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階段,群眾的生活質量提升,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等終端用戶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移動互聯網APP市場進入迅猛發展階段。近幾年,手機APP市場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給人民群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尤其是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導致群眾的生活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甚至一些不良電話及信息對群眾的精神健康產生影響。泄露的個人信息還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進而影響到我們的財產甚至生命安全。對此,我國應當認識到APP權限管理的意義,認識到APP使用過程中對個人隱私的威脅,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用戶隱私保護方法,為群眾安全使用APP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App權限;用戶隱私;安全防范
現階段,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網民的數量隨之增多,市場上開發出各種APP。根據CNNIC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6%,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9個小時。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著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便捷服務同時,也承受著個人信息被泄露風險。由APP導致的個人信息安全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的關注,我國APP信息泄露包括以下因素。①APP作為線上及線下數據交匯口,在服務過程中往往會收集客戶的信息,可能涉及個人隱私。②APP收集個人隱私也會存在邊界,但目前的邊界設定并不完善。③我國網絡隱私保護法也并不完善。④Thomas M.Lenard與Paul H.Rubin在其著作的《大數據、隱私和常見的解決方案》中指出,開發企業通過APP獲得用戶信息,APP收集信息往往是在暗地里進行,多數用戶并沒有關閉APP授權,沒有經過用戶同意,自行收集用戶信息。對此,在APP運行過程中,應當對用戶隱私權限進行分析,合理規劃權限及做好法律歸屬,對不合理收集權限的行為進行處理,包括用戶隱私。
一、APP對個人安全隱私的威脅
我國市場上監測到的APP數量約300多萬款,下載量突破萬億次。人們每天通過APP進行購物及娛樂,在網絡及APP上留下各種足跡及豐富的信息,形成全面的個人數據。智能手機及平板等工具上儲存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包括個人隱私信息(身份證、銀行卡號、家庭住址)、網絡綜合信息(IP地址、活動內容、瀏覽痕跡),也包括通信隱私(短信、電話及APP溝通信息)、空間隱私(智能社會的出入特定區域)、生理隱私(個人健康情況及身體部位信息)。雖然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但依舊無法徹底解決。APP悄無聲息的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取、強制授權等,導致用戶在網絡中處于透明狀態,讓用戶個人權益受到危害,甚至影響我國的社會安全。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APP對個人隱私的威脅,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戶素質不同,安全意識存在差異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6.43億戶,4G移動電話用戶為10.69億戶,5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55億戶。我國上到老下到小均使用網絡,90%以上的家庭人均一部智能設備,智能設備普及率為116.3部/百人。移動互聯網已經在我國全面普及,但用戶素質存在較大差異,部分用戶對網絡安全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概念認識不足,年長及年幼的群體使用智能設備時,盲目下載,盲目在APP上輸入個人信息,對權限設置不關注,對隱私政策等相關協議內容不了解。針對多數有安全意識的群體,此類群體生活節奏快,部分APP在安裝過程中主動提示用戶閱讀隱私政策等相關協議,但多數用戶為快速進入APP,直接點擊同意,導致個人隱私泄露風險加劇。
(二)APP應用市場風險大,缺乏統一管理
現階段,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量的科技企業誕生,開發出各類APP,很多互聯網服務提供者跟隨市場變化,將APP作為主要服務渠道,與此同時,為獲取客戶數量,也通過各種廣告誘導用戶下載APP。作為APP分發重要渠道的應用市場在APP推廣上發揮了巨大作用,APP應用市場基本原則是保護用戶權益,為用戶提供服務,并對惡意軟件進行檢測和屏蔽。自整體上看,我國的APP應用市場缺乏有效管理,APP應用市場魚龍混雜,對部分APP隱私權限審核不嚴格,導致用戶個人隱私泄露,甚至對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影響。
(三)APP強制越界及濫用權限
在用戶安裝使用APP過程中,多數APP需要獲得用戶權限,部分APP若獲得權限低,則無法正常運行,甚至無法讓用戶使用。而開放的權限高,則容易獲取個人信息,無法保證用戶的基本權益。部分APP沒有必要獲得用戶信息,但開發企業盲目跟風,強制獲得用戶信息,超過APP既有的權限。APP并未告知用戶獲得信息的路徑,以越界的方式獲得用戶智能設備上的圖片及信息記錄等,甚至獲得用戶個人住址及敏感信息,讓信息處于高危狀態。APP用戶在操作及行為習慣上,往往無法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反而使索取用戶信息,使用戶無法保護自身的隱私。也有部分APP在使用后,用戶無法清除個人信息,導致用戶隱私處于長期暴露狀態。在APP使用中,個人信息容易被泄露,主要是APP平臺自身安全性不強。同時,黑客入侵也會導致用戶信息丟失,加之目前的病毒泛濫,很多APP潛藏病毒,導致個人用戶信息處于不可控的狀態。
二、App權限對用戶隱私影響調查
在用戶日常使用智能設備過程中,態度是支持行為的主觀感受,人們往往是主觀上需要下載APP,在APP上獲得娛樂及一些交易行為,而APP在使用時容易侵犯職業、年齡、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據國內外調查顯示,反隱私泄露意愿與實際的侵權行為存在相關性,對規避侵權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侵權行為作為保護隱私意愿的直接體現,行為意象則是對主觀行為的影像因素,可分析個人對行為的態度。知覺行為控制作為個人及與預期個體采取某項行為的一種精神影響,知覺行為越大,行為意象越大,付出的行為越多。對此,一項研究中,將態度作為基礎,其中包括個人行為信念函數,態度也是對某一現象的主觀判斷,態度積極,則行為意象大,態度不積極,行為意象小。群眾保護隱私的態度越強烈,則愿意保護個人隱私,一些保護態度較弱的居民,會受到自身心理狀態影響對隱私保護不重視,導致個人隱私保護意愿不強,導致個人信息大量泄漏。而安全態度過高的群眾,心理較為保守,感知水平高,無法正常使用APP。在個人及社會因素影響下,每個人的信念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均會受到影響,直接影響用戶的實際行為。對此,基于文化程度及年齡、APP種類、網齡等基本因素為APP對用戶隱私的影響可深入研究。
在一項調查中(見圖1),將我國某地區的居民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用戶使用APP的情況及隱私保護意識。根據調查需求,抽取20-70歲群體,選擇301份問卷,其中獲得有效問卷252份,占比83.7%。調查對象是該地區戶籍居民,調查問卷中包括個人體征、隱私保護意識、使用APP時對權限的態度、隱私是否受到侵犯、政府及APP開發商如何做好用戶權限的管理工作。在該調查中,對其中的變量進行設置,包括被解釋變量及核心解釋變量。其中,被解釋變量包括群眾的反隱私意愿,對群眾反映的侵權行為進行分析,使用五分制量表,1分代表規避程度最高,5分代表規避程度最低。在表1可見到用戶隱私保護態度,平均值在4分左右,調查的用戶認為,在提交信息時應當保持謹慎、并注意驗證身份、慎重向第三方提供信息、及時將個人信息銷毀、關閉非必要權限。一但APP權限影響到個人隱私,應當及時制止行為,但自身無法制止,還需使用APP,無奈的情況下只能讓APP收集個人信息。用戶希望法律上能獲得隱私邊界,對個人權限進行合理設置,避免無意義收集信息。相關的APP公司也要承擔起責任,將企業的價值發揮,讓用戶有規避風險的權限。監管部門也要加大力度對APP進行整治,針對非法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應當嚴厲打擊,保護用戶隱私。APP開發應當將用戶需求作為導向,合理對APP權限進行設置,堅持以用戶為主原則,我國也要注意法律保護,完善立法管理,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APP權限管理及個人信息安全的防范策略
(一)建立體系,規范管理
在APP市場發展中,我國應當認識APP對群眾產生的影響,自國家層面引起足夠的重視,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自國家及行業層面構建法律保護體系,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也要制定APP行業標準,規范管理工作,實施統一管理,加強安全監測,合理規范APP的審核流程。在相關標準中,根據運營商的基本資料,優化用戶隱私權限,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APP開發及運營中,實現最小化授權的目的。政府部門也要構建APP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對APP上線及版本等進行安全評估,有效維護用戶安全。我國立法部門應當建立完善的隱私保護法律,拓展用戶投訴范圍,為保護隱私提供基本幫助。針對隱私保護往往需要內部力量及外部力量的結合。群眾在發現隱私受到侵犯時,往往沒有投訴部門,投訴渠道少及反響不足,導致群眾反隱私的態度差,為促進用戶隱私保護工作順利進展,保護群眾的信息安全,應當完善網絡隱私保護法,拓展用戶投訴渠道,營造安全及干凈的環境。
(二)行業自律,明確企業責任
在APP開發中,企業承擔巨大的責任,行業自律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礎,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我國的法律規定,落實個人信息收集規定,不斷完善APP開發信息保護機制,將個人信息保護放在重要位置。企業內部貫徹規劃、開發、運營等各個環節,維護用戶的合法權益。一旦發生用戶隱私泄露,或者引發巨大的社會反響,企業也將面對較大的法律責任。對此,APP開發者,應當認識到做好隱私權限歸屬的意義。在上述調查中,文化水平越高的群體對隱私保護越重視,現階段的APP下載量大,網絡反隱私的意愿也在不斷增強。剛接觸APP的用戶往往會觀察隱私權限,謹慎同意隱私協議,反隱私意愿強烈,但伴隨網民的網絡用時長,反隱私的意愿降低。對此,APP開發者應當做好規劃及管理工作,注重行業自律,明確企業責任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
(三)規范使用規則,明確責任歸屬
個人信息收集及使用規則的目的是讓用戶了解APP后使用軟件,收集規則中包括目的、方式、范圍及頻率,個人信息使用規則應當具有明確的目的、完整的資料,且簡單易懂。在基本使用原則下,用戶自愿填寫信息,不必要的職業及身份等信息可不填寫。為明確其中的責任歸屬,保證信息追溯,APP開發者應當制定清晰的信息分享原則,在公開的市場環境下,用戶明確其中的各項內容,在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公開用戶ID等基本信息。開發者也要與用戶簽訂安全協議,明確其中的安全責任,并督促用戶落實。規范消息推送權限,部分用戶在使用APP時會收到廣告商發送的信息,APP一般是精準營銷,遵循用戶可知控的原則,最小化權限申請,用戶具有關閉推送消息的權限,避免消息對用戶的生活產生影響。開發者也要設置個性化開關,通過有效的約束向用戶提供標識,用戶每次使用APP后可清除記錄或者關閉消息推送。
四、結束語
現階段,人們已經進入數字化生活時代,保護個人隱私應當自法律法規到應用開發建立多層次防護方式。在實際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過程中,APP開發者應當對APP權限進行合理歸屬,從而保證設備使用安全及APP運行安全、群眾的個人信息安全。用戶應當進一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在使用APP過程中避免不法分子切取個人信息,并注意保護個人電子資產,以免APP成為某些不法分子切取信息的渠道。國家應當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規范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避免由于用戶使用APP提供的服務導致個人信息安全受到影響。
參? 考? 文? 獻
[1]王彩玲. App個人信息泄露黑色產業鏈治理研究[J]. 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22,24(01):57-63.
[2]杜代忠. Android應用隱私政策與權限使用的一致性分析引擎的研究與實現[D].北京郵電大學,2021.
[3]蔣逸天,胡馨月. 政務APP個人信息保護法治路徑研究[J]. 西部學刊,2021,(06):55-58.
[4]李德清. 移動APP程序在水調自動化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 云南水力發電,2020,36(08):211-215+219.
[5]魏馨瑩. 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虛擬試衣APP研究與實現[J].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 2020,(08):59-62.
[6]韓德民,汪子辰. App過度收集與使用個人信息的法律規制問題研究[J]. 現代交際, 2020,(13):84-85.
[7]王濤,馬川. 基于Pi演算的Android App權限提升攻擊檢測[J]. 計算機應用研究,2020,37(12):3699-3703.
[8]楊蓉. 四部委:100個APP用戶信息調查每個APP都存在強制超范圍索要權限[J]. 計算機與網絡, 2019,45(13):12-13.
[9] 百度系兩款APP未經提示開啟隱私權限[J]. 科學大觀園,2018,(08):24-25.
[10]朱欣欣,劉曉溢,熊琦琦. App權限對用戶隱私的影響研究[J]. 無線互聯科技, 2021,18(20):13-18+41.
作者單位:萬小博? ? 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上海分中心
萬小博(1987.08-),男,河北保定,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公共互聯網網絡安全,APP個人信息安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