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源隆 張佳文

73歲的楊女士患高血壓病20余年,但一直未用降壓藥。20年前在一次感冒就醫時,醫生測血壓160/95毫米汞柱,醫生告訴她血壓高,要她來復查。她自認為是感冒引起的,且服用感冒藥后,頭痛、頭暈也消失了,就沒有按醫囑再去測量血壓。約1年后,她在一家診所就診時,醫生也告訴她血壓高,讓她服用降壓藥。她告訴醫生,我頭不痛、不暈,身體又不胖,血脂不高,我咋會得高血壓?同時她還聽人說,高血壓藥物都是西藥,副作用大,一服用就不能斷。她想自己現在才四五十歲,要服幾十年藥,那怎么受得了?在這之后,她雖然出現過頭痛、頭暈,但都以勞累、熬夜等原因自我釋懷,堅持不服藥。近日,她多次發作黑蒙、頭暈,全身發輕,走路發飄。常在視彩色時發生,瞬時即過。在家人的再三督促下,她才同意入院檢查。測量血壓180/110毫米汞柱,心電圖提示心臟供血不足,MRI顯示大腦后動脈有缺血改變。臨床診斷為高血壓,大腦后動脈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醫生說,幸虧家屬警惕性高,楊女士就診及時,否則很可能發生危險的基底動脈尖綜合征。楊女士在溶栓、抗凝等治療后順利康復出院。
高血壓是我國當前最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病率高。據2012~2015年統計,我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發病率為27.9%,60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為53.2%,有2.65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發病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由于早期高血壓癥狀不明顯,以及人們對其危害認識不足,不少高血壓病人長期得不到治療。
血壓升高,會讓動脈血流長期反復沖擊血管內壁,久而久之,血管表皮損傷,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在受損傷的血管壁部位,血液中的膽固醇就會附著在受損部位。膽固醇附著越來越多,血管內壁就越來越厚,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同時,血壓升高會刺激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興奮的大腦會釋放兒茶酚胺。兒茶酚胺釋放過多直接損傷血管內壁,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由于血管內壁硬化斑塊形成,凸出血管內,擠壓了血流的空間,血管變窄,造成組織器官缺血。若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叫小中風,即TIA。
人的大腦不同部位中風,癥狀是不一樣的。病例中的楊女士,缺血的部位是大腦后動脈,它是供應小腦、顳葉、丘腦的一部分和視覺皮層的血管。這個部位是人腦重要區域,很多生命中樞都在這里,如體溫中樞、呼吸中樞、血壓中樞、睡眠清醒調節中樞等。當這個部位發生病變時常危及生命。患者疾病發生前常會有預警,如一過性黑蒙、頭暈、突然失明、幻視等。特別是當病變部位在視覺中樞時,色彩的刺激常會誘發發作。這時如不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常會發生腦干梗死,甚至發生危重的基底神經尖綜合征。
基底神經尖綜合征病變部位在基底動脈頂部,與分出的雙側后動脈、小腦上動脈一起構成一個“干”字形狀的區域。此處血管狹窄,會出現小腦、枕葉、視覺中樞、腦干嚴重缺血。患者出現頭暈、突然失明、視幻覺或暈厥等癥狀,還可繼發癲癇抽搐、發熱、肢體輕度麻木無力、淺昏迷等。因此,一旦發現患者有發作性黑蒙、頭暈、幻視等癥狀,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診斷,早期干預,及時治療,以防危及生命。
高血壓患者一定要遵從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并經常測量血壓,保持血壓平穩。日常生活規律,飲食均衡,戒煙限酒,減肥,限鹽限糖,少吃動物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多吃綠色蔬菜水果。堅持適量運動,放松心情,充分睡眠,不熬夜,注意保暖。若有頭痛、頭暈等不適要及時就醫,切勿等待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