治觀念不斷增強。
(三)有助于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學法能夠有效豐富課程知識庫,優化教學途徑,增強課堂教學成效,為學生營造出更具有活力與熱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生活元素的開發與利用契合課程改革的新要求,為課程改革順利進行提供了現實性的課程資源,讓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且自然的環境中感知課程知識。總之,生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夠為課程改革深入提供有效的資源支撐。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生活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認識不足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引導者與組織者,也是生活資源的開發者與利用者。因此,教師對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生活化教學的最終效果。但目前不少教師對生活資源的應用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過于注重教材知識的講解,缺少對教材以外課程資源的開發。二是教師對資源開發主體認識缺失,有些教師認為課程資源開發屬于教育部門或專家學者的職責,自己只是課程教學的實踐者,只需要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即可。
(二)教師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不足
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且具有較強的開發與利用生活資源的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性較強,課程資源豐富多樣,不僅涉及道德方面的知識與生活案例,還涉及法治領域的信息,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契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將各類法治知識融入生活場景,這就需要教師運用自身的法律思維發掘教育資源。在此過程中,如果教師法律知識不足,對法律領域的內容一知半解,就很難在教學中發現隱藏的法治資源,從而導致法治教育效果不夠理想。由此可知,教師生活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是十分關鍵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缺乏識別與篩選課程資源的能力,無法有效判斷課程教學過程中應開發哪些課程資源,就不能合理開發生活資源,不能有效利用課程資源,進而導致生活資源的浪費[3]。
(三)生活課程資源利用率不高
生活課程資源是教師付出了辛苦勞動,用時間和精力換來的寶貴財富,此資源是可以持續利用的資源。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可結合當下階段的先進信息,不斷融入新的理念進行個性化開發,進而不斷豐富資源庫。當前,學校對生活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對此,學校要加強資源庫的建設工作,避免相似資源的重復開發,積極開展資源整合工作,將各類資源進行整理分類,結合優質課程資源構建相應的資源數據庫。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
(一)強化生活課程資源開發,堅持開放生活原則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性質要求教師在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要遵循開放性與生活性原則。首先,資源的開發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應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挖掘多種多樣的生活化資源。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我們當地的風俗”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要求,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合適的環節引進地方生活元素,比如為學生展示當地的山水風景與家鄉物產,帶領學生感受家鄉的變化。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或觀看相關視頻,比如讓學生觀察校園與自己生活的城市,了解學校與城市的變化。生活資源的開放性,使得社會生活中一切與課程相關的資源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為教師課程開發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其次,資源的開發要遵循生活性原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資源,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找出與課程內容契合的部分,帶領學生認知自己與家庭、社會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三年級下冊“交通安全伴我行”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學校周圍的交通標志,包括信號燈、交警手勢等圖片信息,結合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場景中掌握交通安全知識,養成良好的安全意識[4]。教師在實際應用這些生活資源時要注重以下幾點:第一,要強化對生活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升自身開發與利用生活資源的能力與水平,通過不同方法與途徑豐富課程資源。第二,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切實感受道德的力量。最后,要充分選用中國優秀文化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對人的心靈有著潛移默化的滋潤作用,能夠帶給學生持久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典文化資源,比如《弟子規》等,教師應定期帶領學生誦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悟,加強心智的啟發。二是優秀故事資源,比如《守株待兔》等,這些故事中蘊藏著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并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相契合。三是傳統節日資源。很多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印象比較深刻,教師要注重對此類資源的應用。
(二)引進具體生活事件,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小學生正處于個人成長的關鍵階段,正處于個人行為習慣與生活態度發展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可以在具體生活事件中探索相關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進具體生活事件,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的感悟,在學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種子,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引進學生日常生活事件,促使學生品德意識覺醒。例如在三年級“感恩家人”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與家人之間的事情,并將這些回憶記錄在紙上,同時記錄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情,正確認識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系。這樣,教師便可以引出“孝敬父母”這一課程主題,讓學生思考如何用行動感謝家人。對小學生來說,孝敬父母是必須具備的優良品德,孝敬父母的行為往往體現在生活的小事中。因此,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小事件,通過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二是引入學生容易犯錯誤的生活事件,促進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小學生的錯誤行為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對小學生來說,在成長過程中犯一些小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對此,教師要加強對這些資源的利用,讓學生從這些資源中吸取教訓,建立正確的認知。例如在二年級上冊“我們的公共場所”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學生日常容易犯錯的事件,比如亂扔垃圾、在教室內大聲喧嘩等,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這些錯誤帶來的后果,比如亂扔垃圾會影響環境,大聲喧嘩會影響教學秩序等。這些資源的利用能夠促使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并及時改正。對小學生來說,生活事件與錯誤事件都是良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為教學過程帶來無限活力,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
(三)充分開發網絡信息資源,為課程教學提供便利
首先,教師要開發與利用多媒體及網絡信息資源,使課堂教學更加便利。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各個領域的發展,各類先進技術的引進,使得教育業飛速發展。對課堂教學而言,網絡信息資源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在課堂環境中感受到不同時間與地域的文化資源,從而有效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多種教育資源與網絡資源的應用。例如在四年級下冊“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各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比如北京京劇、遼寧秧歌等。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通過視頻的形式介紹民間藝術資源,讓學生了解各類傳統民間藝術,并對學生說:“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差別很大,因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本節課程,我們就來學習多彩的民間藝術。”[5]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民間藝術交流會,切實感知民間藝術的豐富。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結合自己已有經驗充分發表意見,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嘗試在地圖上找出相應的地區。討論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討論信息,以提升教學效果。其次,教師要注重對網絡資源的搜集與制作。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搜集網絡資源,通過互聯網找到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聲音、文本、圖像等資源,并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生動性與真實性。在課堂展示環節,此類課程內容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帶來豐富的體驗。在搜集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論壇課程、公眾號課程、微博等途徑獲得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學資源。最后,教師要強化對現有資源的挖掘與整合。我們應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對課程資源庫的各類課程進行整合與歸類。例如,開發的生活資源庫具有視頻類資源、活動類資源等,教師可結合具體情況將其匯總起來,以便日常教學應用。另外,學校還可根據自身特色建立校本課程資源庫,這樣可以將各類資源聯系起來,為教師開發與利用各類課程資源提供深度支持,有效提升資源利用率,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的培養,應順應時代的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生活化教學是借助生活場景與生活資源開展教學的重要途徑,其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還可以提升教學實效性,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展。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生活資源的應用,有意識地收集與整合生活資源,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與生活情況,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進行創新,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張曉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方法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139-140.
武道保.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分析[J].公關世界,2020(22):93-94.
馬迪.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8):19.
莊培芳.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7):55-56.
章福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路徑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