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晶
摘要:疾病會給患者造成多重傷害,不僅會造成機體損傷,還有心理及精神各方面的傷害,影響患者的全面康復。隨著醫學模式由機能向心理甚至社會面的轉變,患者們需要的不僅是革新后的醫療護理技術,更需要疾病康復期的人文關懷。因此,通過更加關注醫患溝通、和諧醫患之間的關系、關注患者康復期的心理教育等,使患者從心理上走出疾病,增強戰勝疾病和痛苦的信心,對加快疾病的康復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文關懷;疾病康復;護理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醫療水平也取得一定的進步,現代醫學的革新與發展使許多疾病已被攻克。然而社會的快速發展也使疾病種類不斷增加,特別是處在社會環境下的心理疾病層出不窮。隨著心理疾病的增加及醫學模式的轉變,人文服務的重要性逐漸顯露出來,成為各醫院不可缺少的一項服務。
1人文關懷護理的理念
1.1 人文關懷護理概念
人文關懷是指在治療過程中,積極了解患者的各項精神需求及心理活動,并給予對應的心理上的護理服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體現以患者為中心,將患者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患者在對各種醫療信息不了解的情況下很容易焦慮不安,此時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否則患者會出現不配合、甚至抵制手術的行為。另外,患者也很容易對醫護人員產生不信任的表現,此表現建立在雙方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此時需要醫患之間的有效溝通,若溝通不及時,非常容易產生矛盾,醫患關系會愈發緊張。
1.2 人文關懷護理特點
采取人文關懷護理能有效減少以上所有情況的發生。人文關懷護理具有即時性的特點,能及時了解患者心理活動,安撫患者情緒,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具有漸進性的特點,能使患者逐漸在心理上接受治療和康復階段的醫院安排,給患者提供了舒適、滿意的服務,大大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1.3 人文關懷護理本質
人文關懷護理的本質是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愛。醫護人員對所有患者都要平等對待,不管其親疏遠近、高低貴賤都應一視同仁,要給予患者極大的尊重和親人般的關愛,讓患者感受到親人的溫暖。從心底真正尊重并且關愛我們的患者,鼓勵他們勇于抗擊疾病,才能使患者對生活充滿新的希望,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配合醫務人員一起盡早地恢復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
2人文關懷護理分析
2.1 兒童人文關懷護理
兒童護理區別于成年人的護理,需要醫護人員在護理前悉心研究兒童患者的生長發育及其影響因素,是一種更為專業的護理。為了促進兒童更為全面的健康發展,醫護人員需要運用現代護理理論和技術對兒童進行全面護理。
有研究證明,兒童保健研究的保育范圍目標在18~20歲,即青春期將近結束時。中國衛計委對保育范圍有所規定,即從出生到14歲的兒童臨床服務包括兒童的正常發育、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保健措施以及對患病兒童的照顧。廣泛地說,所有與兒童健康和衛生有關的問題都屬于兒童保育范圍。
兒童的人文關懷護理與成年人有極大區別,包括在身體生長期、心理、社會需求、疾病范圍、疾病預防等方面。兒童的疾病護理需要關注兒童的成長、發展等特殊需求。這就需要醫療護理者了解兒童的疾病類型、疾病預防方式、成長機制、健康模式、性格愛好等多個方面,以便綜合分析出兒童的人文關懷方法,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和病后護理。要突出分析和觀察兒童的個體狀況,使兒童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并且要兼顧家庭中父母、長輩的感受,力求在此基礎上多方面地從孩子的角度分析每個護理細節。
2.2 老年人人文關懷護理
老年人不同于青壯年,存在諸多基礎性疾病,對手術的耐受力較差,對護理質量要求更高,有必要在手術室護理中引入人文關懷理念,以改善護理效果。融入人文關懷理念,是現代社會發展、人們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水平的必然結果。手術室護理人員也不再局限于機械地配合手術進行,而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護理需求,提供精神支持、情感傳遞,以減輕術中應激反應,維持生命體征穩定,輔助手術治療。
有研究證明,基于人文關懷理念下進行的護理干預,可促使患者術前感受到親人般溫暖,擁有足夠勇氣面對接下來的手術,保證術前體位準備麻醉、消毒等順利進行,減少生命體征波動。實施人文關懷的護理模式,患者術中生命體征平穩率更高,主觀護理體驗優良率更高,患者對人文關懷護理的滿意度更高。
2.3 危重癥患者人文關懷護理
病情狀況較為嚴重的患者被稱為危重癥患者。他們心理上的脆弱程度比普通癥狀的患者更強,因此,在配合患者進行危重癥的康復過程期間,要更加積極地進行人文關懷的護理。進行有效、及時的護理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和消極心理,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有效地促進康復狀況的良好發展。
有研究表明,醫護人員在盡力提高自身的綜合護理素質、加強文化思想上的修養并助力完善掌握相關制度,再對急重癥患者進行人文關懷上的護理。在進行搶救的過程,醫護人員應與主刀醫生做到術前、術后的默契配合,不僅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更需要語言上的簡潔有力、即時有效,才能保證護理的成功完成。在對危重癥患者進行人文關懷護理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增強與患者及家屬的交流、溝通。醫護人員以親切、友好的態度來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并時刻關注患者心理起伏波動情況,在出現情緒波動較大的狀況時,及時給予心理疏導,避免出現焦慮、緊張、害怕、躁郁等一系列消極心理狀態,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多鼓勵危重癥患者和他人進行交流,例如家人、病友、醫護人員等,并做好家屬的工作,使其多多關心、安慰患者,多關注患者的狀況,以便配合醫護人員的進一步康復治療。
第二,尊重患者,守護患者。在患者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應平等對待每一位患者,將患者作為一個有權利、有身份的公民來看待。其次,盡量滿足患者在康復期間的合理性要求,若患者需要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則應盡量安排;若患者要進行比較私密部位的護理,我們要抱著尊重患者的心態避讓他人,及時做好護理措施的同時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最后,要尊重患者的個人信息,在患者自己沒有向外透露的情況下,不得隨意打探或者透露患者的隱私。
第三,關懷安慰,換位共情。醫護人員在人文關懷護理的過程中,必須給予危重癥患者足夠多的心理眷注和慰藉,避免患者出現各種消極情緒。若患者在治療或康復過程中,出現孤獨、緊張、抑郁、恐懼、無助低落等情緒反應,醫護人員應使用安慰性的話語和動作緩解患者情緒,減輕患者的不良反應和消極情緒,使其打起精神配合治療或康復,增強與疾病對抗的信心。如果危重癥患者的病情非常嚴重,到了無法救治的程度,此時的工作則是積極、酌情地與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遺愿并與家屬進行配合,避免醫患之間的矛盾甚至“醫鬧”現象的發生。
2.4 精神病癥患者人文關懷護理
由于社會的發展導致人們的生活質量變高、節奏變快,精神問題導致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精神障礙患者表現出的精神病癥包括但不限于自殘、自閉、自殺、傷害他人等精神心理活動異常帶來的病態行為。社會發展帶來醫療手段的進步提醒我們要注重精神病癥患者的治療與康復。如何提升對精神病癥患者的護理效果,提供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是所有精神科醫護人員共同面臨的問題。
人文關懷護理作為一種新治理模式,對患者身心健康的關注度明顯有所增加,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尊重患者的品行、價值觀和各項身為人的權利。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產生與社會因素密不可分,受影響較大的是個人心理因素。積極防范疾病的諸多風險因素及可能性,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和幫助,全面開展人文關懷護理,盡力幫助患者康復,是我們醫護人員應該做到的。醫護人員應當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病況,為患者安全提供有效的康復保障,高效減少精神病患者自虐事件的發生,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涉及精神科護理中的多數不穩定因素,在醫療護理的過程中,盡量用有效的方法和舉措使可能發生的隱患概率降到最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患者自身因素,因此,將患者放在第一位,增強醫患溝通,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非常必要。同時積極對醫護培訓,向患者定期做心理方面課程的講解護理。具體的人文關懷護理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入院時,醫護人員應當增強和入院患者的有效溝通。熱情、耐心地向患者介紹病房的日常配置及相關制度,從患者的肢體動作、神情表達及行為反應等多角度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且對反應消極、神情悲觀的患者給予及時的心理暗示,暗示患者可以控制病情復發,但需要遵醫囑服藥,配合醫院的工作,可以有效減輕自身的精神癥狀,共同達到控制病情復發的最好結果。此外,也需告知并鼓舞家屬及親友多來院探望。
第二,患者住院穩定一段時間后,醫護人員應判斷各位患者相應的智力水平,簡明扼要地將自身疾病的產生、如何醫治、配合康復等一系列事宜告知患者本人,引導患者積極、正面地正視疾病,使患者知道健康的心理狀態對疾病康復的意義。醫護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熱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可以舉例向患者講解,增強患者康復痊愈的信心,消除患者的心理焦慮和擔憂。
第三,舒適的環境及消毒工作對患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同時加強病房的管理機制,比如明亮溫柔的彩色壁畫、綠植、患者的貼身擺件物品、舒緩的休息區音樂、節假日時的貼心祝福、一些保護性的器材和約束管理體系等。在固定的日期舉辦文體娛樂大賽,比如體育競賽、娛樂性唱歌、跳舞、競賽等,使患者的住院生活豐富多彩。
第四,日常護理中要用各種方式使患者感受到來自醫院的人文關懷,需要醫護人員動用共情能力、同理能力,提高醫患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有助于醫護和患者之間形成互敬互親、互信互愛的醫患關系。
3人文關懷護理的重要性
人文關懷護理的本質是肯定人的價值、肯定人性的存在。若從政治思想的角度去解釋,人文關懷護理指的是要尊重人的個性差異,正視人的主觀地位,促進人性的多方位發展。
人文關懷護理是醫療技術手段發展的需要,是醫療工作質量的體現,是醫療隊伍穩定發展并進步的保證。醫護人員的工作具有特殊性,面對的人群是疾病患者,因此,不僅要求專業技術的精湛,還要求心理疏導方面的精通。醫護人員的全面責任十分重大,在工作期間應以人為本地逐步提高護理水平。人文關懷的護理體現了人文精神對于醫患關系、患者健康康復的重要性,體現了醫護人員及團隊的專業性。
參考文獻
[1] 王飛.人文關懷在老年康復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10):171-172.
[2] 丁閩江.養身、養心、養性、養德:心身疾病康復的一種新模式[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0,22(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