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


【摘要】目的:研究臨床診斷創傷性顱腦損傷時,選擇64排CT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院內收治的50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開展調查,入院后均安排手術治療并在術前使用64排CT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選擇手術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分析64排CT檢查的有效性。結果:64排CT對患者顱腦損傷的檢出率與手術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不同類型顱腦損傷的影像圖具有不同的表現。結論:創傷性顱腦損傷診斷中通過對64排CT影像圖的分析可以協助醫生在術前準確掌握患者損傷類型以及損傷分級,對手術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創傷性顱腦損傷;64排CT;診斷;顱腦損傷分型;顱腦損傷分級
The Diagnostic Effect and Clinical Value of 64-slice CT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raniocerebral Injury
LIU Cui
Xianx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angzhou, Hebei 06225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64-slice CT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After admission, surgical treatment was arranged,and 64-slice CT was used to diagnose the patients condition before surgery.The surgical results were select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64-slice CT examination. 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64-slice CT i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urgical results (P>0.05). And the imag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hav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Conclusion:In th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the analysis of 64-slice CT images can help doctors accurately grasp the patients injury type and injury classification before surgery,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surgery.
【Key Words】Traumatic brain injury; 64-slice CT;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Classification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交通意外事故、墜樓意外以及其他類型的跌打損傷事件在現代社會中越發常見,相應地,因上述意外事故所致的各種類型的創傷情況也越來越多見,其中,頭部為事故中多發性受損部位,當人的頭部承受直接或間接的暴力時,血管神經、顱骨以及顱腦組織等均有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癥狀[1-2]。調查顯示,此類創傷性顱腦損傷者致死和致殘的概率均處于較高水平,由于這種傷害多為突然發生,并且在發生之后病情惡化速度較快,若手術干預不及時,將導致患者錯過搶救黃金時機[3-4]。64排CT是當前臨床用于顱腦相關病變檢查的常用技術手段之一,本研究以50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為例,提出64排CT檢查結果和手術結果一致性高,將該技術用于患者術前檢查可對手術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院內收治的50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開展調查,入院后均安排手術治療并在術前使用64排CT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5~58歲,平均年齡(48.67±6.59)歲,受傷原因包括交通意外40例、高空墜落4例、摔倒6例。納入標準:①病案資料完整;②對臨床診治工作依從性高;③簽署好知情同意書;④精神正常,無溝通障礙等;⑤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會批準通過。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嚴重病變,如心臟病、腎衰竭以及各種癌癥;②特殊時期的女性傷者,如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女性;③不能全程配合研究,中途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患者術前均選擇64排CT技術對顱腦傷情進行檢查,所用設備為醫院影像科常用64排CT掃描儀器,檢查前需要協助患者調整為仰臥姿勢,檢查中首先需要常規掃描顱腦,參數預設值為8~10mm層距、5~10mm層厚,在0.7~3s完成一次掃描。隨后依據病情需要做增強掃描。在入院后0.5~3h,入院24h期間、入院第2~3d等幾個時間點分別進行1次64排CT檢查,記錄陽性結果,同時依據CT影像特點對患者顱腦損傷程度進行分級。注意若入院時患者的64排CT檢查結果顯示陰性,需要加強癥狀觀察,在入院24h期間再一次實施64排CT檢查,最后綜合多次64排CT檢查結果進行分級。
1.3 觀察指標
(1)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分析64排CT診斷準確性。(2)分析不同類型顱腦損傷者的64排CT影像學特點。(3)統計64排CT檢查中患者顱腦損傷分級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析64排CT診斷準確性
64排CT對患者顱腦損傷的檢出率與手術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分析不同類型顱腦損傷者的64排CT影像學特點
患者顱腦損傷類型主要有4種,其影像學特點如下:(1)腦挫裂傷:發現低密度影分布于皮層下白質區域,存在較多斑點狀高密度出血問題,部分病變范圍較廣者可見占位征象。(2)顱骨骨折:發現有連續性中斷的骨質。(3)硬膜血腫:內板下方發現有高密度影并且呈現雙凸形,此時其一般處于顱縫內;內板下方可見高密度影并且呈現新月形,此時一般有跨顱縫的現象。(4)蛛網膜下腔出血:觀察到高密度影像填充腦溝、填充側裂池的現象。
2.3 統計64排CT檢查中患者顱腦損傷分級情況
64排CT檢查對患者顱腦損傷分級情況,見表2。

臨床所收治的創傷性顱腦損傷大多數來自于交通意外事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之中,是頭部受損的總稱,屬于危急重癥的一種。近些年,伴隨著各個行業的發展,意外事故傷害的情況越發多見,創傷性顱腦損傷整體發生率有所提高。研究指出,顱腦作為人體重要結構,在受傷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有較高的可能性會繼發腦出血現象,這種腦出血可能在受傷后數小時內發生,也有可能在數天內發生,這一點是造成許多患者傷情被忽視,最終致殘或致死的主要因素。顱腦受傷之后很有可能會伴有神經性損傷,需要及早予以有效的干預,以此來降低后遺癥的發生率,降低后遺癥嚴重程度,這一點對減輕患者身體負擔以及家庭負擔皆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在患者入院之后所實施的術前檢查方法選擇必須引起重視,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手術療效。通常臨床在判斷病情時會綜合患者的意識狀態情況、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運動與感覺障礙發生情況、眼部征象變化以及頭部針對性檢查結果等信息進行初步的判斷,而借助影像學掃描可以更加迅速地了解顱腦受損情況。顱腦CT診斷在顱腦相關病變篩查中應用廣泛,近些年,相關技術手段和設備設施也獲得較大的改善,64排CT的應用提高了影像圖的質量,成像效果更為清晰,空間分辨率更高,即使是非常纖細的骨折線或者非常微小的出血病灶,也能夠較準確地發現和分辨,有助于臨床辨別顱腦損傷類別和顱腦損傷嚴重程度[5-6]。研究指出,64排CT具有三維成像的優勢,而顱腦具有較復雜的結構,通過該檢查方式能夠較精準地捕捉骨折傷具體所在位置、骨折傷形態以及方向,有助于臨床評估骨折分離程度。一些研究證實,創傷所致的腦膜骨膜撕脫、經氣竇顱內積氣等問題同樣在64排CT掃描下可得到清晰的展示。作為術前檢查方式,64排CT準確性高,可以為臨床手術方案的選擇、手術操作等提供一定參考,可以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4排CT對患者顱腦損傷的檢出率與手術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檢查方式準確性高。同時根據影像圖發現不同類型的顱腦損傷有著不同的影像特點,并且通過64排CT可以對顱腦損傷進行分級,說明利用該檢查方式醫生能夠在術前對患者病情有更充分的掌握。本文結果與朱媛[7]研究報道結果基本一致,該研究中手術結果證實為創傷性顱腦損傷的80例患者經64排CT檢查后有75例確診,符合率達93.75%,誤診與漏診率分別為2.50%、3.75%,使用該檢分型發現輕型、中型、重型分別為34例、25例、21例,損傷嚴重程度對預后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患者的影像圖具有鮮明的特征,醫生使用該影像圖能夠更準確掌握患者實際病情,減少診斷中的遺漏與錯判。該報道與本次報道的結果均說明該技術對顱腦損傷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可作為創傷性顱腦損傷者術前檢查的重要輔助手段[8-9]。
總而言之,創傷性顱腦損傷在臨床中越來越多見,及早準確掌握患者的病情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是降低患者殘疾與死亡風險、提高預后的關鍵。術前使用64排CT對患者受傷顱腦進行檢查可以獲得清晰的病灶影像圖,醫生通過對影像圖的分析,可以較準確地掌握患者損傷類型和嚴重程度,從而為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指導,可對疾病預后起到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吳澤健,許歡,徐蓉,等.顱腦損傷后CT影像特點及神經內分泌變化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20,17(5):91-94.
[2] 武峰,齊磊,金亮,等.CT影像學特征結合MEWS評分評估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0,18(1):11-13,21.
[3] 汪軍,謝鵬,董鑫,等.RotterdamCT評分和HelsinkiCT評分在顱腦損傷預后評估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0,25(7):468-470.
[4] 蔡俊紅,周建,張鐵耀,等.顱腦CT和床旁超聲在重型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20,25(1):7-9.
[5] 張富麗.淺談核磁共振及CT檢查在急性顱腦損傷中的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0,4(10):30-32.
[6] 劉樟林.CT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20,25(2):323-324.
[7] 朱媛.64排CT在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臨床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21,5(5):126-127.
[8] 蔡仁端,肖華,黃富,等.改良CT圖像評分對重型顱腦損傷昏迷患者預后評估的臨床價值[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5):485-488.
[9] WANG Jianren, LIN Liqing, LIN Zexi,et al. Clinical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ft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2018,45(7):44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