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剛
“博雅課堂”是在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的“三學課堂”,并結合初中生物學課程的特點和我校情況,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并逐步完善的課堂教學模式。“博雅課堂”是以“為學以博,為人致雅”為核心,突出“講堂”到“學堂”的轉變,注重師生共同學習,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在師生寬廣的胸懷、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氣質、典雅的風范。
一、“博雅課堂”的基本內涵
“博”在《說文》中云:“博,大通也。”引申指豐富、寬廣,又引申指廣泛、普遍,又引申指通曉、知道得多。它意味著博大和寬容,包括誠實、智慧、健康、優雅、美麗、音樂、行為等方面的知識。《論語》中的“雅”說:“子的雅言:詩、書、禮都是雅言。”它指的是優雅。它是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提升,是文化知識長期內化所形成的深刻內涵、豐富底蘊和深厚積淀。因此,博雅課堂蘊含“博聞、博見、博趣和雅興、雅言、雅為”六種價值品質,蘊含著對學校課堂改革的期待,體現著學科教學不僅要有理性的光輝,還要有濃厚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內涵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價值取向鮮明
依托學科教學,鼓勵師生共同學習、提高和獲得“自由精神”,從而在課堂上實現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在“自由課堂”,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者。作為學習者的教師,應積極創新,勇于重構課堂權力分配,將課堂權力的一部分轉移給學生,實現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
(二)核心問題導學
核心問題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課堂問題情境、學生認知障礙以及能夠引導所有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真實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應努力發現并提出核心問題,尤其是課堂情境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問題的觀點,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學生之間的不同觀點,然后集中形成新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和學習方法,形成學習能力,培養價值品質。
(三)師生交往真誠
教師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差異,善于理解每個學生的內心,認識到不同學生面臨的學習和交流問題,真誠地與他們交朋友,并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通過對話,教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欣賞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和標準,促進他們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在這里,教師和學生是一個學習社區,教與學共同成長,每天的每一節課都是師生共同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尊重學習個體
我們應該給學生足夠的自主課堂學習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體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學會傾聽學生獨特的聲音,從自己的聆聽開始,幫助學生建立同伴傾訴和相互抱怨的關系,善于“讓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合作探索,必要時“反思”以前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獲得個人經驗的合理內化。
二、“博雅課堂”在初中生物學課堂的有效嘗試
根據生物學課程標準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深入研究“三學課堂”的核心要義,構建“博雅課堂”在我校生物學課堂的基本教學模型,即“怡情導學→個體主學→合作助學→展示共學→遷移延學”五個基本環節,最終達到“博、雅、學”的融合,實現“真學、深學、樂學”。
(一)怡情導學環節
本環節是課堂的開始階段,根據生物學學科特點和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更加貼近現實生活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啟迪學生思維的火花,導出本節課的核心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并嘗試解答,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時,我會提出問題:哪位同學幫媽媽“點”過黃豆,然后請他描述“點黃豆”的過程。當該同學描述完后,我會進一步組織學生思考或討論:“點黃豆”一般發生在哪個季節?“點黃豆”前要不要松土?“點黃豆”后要不要及時澆水管理等?黃豆種子埋在土壤中最終發芽了,說明它的萌發需要哪些環境條件,不需要哪些環境條件?這些貼近現實生活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個體主學環節
通過課本、圖片、模型或實物等,讓學生置身真實的學習情境,圍繞課堂核心問題或教學任務進行自主學習,解決學習問題,提出自學存在的問題與困惑2。個體主學目的是落實自主學習,提高個體學習能力和質量,養成獨立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實現個體“真學”,為深度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形成自信品格。
在“探究種子萌發的過程”時,課本選用的是蠶豆種子,在實踐中發現蠶豆種子的萌發較慢。根據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生物學的教學進度,在探究種子萌發的過程時已是12月份,蠶豆種子萌發會更慢,大約需要一星期左右。由于整個實驗耗時較長,因此影響學習的連續性和知識的銜接性。通過提前安排學生親手用蠶豆、花生和綠豆等手頭易得的材料做對比實驗發現,綠豆種子萌發最快。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最佳實驗材料的選擇,還更好地理解了適宜的溫度是種子萌發必不可少的外界條件。
(三)合作助學環節
組織學生互教互學,圍繞課堂核心問題或學習任務,交流思維過程、解題思路與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真正學習。交流形式不局限于小組,也可進行全班級交流,主要目的是落實合作學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與能力,培養學生汲取他人意見,學會與人分享。引導學生小組內討論和交流,讓大家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盡量表達清楚,觀點清晰,從而達到“深學”第一層次。
在“觀察鳥卵結構”實驗中,因本實驗的材料在生活中易得,每組學生都能充分地對各種鳥卵進行由外到內的深入探究。我們將學生分為“博學”“博聞”“行雅”“致雅”等小組,每組分別給予不同的觀察材料,如鵪鶉蛋、雞蛋、鴨蛋等,讓每組學生通過“捏一捏”“摸一摸”“看一看”的初探到“再探”,到將各種鳥卵的內容物倒入培養皿的“三探”。然后每組學生派代表描述在每一個步驟看到的結構,使學生認識到不管鳥的種類各異、鳥卵的大小不同,但它們都有著相同的基本結構。在合作交流中,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各種鳥卵的結構和功能。
(四)展示共學環節
選擇適合提升學生能力的問題或任務,提供方法指導和材料支持,組織學生帶著對學習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帶著與真實或原型情境相似的問題進行互動探究,開展探究式學習,養成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習慣,形成合作學習、觀察實驗、問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實踐創新素養等,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真學”,達到“深學”的第二層次。
在學習“種子的結構”前,教師布置學生通過制作模型或觀察蠶豆、玉米等種子實物的方法,對種子結構有初步的了解。課堂上有的學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標出種子各部分的結構名稱,并介紹了模型制作原理;有的學生直接帶著煮熟的鮮玉米,現場剝掉了種皮和果皮,用手擠出了胚,剩下的是胚乳。這種展示不僅增加了學生對種子結構的進一步認識,還實現了師生的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五)遷移延學環節
在學完“種子的萌發條件”后,讓學生嘗試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如農民播種前為什么常常選用子粒飽滿、完好無損的種子?剛播完種土地被水淹過后,種子的萌發率會大大降低?為什么有的種子要播得深一些,有的需要播得淺一些?嫁接、扦插、壓條等無性繁殖方式有什么優點?這些問題拓展了生物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釋放了學生自我反思與自我實現的潛能,養成活學活用的習慣,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達到信息提取與處理、書面展示與表達同步發展,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同時涵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真實轉化為綜合實踐能力,從而實現真正的“深學”“樂學”。
三、“博雅課堂”的實施成效
從博雅教育的理論構建到“博雅課堂”的范式探尋,我校生物組教師在博雅教育的道路上不斷追求與探索,教學觀念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從強調教學轉向強調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努力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從重視教師的教學到重視學生的學習,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教學為學習服務,努力改變教師帶學生、學生轉教師的現象。從結果到過程,教師開始意識到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經歷“感知一概括一應用”的思維過程,注重學生的自主創新,使學生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個性,才能在課堂上形成新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陳罡.博雅精神兒童世界:“博雅教育”價值追求與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2017(58).
[2]李春陽,宋婭.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智慧課堂新探[J].中小學管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