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浩
“雙減”政策的實行讓學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給勞動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積極探索開展勞動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良好的勞動品質,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基于此,本文根據(jù)筆者的實踐經驗,談談“雙減”背景下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
勞動教育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態(tài)度、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等。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技能,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方法
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實施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課程,實現(xiàn)勞動教育全覆蓋。
首先,要促進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學校勞動教育的主陣地不能局限于勞動課堂,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也不僅是勞動科任教師和班主任的責任,各科教師都可以結合自己教學科目,在常規(guī)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以筆者所在吳江實驗小學愛德校區(qū)實施勞動教育的方法為例,本校區(qū)在勞動教育中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創(chuàng)設了以“我愛做公益”為主題的特色校本課程,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
其次,要以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為教學目標。教師要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更應讓學生在實際勞動過程中學會勞動技能,形成勞動價值觀。
再次,要加強校本勞動教育課程開發(fā)。教師要將勞動教育課程建設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重視和加強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fā),創(chuàng)建完整、多元化的勞動教育特色校本課程體系,全面推進勞動教育。
最后,要創(chuàng)新學校勞動教育模式。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不斷創(chuàng)新模式,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效銜接、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有機融合、學校家庭合作共育等教學模式,拓展勞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實現(xiàn)勞動教育全覆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形式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積極探索勞動課程的實施形式,以增強勞動教育的效果。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雙減”背景下,我們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施小學勞動教育課程。
(一)基于學科特點,融合勞動課程
勞動教育是國家課程,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我校在實施勞動教育時,會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各學科教學與實踐活動中,以學科課程落實勞動教育,把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態(tài)度、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我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會提前梳理體現(xiàn)勞動精神、勞動價值、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學習內容,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勞動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以學農實踐活動為依托,有效落實勞動教育
我校以長城公社為依托,組織學生開展學農實踐活動,積極探尋學科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結合點和落腳點。此次活動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來開展,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宗旨,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目標。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樂趣,并在活動結束后分享個人感受及收獲。學生在學農實踐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并解決問題,最終完成了勞動任務,收獲了勞動知識,提升了勞動技能。
(三)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開發(fā)有特色的校本課程
我校將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開發(fā)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如“手工編織社”“小廚師面點社”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指導學生在校園內開辟種植基地,種植各類農作物和花草樹木,讓學生完整地參與從播種到采摘的整個種植過程。我們將校園文化當成勞動教育的肥沃土壤,形成有特色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切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意識。
(四)協(xié)同家庭教育,構建勞動教育共同體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長中具有特殊且重要的作用。為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學生勞動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我校利用網絡資源開設網上家長學校,定期舉行講座,向家長傳遞正確的勞動教育觀念,協(xié)助家長制定家務勞動技能學習計劃表,鼓勵家長根據(jù)計劃表督促學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除此之外,我校還積極探索家校共育培養(yǎng)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方法和途徑。比如,我校開展了“植樹護綠我先行”“垃圾分類我能行”“家務勞動我來做”等家校聯(lián)動勞動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勞動實踐。我校通過構建家校勞動教育共同體,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服務意識和勞動能力,讓學生形成了正確的勞動觀念。
四、“雙減”背景下踐行勞動教育,助力五育并舉
“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建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素質教育體系,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學生樹立熱愛勞動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一)以勞“樹”德
針對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的特點,教師要以身示范,用自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培養(yǎng)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達成以勞動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對此,筆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做起。
1.認識榜樣,樹立意識。在每周的班會上,筆者都會給學生介紹一些勞動模范的事跡,如為實現(xiàn)禾下乘涼夢不懈努力的袁隆平、“金牌工人”徐振超等。學生通過了解模范人物的事跡,學習了勞動精神,強化了勞動意識,提高了品行修養(yǎng)。
2.學習榜樣,付諸行動。在班級勞動方面,筆者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自己的勞動任務,如整理圖書角、中午倒垃圾、幫同學測體溫、打水、掃地等。同時,筆者要求學生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洗碗、掃地、拖地等。除此之外,在特殊的日子,筆者也會抓住契機組織學生進行勞動體驗。比如,在植樹節(jié),筆者帶領學生參加社區(qū)的植樹護綠活動;在重陽節(jié),筆者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幫老人打掃衛(wèi)生、與老人聯(lián)歡。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增強了勞動能力,還體驗了勞動的快樂,養(yǎng)成了自覺勞動的習慣。
3.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素養(yǎng)。在課堂上,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濃厚的勞動氛圍。比如,筆者在講“繩結工藝”一課時,通過實物展示和多媒體導入,呈現(xiàn)了精美的中國結圖片與自制的吉祥結,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的整體教學效果非常好。通過學習,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勞動技能,提升了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
(二)以勞“樹”智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材包含了大量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方面的內容。基于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把勞動課程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從而讓勞動教育更加科學、高效。比如,四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有一篇《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課文,筆者延伸了課文內容,開展了“變廢為寶”主題教育活動。在活動的作品展示階段,一個個功能齊全的收納盒、漂亮的玩具小人偶,無不展現(xiàn)了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將廢紙箱、廢塑料變廢為寶的能力。其中,有一名學生甚至利用樹枝制作了一個漂亮的城堡。這種將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能力,也增長了學生的智慧、提高了學生的動腦能力,讓學生體驗了勞動的快樂。
(三)以勞“樹”體
根據(jù)小學生的身體及智力特點,教師應該如何利用勞動教育來鍛煉學生的體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呢?筆者主要從兩方面做起。
一方面,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立了班級勞動崗位,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勞動,如掃地、拖地、擺桌椅等。這不僅美化了教室環(huán)境,也讓學生在勞動中鍛煉了身體,提高了身體素質。另一方面,筆者鼓勵學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如午餐時自己打飯、放餐盤,放學前清理自己的桌子、整理自己的學習物品,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不僅提升了勞動能力,在勞動過程中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四)以勞“樹”美
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筆者不僅將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還將勞動教育與美育相結合。比如,在課間,筆者和學生一起利用樹葉做貼畫、利用廢紙箱做收納盒,以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另外,筆者還積極開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以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學生有了巨大的變化。不管是學校組織的集體勞動,還是班級開展的大掃除活動,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和勞動能力都有極大提高,在家里也能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變得更有責任心了。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的勞動教育要發(fā)揮綜合育人的價值。小學勞動教育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這些簡單的勞動,更多的是讓學生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提升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自豪感,促使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愛德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