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銀萍
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素質教育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而高中物理這門學科是學生高中生涯中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更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基于此,這就要求物理教師轉變以往傳統模式下的教學觀念,創新新型教學模式,將核心素養作為教學基礎,培養學生物理綜合能力,因此本文探討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研究意義。
一、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教育方面的要求在不斷提升,在當前教育大力改革的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這一理念開展物理教學,應全方位探討物理這門學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實踐性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物理這門學科處于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兩者失衡的學習狀態,但就物理這門學科的本質來講,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特征。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兩者結合起來進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的,完善物理學科的教學工作,全面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很多理論知識,如果只是依靠教師講解,學生很難全部理解[1]。
(二)科學性
就物理這門學科的屬性來講,其屬于自然科學類的一門學科,因此在進行物理學科學習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科學性的教學原則。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科學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物理探究學習。另外科學性的本質在于尊重事實,因此物理學科學習,應以事實、實驗結果作為根本依據,以此獲取學習成果。
(三)探究性
從本質上來講,物理這門學科具有非常強的探究性特征,在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同時,還要關注探究性這一學習特征,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物理探究,以此促使學生成長發展和物理學習能夠處于并行。在教學中,教師提供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發表自己的探究觀點。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物理學習觀念
就以往傳統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來看,教師過于注重對理論部分的講解和學習,主要采用模擬實驗、題海戰術等方式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在這種教學背景下,教師過于注重為學生講解解題技巧,沒有將學生個性化發展這一要素考慮其中,雖然體現出教師在其中的指導性教育作用,但沒有呈現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中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物理現象理解空間。基于以上這些方面,需要對現有的課堂結構進行創新,將物理這門學科所具有的育人功能發揮于實際教學中,以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作為教學導向,對所學物理知識進行整合和開發,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物理學習觀念[2]。
(二)以互動教學培養學生物理思維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之間針對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學意義,一方面能夠為學生進行物理學科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擴展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思維[3]。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當前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需求進行分析,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學習模式來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自己總結物理知識,從中找出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不斷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從而達成核心素養教育目標。
舉例來講,在進行滬科版高中物理“力的合成”這部分內容講解時,探討幾個力的作用效果能否被一個力取代。為強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物理實驗,更深層次了解“力的合成”這部分知識。在研究共點力的合成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實驗所需要的器材,主要有白紙、兩個彈簧測力計、細繩和細繩套各兩個、橡皮條、圖釘、刻度尺、長木板一塊以及刻度尺,根據物理教材中的提示,以小組為單位,每個組員根據實驗要求各司其職。具體實驗過程如下:首先用圖釘把白紙固定在方木板上,在白紙上用圖釘固定一根橡皮筋,在橡皮條的另一端系上兩條細繩,兩條細繩的另一端各系一個繩套,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條,用鉛筆記下結點O位置和兩條細繩的方向,讀出并記錄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用鉛筆和刻度尺在白紙上從O點沿著兩條細繩的方向畫直線,選定標度,做出力F1、F2圖示,只用一個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O,讀出并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F的圖示。根據所做的圖示分析F1、F2為臨邊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F′與F的關系,改變兩分力F1、F2的大小和夾角,再做幾次實驗進行探究。學生一邊互動交流一邊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培養學生物理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
(三)積極參與物理實踐驗證所學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參與物理實踐活動不僅是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對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培養高中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物理這門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難度系數比較高,開展物理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一,相比較傳統模式下的教師文字講解教學,實踐活動教學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更愿意參與到實踐學習中[4];其二,開展物理實踐活動,能夠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升物理成績;其三,相較于傳統模式下的課堂講解,開展實踐活動能夠促使學生的感官與大腦處于同時運作狀態,一方面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四)創設物理情境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問的方式為學生創設物理學習情境。一般來講,物理學科中所產生的問題大多是由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也可以是從生活、生產中所體現的現象,對此,教師組織學生針對物理問題進行探究教學,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獲取物理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探究過程中體會物理這門學科的樂趣,為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奠定堅實基礎。
舉例來講,在進行滬科版高中物理“怎樣描述磁場”這部分內容教學時,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概念知識,首先教師根據本節課所學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物理問題:(1)怎樣確定磁場的方向?(2)對于磁場強弱,可通過磁極N級進行檢驗嗎?(3)磁感線的特點?等問題,從整體上來看,上述問題的設置具有一定的聯系,對所講內容具有教學指引作用。針對第一個問題,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實驗,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小磁針變化情況,以此獲取上述問題(1)(2)的解決方法,之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更準確的認識和掌握。
(五)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就高中物理這門學科本身的特性而言,具有非常強的生活性特征,生活中隨處可見物理,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實踐活動,在實踐的同時展示所學物理知識,將理論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5]。
舉例來講,在進行滬科版高中物理“彈力”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在正式開展教學前,教師為學生準備本節課所學需要用到的物理實驗器材,主要有彈簧、砝碼,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解本次實驗活動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學習小組根據教師要求進行實驗活動:將教師準備的彈簧豎直固定在鐵架臺上,然后利用砝碼懸掛對彈簧施加力,安排一名學生對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做好記錄,完成實驗后要求學生制作出圖像,通過圖像來分析本次實驗所產生各項數據之間的關系,通過以上闡述,學生了解到形變和彈力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然后聯想到體育射擊運動、橡皮泥按壓等都與本節課所學存在關聯,更好地理解本節課所學。
綜上所述,在高中教育中,物理作為比較重要的一門學科,是學生走向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嚴謹學習態度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優化現有的教學模式,以此達成核心素養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冰雅.基于學科核心素養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創新與實踐[J].中學理科園地,2021,17(5):80-81.
[2]徐瑞璟,李春密.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學生物理科學探究能力調查研究[J].物理教師,2021,42(10):20-24.
[3]徐平川,趙琦.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學的現狀及教學改善措施[J].中學物理(高中版),2021,39(9):25-28.
[4]李仁喜.確立核心素養培養關鍵能力:高中物理教學再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21(15):42-44.
[5]王東梅.基于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