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富林
初中是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進程中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較之小學,初中課程種類更為豐富,課時安排更為緊張。物理是一門考查學生數學計算、抽象推理、公式推演等綜合能力的復雜學科,其既是小學科學的提升,又是高中物理的基礎。誠然物理學科有其現實性、功用性等重要價值,但在實際教學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初中物理課程難度雖不及高中,但高中知識基礎全部來自初中。物理學科的研究集中于物質構成及物體運動一般規律,因此物理學科與現實生活關聯密切,實際應用也極為廣泛。如何均衡物理知識及應用間的關系,便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物理教學實例闡述
蘇教版九年級下冊“電磁波與現代通信”這一章節以歷史上人類信息傳播的演變為整體框架,教師授課圍繞“波”“電磁波”“現代通信”三大知識點展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制作簡易電報機(即電路串聯、并聯相關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掌握電報傳播的原理;教師還可將手機放置在諸如玻璃罩、真空罩等不同器皿中,讓學生觀察手機是否能接收到電磁波信號;教師亦可借助幻燈片或實物教具模擬光纖的傳播過程,加深學生對光線折射與反射知識的記憶。
結合這節課的實際教學情況我們不難發現,初中物理教學由數學計算、公式記憶及物理實驗三要素共同構成,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從中誕生的。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制度束縛教學
應試教育制度最大的特征在于對考試分數的看重,初中教材編排涵蓋力學、光學、電學等多方面內容,但教師實際授課并非全面覆蓋。前文提及的“電磁波與現代通信”一課教師往往不愿耗費一整節課時進行知識講解,有的教師甚至會簡單略過這部分內容。學生在學習這一節課時也更易分心,原因在于學生潛意識中也認為這一章節知識考試分值占比較小,無須耗費過多心力予以復習,因此,教師及學生的心態都需端正。
此外,現今各個學校基本實現教學設施全覆蓋,物理、化學、生物等需要實驗的學科也都有相應的實驗室。但物理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加之物理課時緊張,并非所有實驗都可交由學生親自參與,大部分實驗由教師操作或教學設備模擬集中展示給學生,學生實際參與感較弱。
(二)教師教學存在局限
小學階段,學生課程安排中有小學科學這門學科,其與初中物理略有關聯,但關聯較小。就這層意義而言,物理是初中學生較為陌生的新鮮課程。但初中整體教學安排側重于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物理課時較為緊張,教師不得不犧牲部分章節內容,這便是前文所舉章節不被重視的原因所在。
此外,教師實際教學的手段雖有更新,但力度不足,實際課堂仍以知識講解為主,并輔以習題訓練加深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這一課堂狀況導致教師將授課重心放在了學生成績及班級整體學習水平上,忽視了學生物理學習習慣及物理素養的培養。
(三)學生學習熱情欠缺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亦是物理知識的接受者。物理學科在教學安排中涵蓋大量實踐,如前文提及光纖傳播原理便是光線的折射與反射原理,學生會對這類實驗抱有興趣,但抽象的物理知識極易磨滅學生的新鮮感,進而影響物理教學效果。
學生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對自身存有疑惑之處缺乏提問的勇氣,對教師講解偏差之處亦缺乏質疑的勇氣。這與學生本身性格有關,亦與教師對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度不足有關聯。物理課本除去公式原理介紹外,還有不少物理學家的名人軼事,教師授課往往忽視了這些故事對學生的啟發、激勵作用,因此,學生情感及價值取向培養并不到位。
三、初中物理教學優化策略
(一)挖掘學生興趣,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與近年來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基本相符。新課改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與應用,要求教師將課堂主體交還給學生。物理學科有其獨有的抽象復雜性,但物理現象及物理實驗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強,教師可據此開展課程。
以前文提及的“電磁波與現代通信”一課為例,教師可借助視頻帶領學生瀏覽人類不同時期通信方式的變遷過程。從手寫書信到傳呼機,從傳呼機到座機,再由座機到現今的智能手機、光纖通信、衛星通信等,人類的通信方式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而不斷轉變。教師亦可指導學生自制電路還原傳統電報機的通信原理,并安排學生借助摩斯電碼破譯表給對方發送信息,從而檢驗學生的電路系統設計是否正確。如此一來,課堂氣氛將得到極大活躍,學生的參與感大大提升,學習興趣便也隨之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盡可能給予學生發言的機會,諸如電路是否正確,交由其他學生先行判斷,從中檢驗班級內掌握電路串聯、并聯知識的真實學生人數。學生發言與相互評價對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等能力的鍛煉能起到正面效應,這對學生自信心的建立亦是有幫助的。
(二)挖掘教材內容,豐富物理教學活動
物理學科在初中整體課程安排中占比較小,每周學生能接觸的課時有限,教師教學節奏較為緊張。且初中物理包括力學、光學、電學等諸多內容,各知識點在現實生活中亦有實際應用,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文本內容,在教材講解之外有所拓展延伸。
就挖掘教材而言,教師應實現如下兩點目標:其一是建立知識體系,其二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知識體系指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橫向及豎向梳理,提及某一知識點便能想起其他相關知識點。如“電磁波”這一知識點便與九年級上冊“電路初探”章節有直接關聯,而具體數值測算則與“歐姆定律”章節有關。物理教學切忌知識點間的割裂,若某一知識點有割裂,將影響學生對其他知識點的學習。
另一方面,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應始終抱有好奇心、探究欲,對未知事物及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研究。針對“現代通信”這一課題,教師可布置給學生探究手機發展始末的作業,從只能撥號的“老人機”到如今的智能手機,體現了哪些物理學知識,并探究未來手機發展的可行方向。
在理性知識教學以外,教師也應重視對學生的感性教育。“歐姆定律”“安培定律”及物理學常用單位“赫茲”皆冠以其發現者名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偶爾穿插這類故事科普有助于學生理解各定律的誕生緣由,也為學生未來從事物理研究撒下激勵之種。
(三)優化教學手段,理論知識聯系實際
如果說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授課內容,那么教師的教學手段則將直接影響授課效果。現今我國教育設備的投資力度大,多媒體教育設備、各學科實驗室、實體教具等在各學校內不再罕見,教師可使用的教育資源越發豐富。據此,教師應盡可能優化自身教學手段,諸如創設特定教學情境、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指導學生親身實驗皆是教師可選擇的方向。
如講解八年級上冊“光的折射”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借助教學設備或實物鏡面模擬光線折射路徑,“折射原理”這一知識點也將遷移至光纖通信的原理教學中。若校方條件允許,教師可帶領學生在實驗室內借助光學設備自行調整光線移動路徑。若校內無法創建這般專業的光學實驗室,教師也可將教學現狀反饋至校方,從而帶領學生前往專業實驗室進行實地教學活動。校方教學活動越豐富,學生學習自主性也越高漲。
當我們將視角從宏觀教學活動轉回到教材文本之上,初中物理教學還需注意的地方在于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九年級上冊“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這部分內容指出,家用電器的電壓標準規定為220伏,人體安全電壓不得高于36伏,持續接觸安全電壓為24伏,這便是禁止人體將手指插入電源插孔內的原因所在。物理知識就該是這般與學生生活甚至學生人身安全密切相關的,如此一來學生設計電路也會更為細心,也更能體會電路走線的正確方式。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作為一門極具實用性、工具性的基礎學科,在理論研究與現實應用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師應轉變自身理念,調整教學方式,以創新思維及具體措施改善物理教學狀況,并最終實現學生物理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潘林,初中物理教學情境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1(30):96—97.
[2]李繼勛.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求知導刊,2021(3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