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安 潘雪濤 張美鳳 卞維柏
[摘 要]為促進傳感器原理與應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課題組結合工程認證對學生的培養要求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特點,以教育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和任務,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家國情懷為切入點,明確教學目標,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挖掘課程德育融入點,優化考核方式。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將在更大程度上激發青年學生的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成為愛黨愛國、敢于創新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傳感器原理與應用;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10-0165-03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多次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從戰略上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要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根本措施[2]。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華盛頓協議》給我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了挑戰,高等教育的改革進入深水區,要求我們轉變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優化創新教學機制[3]。應用型高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培養地方經濟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應抓住“應用型”“地方性”的特征,改變以往單純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把握課程思政價值的基礎上,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針對專業課的特點,找到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尋找德育素材,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的教學與學習中,做到潤物細無聲[4-5]。
一、傳感器原理與應用課程PDCA循環
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循環式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的規律正好符合PDCA循環規則,PDCA,即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處理)。
傳感器原理與應用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是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等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也是電氣類、自動化專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掌握各類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業控制和自動測試技術中的應用,了解傳感器與檢測技術在科技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本課程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工程實踐與解決智能控制系統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及畢業設計環節奠定基礎。
P階段,即計劃階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確定課程目標、能力目標、思政目標,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德育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家國情懷,激發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D階段,即實施階段,根據課程制訂的實施計劃開展各種活動。C階段,即檢查階段,要對實施階段計劃執行的情況和效果進行檢查,如果效果不佳,需要做出必要的計劃調整。A階段,即處理階段,需要總結計劃執行的成功經驗,形成實施方案,為以后的工作提供標準。同時,找出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加入到下一個PDCA循環中。
二、傳感器原理與應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本課程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能為后續的單片機原理與應用、智能儀器原理及應用、畢業設計等課程以及學生考研打下重要的基礎。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一方面,運用信息化平臺,建立線上課堂,將大量課程思政內容、資源、德育素材上傳至線上課堂,供學生隨時查看、反復學習。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采取啟發和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針對以往上課過程中存在的課堂氣氛活躍度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中課程思政的內容不足且思政教育內容的加入比較生澀等問題,我們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提升教學質量。
(一)P階段
教師在課程準備過程中,要做到備教材與備學生兼顧。教師要制訂學生能夠接受的授課計劃,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著重對教學環節進行設計,將課程知識點與德育案例融合,以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科技文獻,多角度了解傳感器的前沿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學術誠信、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習慣;在強化專業自信的同時,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教師應遵循課程的規律,圍繞知識講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充分挖掘與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專業自信、家國情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德育素材“融入點”,通過各種教學素材的運用、課堂的互動及課后的教學效果評價,將德育元素充分融入課程的教學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觀、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這樣既傳授了知識,又取得了立德樹人的效果,從而將教書育人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二)D階段
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采用單一的、刻板的、傳統的說教形式,給大學生教授一些大道理,無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思政教育時,要充分挖掘與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專業自信、家國情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德育素材“融入點”,通過各種教學素材的運用,將德育元素充分融入教學中。
1.在講授“應變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這一教學內容時,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課程的教學:“請同學們結合上面學習的變阻器式傳感器工作原理,根據自己課前預習的知識嘗試歸納總結應變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應用。”教師先不進行分析和講解,讓學生自己預習課程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通過“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總結歸納”的形式,對教學重點“應變式傳感器的工作原理”進行教學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及學生發表的觀點,引入本專業學生近年來參與的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及獲獎情況,同時結合教師自身帶學生參與科研的經歷,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獨立思考的良好科學素養。
2.讓學生結合前面學習的金屬電阻應變片結構、應變效應的影響因素,根據自己課前預習的知識嘗試歸納總結影響溫度誤差的因素。給學生介紹我國集成芯片領域著名的專家學者,用他們突出的成就引導學生秉承工匠精神、專心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將來成為合格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工程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工匠精神。
3.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應變式傳感器的應用”,從我國最新的科研成果出發,探究傳感器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的重要使命,理解傳感器在智能感知控制系統、人工智能系統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學時,教師以“講授為主、隨機提問”的形式,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入我國研發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有關內容:其導航精度上不遜于歐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還解決了何人、何時、何地的問題;與GPS、“伽利略”和“格洛納斯”相比,北斗導航終端優勢在于短信服務和導航結合,增加了通信功能;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世界上首臺運算性能超過十億億次、并行規模超千萬核的劃時代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它們采用的中央處理器都是我國自主設計生產的國產芯片“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這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家國情懷,堅定了青年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讓學生成為愛黨愛國、敢于創新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三)C階段
在執行完教學計劃后,教師需要對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看看是否已經滿足了預期的要求。
課程思政既要滿足專業課程知識的講授與應用,又要明確“德育”目標,需要將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因此,課程思政的考核也要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將立德樹人作為考核的根本任務,以學生的全面健康成人、成長和成才為標準[6]。目前,本課程主要采用“N+1”的考核方式,“N”為過程考核方式,N的數值是該課程的學分數,可采用的過程考核方式有實驗報告、課堂小組討論、課后習題練習、課堂調查表、課程報告總結等;“1”為課程期末成績,且所占課程總成績的比例不超過50%。本課程設計的課堂調查表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本節課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育人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調查評價。
1.學生課堂表現和學習效果評價表:該調查表由課后教師針對全體學生的總體學習效果進行填寫并存檔備份,教師可根據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具體內容見表1。
2.學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表(問卷調查)。該表由學生課后通過匿名的方式在課程QQ群中填寫,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和目標達成情況,同時這也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課后的自我反思與總結。學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表具體內容見表2。
通過分析學生課堂表現和學習效果評價表、學生學習效果自我評價表,筆者發現采用案例式的德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參與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家國情懷得以深深地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四)A階段
最后這個階段,教師需要依據C階段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處理。一次教學循環的結束,意味著下一次教學循環的開始,每一次循環都必須對教學質量進行質的提升。所以,在PDCA循環過程中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總結和概括,形成標準和規范,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就按照這種標準和規范進行,同時這也能為其他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例如,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上,為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可通過案例教學和提問式教學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7],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我表達,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而對于做得不足的方面,教師需要繼續對這些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下一次的教學循環中改進,解決上一次循環沒有解決的問題。例如,因為性別的差異,男女學生對教學中所采用案例類型的喜好有所不同,如何尋找這其中的平衡點,是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繼續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建立一個文檔,分別記錄經過PDCA循環后做得好的地方,并形成規范和標準,記錄做得不足的地方,在下一次循環時進行改進。對教學過程的總結,能讓教學目標更明確,讓教師明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努力改進的方向。
三、結語
實踐證明,運用PDCA循環對提升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和課程思政教學有良好的促進效果。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地運用這種方法,在每一次循環中發現新的問題,并且在下一次循環的時候將這些發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同時在文檔中進行詳細的記錄。實踐證明,每進行一次PDCA循環,教師的教學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學校、教師、學生都可以從中受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實現了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應用型高校堅持思政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符合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人才培養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張亞萍,王重賢.OBE理念視角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思政”[J].汽車實用技術,2020(14):210-212,218.
[3] 衛巍.《華盛頓協議》及其對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21):1-2,9.
[4] 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28-29.
[5] 姜元勇,曹建立.《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22):164-166.
[6] 趙佳彬,于莉莉,李德恒. “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微思政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8):45-46.
[7] 徐偉.基于PDCA循環的現代質量管理教學改革探索”[J].大學教育,2017(1):178-17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