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和重要構成,民族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內容與核心要義。要對學生加強民族認同教育,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平等的認知觀念,塑造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責任擔當,激發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追求,這樣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民族認同強化政治認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民族認同;政治認同;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2)02-0052-03
學科核心素養指向學科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價值體現,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課程實施的價值導向和目標追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1]就政治認同的內容指向而言,其最重要的是對國家、民族、政黨、國家政策、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理想的認同,民族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內容與核心要義。加強民族認同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共同認知,促進學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也為思想政治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了現實路徑。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自覺加強對學生的民族認同教育,以民族認同強化政治認同,培育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筆者以為,加強學生民族認同教育,培育其學科核心素養,其主要著力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平等的認知觀念
作為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民族平等不僅指各民族在政治法律層面上是平等的,也指各民族在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是平等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在內的多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各民族凝聚而成的命運共同體。多民族共融共生、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既是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傳統,也是我國當下的現實國情。實行民族平等不僅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基石,也是我國憲法明確提出的基本原則。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對民族平等觀念的正確認知,以民族平等的觀念強化民族認同教育,增進政治認同。
如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與法治》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偉大祖國是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締造的,各族人民都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在我國得以確立,徹底掃清了階級壓迫、階級剝削等一切民族不平等的社會根源,各民族之間已形成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從根本上實現了各族人民當家作主。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學與文化》中“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民族文化植根于民族經濟與社會的土壤之中,形成于民族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華各民族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既存在著差異,呈現著不同民族的個性色彩,又彰顯出中華民族共有的實踐特征和共同的精神血脈。因此,各民族人民既要認同自身的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特色,樹立平等對待文化多樣性的理性態度。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學與文化》中“社會歷史的主體”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各民族人民群眾都是歷史的主體,各族人民都在自己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了社會發展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并成為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推動中華民族社會歷史不斷向前。因此,各民族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都應當得到承認和尊重。
二、塑造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主體意識
民族團結,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是指中華各民族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互幫互助、友好交流、和睦相處。經過長期發展,中華各民族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已形成相互依附、互相團結、親近融通的優良傳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支持下,各民族之間團結合作的基礎更加堅實,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更加穩固,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已成為各族人民普遍的愿望訴求和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民族團結是國家安定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主體意識的教育,以維護民族團結的主體意識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近代以來,為探求民族獨立和復興之路,中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和英勇斗爭,最終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說,沒有各民族人民的團結一心和守望相助,就沒有今天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與法治》中“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唯有加強民族團結,才能真正落實和鞏固民族平等的認知觀念,才能真正調動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增強向心力、提升凝聚力,促進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整體競爭力。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學與文化》中“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各民族交織共融,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她們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中華民族由各民族共同構成,離開了各民族,中華民族就不復存在;同時,各民族又共生共融于中華民族大家庭這個整體之中,離開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就難以生存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抵制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危害國家統一的行為,推動各民族互助合作、協同并進,鞏固和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民族關系和穩定局面。
三、增強學生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責任擔當
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是指中華各民族在國家經濟與社會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共同進步、共同提升。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同舟共濟,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協同并進、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特點、優勢和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制定并實施了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規劃,著力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4]。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下,中華各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穩定向前、蓬勃發展,各族人民自身素質不斷提高,各民族自身特點和優勢得到充分展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促進共同繁榮發展已成為植根于各族人民內心深處的價值信念。因此,教師要著力塑造學生對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博大情懷和責任擔當。
如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2 經濟與社會》中“堅持新發展理念”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了切實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整體性,黨和國家堅持新發展理念,促進協調發展和共享發展,著力加強對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事業的扶持,完善各種促進社會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讓各民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增強了各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3 政治與法治》中“符合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奮斗目標,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既是各民族自身進步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共同富裕、實現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必然路徑,沒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就不可能有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國家富強。因此,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保障了民族地區人民在國家各領域各方面的發展權益,促進了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學與文化》中“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究其原因是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華各民族文化在長期發展歷程中能相互交流、互相融通,她們共同熔鑄了中華文化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共同詮釋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共同書寫著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風貌。因此,我們應該切實扛起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責任大旗,在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實踐中增強民族認同,履行責任擔當。
四、激發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追求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各民族人民交流互促、協力同行,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燦爛文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并肩作戰、英勇斗爭、頑強革命,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不怕犧牲、不屈不撓、自立自強的壯麗史詩,中華民族自此走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走進新世紀,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偉大目標,成為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踔厲奮發、開拓進取之磅礴力量的光輝旗幟。可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對中華各民族和諧共存的政治認同,也是對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必要性的正確認知,更是對中華各民族發展愿景和共同理想的積極建構。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激發學生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追求。
如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2 經濟與社會》中“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沒有各民族的經濟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整體復興,沒有各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現代化強國目標的最終實現。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和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特色產業發展戰略和國家脫貧攻堅戰略,著力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學與文化》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生產建設的社會實踐中共同培育和凝練起來的,與中華各民族歷史傳統文化分不開,與近代中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英勇革命的歷程分不開,也與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各族人民的實踐努力分不開,中華民族精神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項奮斗事業之中,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凝聚中國力量的深層動力之源,成為中國人民特有的精神標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在學習普通高中教科書《思想政治 必修4 哲學與文化》中“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通過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標準的講解,進一步引導學生認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黨和國家面對新時代新征程作出的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它不僅承載著中國十四億人民的期待和夢想,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立場的根本體現。
民族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內容與核心要義,事關學生的政治觀念、理想信念、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孕育和培養,事關學生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的塑造和形成。唯有加強民族認同教育,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個人的政治理想和奮斗行動之中,塑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張劼,深圳市龍崗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廣東 深圳 518100)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6.
[2]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http://www.gov.cn/govweb/test/2005-06/14/content_6310_3.htm, 2005-06-14.
[3][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 395-29613458.html,2017-10-27.
責任編輯:毛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