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紫霞
做完作業,銘銘打開電視,選擇了最喜歡的科普頻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銘銘心想:有了電視真好,它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那發明電視的人是誰呢?忽然,一位紳士出現在銘銘面前,他就是——英國工程師約翰·洛吉·貝爾德,1925年,他發明出了電視。
貝爾德:銘銘同學,你好呀!我叫貝爾德。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電器公司工作,受馬可尼的遠距離無線電發明的啟示,決心開始研究用電傳送圖像。最初我使用的方式還是圖片和硒板,但得到的只是靜止的圖像。如何才能得到活動的圖像呢?為了這個實驗的成功,我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最后只好利用身邊一切可用的材料,把它們做成框架、掃描圓盤,又從廢物堆里撿來電動機、投影燈、透鏡等。我把這些凌亂的東西用膠水、細繩及電線串連在一起,做成了發明的實驗裝置。
銘銘:天哪,這個條件也太艱苦了!
貝爾德:如果要成功地做成有圖像的裝置,必須把要發送的圖片或物體分成許多小點兒,或暗或明,再以電信號的形式發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讓它重現出來。我利用所有收集到的舊收音器材、霓虹燈管、掃描盤、電熱棒和可以間斷發電的磁波燈和光電管,經過十多年、數百次的反復嘗試,終于在1925年10月2日的清晨,在另一個房間的影像接收機中看到了自己玩偶的臉,制造出了第一臺能傳輸圖像的機械式電視機。盡管畫面上木偶面部很模糊,噪音也很大,但能在一個不起眼的黑盒子中看到栩栩如生的圖像,仍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剛問世的電視,還被稱為“神奇魔盒”呢。
銘銘:您能說說電視的工作原理嗎?
貝爾德:當然!電視的原理其實是電視系統發送端將光波和聲波從移動畫面改變成了能夠穿過空氣的電子信號。具體的就是把物體的各個細微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后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圖像。在電視接收器中,電子信號又變成了聲音和畫面。同電影相似,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應和視覺心理,通過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也就是說電視機是利用電子技術傳送活動的圖像畫面和音頻信號的設備。
銘銘:原來如此,概括地說,電視機的基本系統由攝像、傳輸和顯像三部分組成,對嗎?
貝爾德:說得很對!只不過,剛發明出來的電視機只能傳送黑白圖像畫面,還沒有聲音。電視發射距離只有3米,圖像也模糊不清。1928年,我開發出第一臺彩色立體電視機。接著,我組建了一個世界上最早的電視公司,在1929年第一次播送BBC電視節目。1930年,我的電視系統實現了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從此開始了每星期播送五次、每次半小時的節目。后來又成功在倫敦用無線電波把電視圖像送到了紐約,讓紐約人在熒光屏上看到了倫敦,從而獲得了很大的聲譽。
銘銘:電視機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因此,您被稱為“電視之父”。
貝爾德:愧不敢當啊!其實和我同時期還有其他科學家也在研究電視系統,但我們的發明是有區別的,比如我發明的是機械掃描電視,而其他人研究的是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后來,電視的發展也由最初的電子機械式電視到陰極射線管電視,再到后來的彩色顯像管電視、等離子電視、液晶 LCD電視、有機發光二極管電視等。
銘銘:正因為有了像您這樣的發明家不懈努力,電視的技術才能越來越成熟,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而豐富多彩。
貝爾德:不過,孩子們,在觀看電視時,你們可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和用眼衛生,看電視的時長一定要嚴格控制好,還要選擇健康、有益的電視節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