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家庭教育促進法》“社會協同”章節明確指出:
“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這意味著各中小學校、幼兒園的班主任將要發揮社會協同作用,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推動《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實。
第一,班主任要進一步提高家校共育重要性的認識。自身特征、教育理念和受教育背景影響著父母的教育行為。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糾正少數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偏差,是學校教育應該擔負的責任。學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計劃性與系統性的特點,這是家庭教育難以具備的教育優勢。要實現與家長的通力合作,班主任需要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平心靜氣地從家長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并在家庭教育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及時跟進,給予家長必要的正面引導。為此,班主任只有進一步明確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自覺成為家校共育的實踐者,發揮協同作用,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落實。
第二,班主任要肩負起關愛者與監督者的雙重角色。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關愛者,細心、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善于發現、捕捉、了解學生行為及心理上的細微變化并及時給予適當的教育引導;二是作為監督者,對學生的不良言行給予管教,并根據不同情況,考慮是否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和家長取得聯系。《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賦予了教師作為教育監督者的職責:“發現未成年學生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應當及時制止、管教,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并為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我們更多地強調教師關愛者的角色定位,而較為忽視教師作為教育監督者的重要作用。在促進《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地生根的過程中,教師要強化作為監督者的重要作用,為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與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當然,在做好“監督者”的同時,班主任也要注意把握好向家長溝通學生情況的分寸與方式。就分寸來說,能夠在學校解決的問題,或學生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有確實的改進行動的情況,就盡量不要通報家長。就方式來說,班主任不能僅僅起到一個“通報者”的作用,也就是說班主任在通報家長時,更要和家長一道根據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與程度找到最有效的教育辦法,要對家長的某些極端的教育手段進行干預,并給予正確的指導。
第三,班主任要在工作路徑與工作方法上有所突破與創新。當前,各地各校正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進一步強化課后托管工作。班主任可以此為契機,一方面邀請部分有專長的家長如“非遺”傳人、能工巧匠等加入到課后托管服務的行列,為學生提供更優質、更多元、更豐富的課后托管服務,另一方面借助學校教育資源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促進家長之間的良性互動,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實現家校共育。與此同時,組建有科任教師及部分符合條件的家長參與的家庭教育指導公益性團體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班主任可以在學校的統一調配下,在同年級各班級之間共享資源,開展常態化的家庭教育指導公益活動。活動平臺可以是學校組織的家長會,也可以是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活動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
總之,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應當是學生品德教育的示范者、學科教育的引領者,以及學生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參與者、共建者。
(曾凡松,潛江市運糧湖管理區小學,湖北 潛江433118)
責任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