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群
【摘 要】徐州市新城實驗學校圍繞“相信和喚醒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潛能”這一辦學理念,結合校情架構出“少年農學院”校本課程體系,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基地場館式課程實施路徑:在“三生萬物園”里開展農事勞作,“五育空間”中滿足個性化勞動學習,“拆裝車間”里利用勞動工具智慧變廢為寶,“校企合作社”內體驗職業生涯。學校通過創新勞動教育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由具象生動的親身體驗,實現對勞動教育的自主建構,從而喚醒學生的自主勞動渴望、激發學生的勞動探究愿望和點燃學生的勞動自覺意識。學校不斷深化勞動教育功能,以培養出精神飽滿、自強擔當、手腦相長、全面發展的新實少年,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少年農學院”小學勞動教育模式。
【關鍵詞】勞動教育 校本課程 “少年農學院”
一、 勞動教育,刻不容緩的時代命題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堅持五育并舉、加強勞動教育、深化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提出了更為具體、全面的要求。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時代命題。
(一)回應現實突出問題
勞動教育既表達著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承諾,更肩負著實現國家教育理想、推進社會進步的責任。為全面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勞動教育的新要求,直面現實問題,化解兒童成長現狀與時代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關注人的生命成長和未來發展需要,學校不斷探索“少年農學院”小學勞動教育模式,通過課程體系設計、活動體驗和評價體系構建,更新勞動育人內涵,彰顯勞動育人實效。
(二)立足校園區位優勢
學校位于主城區東部,是嵌入在周邊6個自然村的涉農學校,具有悠久的勞動育人傳統。校內有農田約16667平方米;2—3的教師具有農業勞動經驗,學生從小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具有一定的勞動體驗和技能。
二、 勞動課程,創新實踐的校本命題
(一)設計頂層規劃
基于學校 “相信和喚醒每一位學生的生命潛能”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勞以成事,育以成人”的課程理念,創建“少年農學院”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設場館式實施路徑,以培養精神飽滿、自強擔當、手腦相長、全面發展的新城少年。遵照《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勞動過程中,學校通過“動—賞—創—享—悟”五環節,探索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架構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體系。
(二)明確課程目標
學校將“少年農學院”勞動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成服務兒童、關照兒童、發展兒童的勞動樂園,讓兒童真正成為學校的中心,讓成人成為學校的終極目的和追尋。通過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及美育之間相互包含、相互融通的“全息”實施路徑,指向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和自我養成的德行品質、智力構建、體魄塑造、美感追求,助推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養成優良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培養積極的勞動精神,以培養精神飽滿、自強擔當、手腦相長、全面發展的新城少年。
(三)構建課程體系
學校以國家課程為基礎,開展“學科+”勞動教育的滲透學習,從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三維角度開發校本課程,遵循“一核兩類五融四位一體”框架思路,構建“少年農學院”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四)完善課程內容
依據課程規劃及課程目標,研發組結合學校實際構建課程體系,根據課程實施路徑與時間、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個性需求,開設了普及型(校本必修課)與定制型(校本選修課)兩大類校本課程,并策劃出具體實施內容。
1.普及型校本課程(校本必修課)
以生活經驗為組織中心,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課后延時服務、社企合作等路徑,開展包括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主題課程。普及型還應攜手家庭,鏈接生活經驗和成長需求,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身邊的問題。
2.定制型校本課程(校本選修課)
課程的實施需要因地制宜,“少年農學院”的建立、“小麥寶”課程的架構則是學校勞動教育最恰當的補充和最完善的校本表達之一。學校按照“一校一品、一生一特長”的培養宗旨,構架“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四維目標的校內外大小主題社團活動,學生依據個人需求,通過網絡選課,自主參與,意在勞育過程中以共育求共識。
三、 課程實施,“雙減”實踐下的減負命題
為了進一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學校優化資源,科學規劃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將課堂從教室延伸到場館,讓作業從書面走向生活,讓課堂從校園走入家庭、走進社會,讓學生全面參與社會生活。這些實施路徑能讓學生全方位體驗勞動基本素養在真實社會實踐中的必要性,讓勞動教育的種子深深埋入學子心間。對于國家課程實施,學校采取主題單元教學、項目化學習模式;對于校本課程的實施,采用場館學習、課后服務、社團活動、校企聯盟形式。
(一)主題單元教學
主題單元教學作為國家課程的一種實施路徑,學校每學期初會召集所有教師集體教研,將各學科教材中可滲透勞動教育的內容統一標注,以此整合勞動主題單元教學方案。各學科按照方案,以課堂為主、課余為輔,穩步實施。
(二)項目化學習
學校依托“少年農學院”,開展從種植到文化再到課程的主題項目化學習。學生圍繞選種、分田、播種、管理、收割、果實釀造等真實的勞動項目,經歷提出問題、規劃方案、解決問題、評價反思。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以五育融合提升勞動素養,鑄造勞動品格。
(三)場館學習
“少年農學院”合理開發和利用校內外資源,在校內建有“三生萬物園”“拆卸車間”“五育館”,在校外拓展研學實踐基地。學生在場館學習中,通過參與活動,發現其中的美,并主動進行創造,愿意分享勞動經驗及果實,知感恩、悟真理,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優秀的勞動品質,提升勞動綜合素養。
1.農業主題學習空間——三生萬物園
為了給課程實施搭建平臺,學校將校內廢棄的約1334平方米土地拓荒為三生萬物園。在農科所專業技術人員和校內外“行家”的協同下,學生每周五下午參與的農耕活動,是校本課程中室外實踐學習的主陣地。勞動實踐大主題活動包括走近古農具、農耕大種植、小小農藝師、探秘農耕史、學習傳統農耕技藝、解讀生態環保意識、掌握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生長關系、了解病蟲害的預防、關注勞動安全焦點等。
2.綜合學習空間——五育館
為滿足兒童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需求,學校建有1500平方米的五育館綜合學習空間,館內按功能劃分為德育空間、智育空間、體育空間、美育空間、勞育空間。五育館實現一館多用,是校本課程中室內主題教學的主要場所。學校利用社團課及課后服務時間,開展工匠精神傳頌、非遺傳承、創意手工、拆卸組裝、變廢為寶、搭建拼裝、體能訓練等主題活動。
3.校外拓展空間——實踐基地
為集中豐富的社會資源,打造開放性學習平臺,學校與周邊企事業單位共建實踐基地,根據年級組每月一事計劃,有序進行校外研學活動:到醬園體驗醬油釀造過程,參與包裝銷售;走進秋水灣參與拔蘿卜、品蘿卜、雕刻蘿卜藝術品;再到農科院參觀種子實驗室,了解優良精品種子研發與培育過程。
4.志愿空間站——公益服務
學生通過職業體驗(當值小保安、食堂小助廚、校園清道夫、周一小先生等)或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核酸檢測指導員、社區防疫“小衛士”、紅領巾網格員、馬拉松志愿者、超市引導員、敬老院里的開心果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校園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從而尊重勞動、敬畏勞動者。同時,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志愿活動,充分感受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幫助他人,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互動中,體悟勞動艱辛、感悟人生并知感恩、懂回報。
四、課程評價,勞動教育下的素養命題
學校力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持續陽光發展和終身健康發展,開創自主多元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在評價過程中形成較為立體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體系:勞動意識評價、勞動觀念評價、勞動能力評價、勞動成果評價四個維度。為此,“少年農學院”勞動實踐基地研創“勞動成長墻”和“勞動評價網上銀行”兩種評價模式,學生自主記錄和積累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和感悟。
(一)勞動成長墻
跳出常態量化評價,實施事實評價。成長墻上每月以勞動樣態、勞動經歷、勞動作品等實物展示勞動獲得,實現勞動育人價值。如“最美勞動瞬間”“比比誰的汗珠最大”“我的勞動日記”“曬曬我家書房”等,以務實評價賦能學生成長發展。
(二)勞動評價網上銀行
學生模擬銀行存幣、取幣方式,每天把自己的勞動點滴如實存入。每周五可兌取幣,此幣可以在“少年農學院”內流通使用,使勞動教育基地真正發揮育人功能。學校創設智慧云平臺,開發出四大評價功能區域:秀空間、即時評價、實踐活動評價、個性特長評價,每個區域都由內容布置、成果展示、評定反饋三部分構成,以班級為單位,一生一賬號,班主任統一管理。平臺體系支持學生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記錄自己的實踐經歷、成果展現,同時支持審核、評價和認定,并生成勞動教育成績。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精準地指導學生開展主題勞動、評價事實勞動,使之形成了從客觀到主觀的完整記錄,可以全面反映出一個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過程。
“少年農學院”勞動課程的實施,促成學校形成獨有的節日活動,深化勞動教育育人功能。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了各種勞動技能,“疫情”管控居家期間,每一名新城學子都展現出無比自信的生活樣態,而勞動教育讓新城的每一名學子都擁有擁抱未來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