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司治理中的控股股東信義義務制度構建

2022-05-30 00:54:46李有星YushengYang竹可兒
財會月刊·上半月 2022年8期
關鍵詞:控股股東公司治理

李有星 Yusheng Yang 竹可兒

【摘要】控股股東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公司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控股股東的行為一旦沒有得到有效管控, 就會產生權力濫用的現象, 即控股股東可能會通過不正當關聯交易、侵占公司資金、掏空公司資產等行為攫取私利, 嚴重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問題的解決日益成為公司治理的關鍵所在。 本文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fā), 對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產生的根源、涵義及制度內容予以厘清, 并在借鑒域外法系有益經驗的基礎上, 分別從控股股東負有信義義務的規(guī)定、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適用標準、控股股東違反信義義務的法律責任以及完善監(jiān)督控股股東信義義務履行的救濟途徑這四個方面, 為我國《公司法》的完善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信義義務;公司治理

【中圖分類號】F23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2)15-0138-7

當前, 我國公司中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非常普遍, 公司控股股東為攫取個人利益對中小股東正當權益肆意妄為的事件屢見不鮮, 處理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矛盾成了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之一。 然而, 當前《公司法》以及配套司法解釋等對直接規(guī)制控股股東行為的法律規(guī)定相對較少。 因此, 十分有必要從《公司法》層面對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的法律規(guī)制加以完善, 明確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相關問題, 以實現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平衡。

一、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產生的根源

(一)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沖突無法避免

現代公司制度雖然給予公司擬人化的法人人格, 但實際上公司自身無法做出決策或決議, 而是由公司的投資人即公司股東作為公司的實際決策者, 將自身的意志通過公司名義予以表達。 鑒于出資較多的股東在享有更大投資回報的同時擔負著更大的投資風險, 更能代表公司的利益, 為滿足公司利益之適當性, 股東大會在決議制定上以“資本多數決原則”①為主要運行準則。? 資本多數決的本質決定了股東的股份與其表決權數正相關, 且公司為了使決策更具時效性, 往往不會考慮和借鑒掌握少數資本股東的意見, 所以掌握多數資本的股東通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決策的質量和方向。 因此, 被法律所認定為所謂的公司之獨立意思, 是由股東的意思在股東大會上以資本多數決這一民主決策機制下升華而來的團體意志。 在股權集中度較高的我國, 控股股東可以憑借其優(yōu)勢地位從法律層面或者經營層面控制公司[1] 。

確立資本多數決原則的重中之重是所設立的公司在一個假定的共同利益前提之下, 即假設在公司成立之初, 所有股東所期許的公司未來發(fā)展方向一致, 因而多數股東的利益可以被擬制為公司的共同利益。 但是, 這種理念常與現實相悖。 從公司運營的多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 股東在加入公司時的動機與利益導向并不完全相同, 這也導致股東間的利益摩擦與沖突已成為現代公司法中的主要矛盾問題之一。 有的控股股東在控制利益帶來的巨大誘惑面前可能無法潔身自好, 繼而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損害與犧牲少數股東的合法權益。 尤其是在沒有有效的法律制衡機制的情況之下, 有的控股股東更是會變本加厲地獲取大量的“控制權私人收益”②, 以達到私利的最大化。

控股股東經常通過控制權的行使介入公司生產經營、重要人事任免、公司利潤分配、公司投資并購以及資產重組等諸多事項中, 并將個人意志凌駕于從屬公司與少數股東之上, 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進而對從屬公司與少數股東的利益產生負面影響。 現實中, 從屬公司往往受控股公司控制權支配的影響, 不得不對控股股東的管理予以服從。 所以, 在控制權的作用下, 資本多數決逐漸轉變?yōu)榭毓晒蓶|控制中小股東的工具, 以達到排斥少數股東意志、支配從屬公司意志的目的, 直接導致作為公司民主決策機構的股東大會成為控股公司獨斷專行的場所。 控股股東通過這樣的方式, 得以將自身控股權異化為控制公司的權力, 故控股股東的控制權本質上是悖論性的權利, 具有顛覆自身權利屬性從而轉化為權力的內在基因。 因此, 對于我國公司而言, 妥善解決公司權力的濫用[2,3] 以及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至關重要[4] 。

綜上所述, 上述決策方式雖然能提高公司決策的效率, 但其所體現出來的只是多數人的意志, 并不能代表所有股東, 可能導致決議的不公平、不公正, 甚至不符合公司的利益, 容易形成“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壓迫。 在實際操作中, 控股股東以資本優(yōu)勢可獲得表決權上的優(yōu)勢, 往往會成為“多數人”一方, 而中小股東即為“少數人”一方, “多數人”一方會潛在地進行自我意志的擴散, 從而導致控股股東控制權的濫用現象, 使得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日益加劇。 而對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利益沖突的處理是我國當前公司治理中的核心所在[5] 。

(二)限制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的客觀需要

控股股東控制權的濫用在實踐中較常見, 其不僅會對公司利益造成損害, 更會對中小股東以及其他與利益相關主體的權益造成損害。 控股股東控制權濫用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 但就其特征綜合而言, 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 第一, 由于濫用控制權的行使主體為控股股東, 不持有公司股份的實際控制人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 第二, 控股股東作為行為人需有主觀上的故意, 也就是濫用控制權的目的是牟取私利或使其他利益關聯人獲利;第三, 控股股東在濫用控制權后造成了一定的結果, 即對公司、中小股東或其他利益相關權利主體的權利進行了侵害, 如若沒有任何一方的權益受到損害, 控股股東控制權濫用一說即不成立③; 第四, 控股股東濫用公司控制權的具體實現形式多種多樣, 諸如抽逃出資、不正當關聯交易、內幕交易、分配操縱、混同財產等以損害公司及其他利益相關主體的利益為前提使自己獲利的行為皆是控制權濫用的表現。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作為一項法律原則, 在《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中進行了規(guī)定, 該原則體現了民法的精神和價值取向, 具體而言, 就是要求權利人在行使自身權利時, 不得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以及國家利益, 否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而對于如何認定構成權利濫用, 需要適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從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侵害他人權益或者利益的過錯, 客觀上是否從事過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 以及侵權行為與他人利益受到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等方面進行綜合認定[6] 。 《公司法》作為民法特別法體系, 要求商事主體在從事商業(yè)活動之時, 須遵循民法所要求的基本原則及基本理念, 其中就包括禁止股東權利濫用原則, 民法原則可以在《公司法》無法有效地維護公平目標之時進行兜底[7] 。

從《公司法》的角度來分析, 控股股東權利濫用就是控股股東在進行公司決策的時候忽視了其余股東的權益④。 控股股東作為公司的控制人, 很容易利用自己對公司的控制權給公司及其他股東的正當權益造成侵害, 故禁止股東權利濫用原則對控股股東的行為約束極其關鍵。 股東作為公司的所有者, 可以依據其對公司的出資額享有相應比例的表決權, 但這并不代表其可以濫用表決權。 控股股東就更不能濫用表權決, 因為其掌控著對公司決策的最終控制權和最終表決權, 若其以表決權的優(yōu)勢濫用表決權, 容易導致公司、中小股東及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直接導致利益的授權及權益受到損害[8] 。 對于禁止控股股東權利濫用原則, 在當前相關法律條文中并未給出直接性的規(guī)定, 法律對其規(guī)范形式也只能以責任和義務的規(guī)定進行制約, 以規(guī)范不當權利的行使問題。 控股股東獲得控制權的方式是以多數資本的出資與更大風險的承擔為前提, 即控股股東雖然因為其為出資較多的一方而掌握控制權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 但同時也要承擔對等的風險[9] 。 如果控股股東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導向, 置其他中小股東及債權人于不顧, 且客觀上造成了損害性后果, 那么就違背了《公司法》規(guī)定的強制性禁止性條款。

雖然收益與風險有大小之分, 但成立公司以獲得盈利的初衷卻是相同的。 依此而言, 中小股東的權益必須在股東行使職權的考慮范圍之內。 而行使職權須予以一定的制約, 得不到制約的權力是釀成腐敗的直接動因[10] 。 此時, 中小股東對控股股東控制權的有效監(jiān)督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最大可能地對其權力的濫用產生制衡作用。 因此, 法律應對中小股東抗衡控股股東的權利加以重視, 以發(fā)揮對控股股東控制權行使的合理約束作用。

二、控股股東信義義務涵義及制度內容

(一)控股股東的定義與認定

關于控股股東的定義, 我國《公司法》有明確規(guī)定, 其主體包括兩大類: 一類是占股超過50%的大股東; 另一類是占股雖未達到50%, 但依其直接或者間接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決權已足以對股東會、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 控股股東在現代公司制度與治理的研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我國其實對控股股東提出了兩項標準, 一項是股權比例的要求, 另一項是實質性影響的要求[11] 。 控股股東在美國法律詞典中的釋義為: 控股股東是指持有公司股份過半數或流通股過半數的股東。 控股股東會通過多種途徑對公司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控制, 其中控制董事會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有時, 擁有較少比例但占公司剩余股份較多的股東也可能是控股股東⑤。 而英國金融行為監(jiān)管局對控股股東的定義為: 控股股東是指自行或與他人共同行使或控制其在公司股東大會上就所有或基本上所有事項所能投出的30%或以上選票的任何人⑥。 基于各國的立法體系、傳統(tǒng)與文化具有差異, 導致對控股股東的實際概念并沒有較為一致的認定。

隨著現代公司制度在實踐中的發(fā)展, 控股股東概念的理論發(fā)展從絕對到相對, 從形式研究進入實質研究。 學術界和實務界開始認識到, 除去持有較大比例公司股份的股東, 持股較低的股東亦可通過控制協(xié)議、一致行為人協(xié)議、兼任董事等其他渠道對公司產生實際控制效果。 正因如此, 2020年我國證監(jiān)會最新修正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規(guī)定了視為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五種情形: 第一種是占股50%的控股股東; 第二種是實際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決權超過30%的股東, 他們在公司的決策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種是通過對公司董事會成員的決定來影響公司決策的股東; 第四種是可以通過影響股東大會來影響公司總體決策的股東; 第五種是其他情形。 這一規(guī)定是對《公司法》關于控股股東認定標準的進一步細化。

《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條所規(guī)定的實際控制人并不在以控制權的持有與否所認定的控股股東范圍之內。 控股股東在《公司法》中主要以“表決權”和最高會議產生的“控制權”作為主要的判定依據; 然而, 還有部分文件則是通過“控制權”來重新定義控股股東, 這種定義就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控制權的概念。 雖然不同的定義標準有一定差異, 但本文主要對以實際出資人為主且持有公司股份的股東進行討論, 其具體掌握公司控制權的途徑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占有半數以上股份、簽署一致行動人協(xié)議、進行表決權委托、金字塔控制等多種形式。 控股股東的界定標準一般可歸納為傳統(tǒng)的客觀數額標準與主觀推斷標準兩種。 其中: 客觀數額標準是股東在某一公司投資中占有絕對多數股份的標準, 大部分公司的決定權基本上是由出資的多少來判定, 通常來說只要股東擁有足夠多的股份, 那么該股東就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主觀推斷標準是在現代公司股權分散的背景下逐漸被采用和接受的判斷準則, 即在公司中某股東所持股權雖然不滿足客觀數額標準(50%)的認定, 但該股東直接持有或者間接持有的股份足以對作為公司法定治理主體的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等起到決定性或者支配性的控制和影響作用。

(二)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具體涵義

對于部分西方國家的立法而言, 董事和高管的義務都有明確的界定, 不過對于股東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 不管是美國國家立法還是美國部分州的地方立法都更注重股東的權利, 對于股東義務的規(guī)定則比較弱化。 自從信義義務在美國的立法中得到明確規(guī)定之后, 部分股東控制權濫用的不利影響就被很好地抑制了[12] 。

美國在司法實踐中引入控股股東信義義務, 主要有馬薩諸塞州和特拉華州的兩種控股股東信義義務。 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在Jones v. H. F. Ahmanson & Co.之后的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一案中指出, 由于公司股東皆對公司其他股東的忠誠與能力予以信任, 公司股東之間的關系與合伙企業(yè)中合伙人的關系極為相似。 股東喪失誠信的行為不但會造成公司內部矛盾, 更有甚者會造成公司的解體[13] 。 所以, 公司股東之間應參照合伙企業(yè)中合伙人的制度互相負有信義義務。 特拉華州法院則持有完全相反的態(tài)度, 認為只有公司的控股股東才負有信義義務, 其他股東屬于合伙人, 不負有信義義務[14] 。

信義義務的本質是一種信任和依賴的關系。 受益人在這一關系之中將其資產的控制權交由受托人行使, 受托人受其委托以其利益為導向對其資產進行管理。 這一關系特征在公司之中往往以控股股東與其他股東的關系的某些方面予以反映。 控股股東在董事人選、公司重組、重大資產轉讓等公司重要事務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話語權。 控股股東可以利用其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而忽略其他股東的異議, 使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公司的意志, 并最終成為公司的決策。 所以, 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地位關系形成了事實上的信義關系。 但是, 如果公司的決策只是聽從于控股股東的意志, 決策制定的后果卻由公司承擔, 最終會影響到所有股東的股價和收益。

(三)我國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制度內容

為了更好地保護公司股東利益, 避免出現過多成本問題, 董事會成員一般會承擔相應的信義義務, 在此前提下, 公司的董事在決策過程中必須從公司利益出發(fā), 并以公司利益最大化為導向。 信義義務又分為兩種不同的義務: 一是注意義務或稱勤勉義務, 主要是指公司董事和高管不得隨意地做出任何決策, 應以知情為前提; 同時, 還需勤勉盡職、不得懈怠。 注意義務[15] 作為一種一般義務, 是指董事與高管在公司的運營中需要時刻留意且勤勉地履行職責, 不得魯莽行動。 二是忠實義務。 與注意義務不同的是, 忠實義務要求董事與高管控制自身的私欲與貪婪的行為, 不可以公司管理者的身份牟取私利, 而是應該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作為工作的職責所在。

我國《公司法》中并沒有針對性地設立有關控股股東誠信義務的條文, 僅在誠信義務方面, 對董事、監(jiān)事、高管進行了相關規(guī)定⑦。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則有這方面的嚴格限制性規(guī)定, 該準則要求公司的控制人對股東負有嚴格的誠信義務⑧, 明確指出其應當在法律約束的范圍內履行對公司的控制權, 不可以對公司的控制權進行濫用。 雖然法律對于董事、監(jiān)事、高管的信義義務基本上都會有所界定, 但是沒有提出針對控股股東的相關要求, 也沒有說明控股股東因個人利益而對公司及其他股東造成損害應負的法定義務[16] 。 需要指出的是, 雖然我國將《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作為部門規(guī)章對上市公司及其實際控制人負有誠信義務作出了規(guī)定, 但畢竟我國公司中上市公司占比較少, 絕大多數是非上市公司。 因此, 對于非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信義義務更無法律提出要求, 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 控股股東就很可能會利用法律空白為個人攫取利益, 逃避法律監(jiān)管, 進而侵害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

三、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域外經驗借鑒

(一)美國:在判例中引入控股股東信義義務并不斷完善適用標準

1919年美國最高法院在Southern Pacific Co. v.Bogert一案中率先引入控股股東信義義務概念[17] 。 在此案中, 被告Southern Pacific Co.利用其所控制的子公司對Houston Company大股東的身份對Houston Company進行重組, 最終使兩家公司的鐵路業(yè)務合并。 與此同時, Southern Pacific Co.全資設立一家全新的Houston Company, 將原Houston Company的股東剔除在外, 切切實實導演了一場通過公司重組剝奪公司優(yōu)質資產的范例。 針對此案, 最高法院大法官Brandeis認為控股股東雖有控制權行使之權利, 但是其應當在行使的過程中對中小股東負有信義義務⑨。 若是以控股股東的控制達成公司財產出售的交易, 則中小股東應有權享有這一交易成果[18] 。 這個案例在美國各州對股東信義義務制度的探索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此后, 1969年美國加州最高法院審理的Jones v. H. F. Ahmannx & Co.一案中也有類似情況, 該案件中當事人公司中的控股股東將其股份轉讓并最終上市, 加州最高法院認為控股股東利用控制權間接制造了股權的轉讓市場, 并將中小股東的利益排除在外, 違反了對中小股東的信義義務。 加州最高法院進而指出, 控股股東不能以自身獲利或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形式行使公司的控制權。

(二)英國:首創(chuàng)股東派生訴訟制度

股東派生訴訟(Shareholders' Derivative Action)制度是英國首創(chuàng), 對于這一論斷已經被國內外公司法學界普遍接受。 這種制度起源于19世紀的福斯訴哈伯特案(Foss v. Harbottle)以及福斯規(guī)則(the Foss Rule)⑩, 這一案件在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股東派生訴訟制度也被稱為股東代表訴訟(Shareholders' Representative Action)或第二級訴訟(Secondary Action)制度, 這一制度在福斯訴哈伯特案之后逐步被世界上多數國家陸續(xù)借鑒確立, 其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英美法系的判例中, 對于很多國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我國也不例外。 該制度的適用范圍雖然有限, 但當公司的實際利益面臨威脅的時候也不失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自保手段, 股東在這個時候也可以采用個人名義代替股東身份進行起訴, 一旦勝訴, 所獲利益歸公司集體享有[19] 。

按照傳統(tǒng)的公司法理論, 一旦公司利益遭受侵害, 公司股東應以個人名義代表公司直接提起訴訟, 以維護公司的合法利益。 但在實踐中, 這項權利是由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高管以及掌握公司控制權的控股股東來行使,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 他們沒有尋求法律上的救濟, 其他主體就難以啟動救濟程序去維護公司的利益。 正是基于這一原理的考慮, 發(fā)生在英國的福斯訴哈伯特案最終以英國法官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結束, 支持了股東派生訴訟的法理依據。

(三)德國:確立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

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 ?是指當股東與表決事項存在利益糾葛時, 應當禁止該股東行使表決權[20] 。 德國是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最早的發(fā)祥地。 《德國股份法》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了存在利益沖突時(公司利益和股東個人利益相沖突)禁止表決權行使的情況。 只要在股東與決議事項中產生了利害關系, 不論大小股東均需要排除其表決權, 對決議事項進行回避, 而違反該制度的決議無效。 但歸根結底《德國股份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普遍適用, 而是僅僅適用于責任減免、債務免除和起訴這幾種類型。 對于其余類型來說, 《德國股份法》并未對一般性的禁止投票的構成要件予以設定, 幾乎也不可能進行精確的定義, 實踐中利益的沖突往往比較隱蔽, 股東可以借助“替罪羊”來進行規(guī)避[21] 。 因此, 該制度在實踐中其實主要是針對大股東, 當大股東不參與事項的表決時, 決議事項的表決權就掌握在絕大部分的中小股東手中, 這能有效地阻斷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

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可以將現代法律所向往的公平予以充分體現, 預防控股股東以及董事作為“經濟人”濫用權利, 即利用其控制權在公司決議之時作出侵害公司及債權人正當權益的決策[22] 。 雖然我國《公司法》一直認為控股股東負有忠實義務, 但要求其在出現利益沖突時犧牲個人利益而以公司利益為重, 顯然不具有較大可能性, 畢竟經濟人的本質是趨利避害。 值得慶幸的是, 該制度的建立對于規(guī)避公司決議中存在關聯交易等情形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控股股東信義義務制度構建的基本路徑

(一)在《公司法》中規(guī)定控股股東負有信義義務

對于能否將控股股東和董事的信義義務標準統(tǒng)一這一問題, 有學者認為未來的立法有必要對控股股東施加信義義務的法律約束[23] 。 《公司法》《證券法》等對于規(guī)制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作出了一些規(guī)定。 但是, 關于約束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還遠未形成一整套治理體系。 在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的情形下, 對中小股東、公司甚至公司債權人的民事權利保護和司法救濟等諸多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 ?。 對于股東權利限制的規(guī)定基本上存在于一些法律地位比較低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 換言之就是對于股東權利濫用的約束效力比較低, 而且這類規(guī)定基本上只是針對上市公司, 在其他類型的公司中無法適用, 而位階較高的《公司法》《證券法》涉及甚少。 而且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過于粗略, 可操作性不強, 比如法律規(guī)定了關聯交易行為的認定, 但是關聯關系由于隱名股東制度的存在而實際上難以有效認定。 目前對關聯交易只是采取否定性評價, 但對如何進行權利救濟以及具體的法律后果規(guī)范不足。 在控股股東控制權濫用現象層出不窮的當下, 如果只是簡單地羅列與列舉, 會忽略其他種類的侵害方式, 從而導致對控股股東控制權濫用行為約束的有效性減弱, 使其更為放肆地濫用控制權, 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則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因此, 在《公司法》全面修訂之際, 應在《公司法》中明確規(guī)定控股股東與公司的董事、監(jiān)事、高管一樣負有信義義務, 其中, 控股股東對中小股東負有信義義務, 董監(jiān)高對公司負有信義義務。

(二)明確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適用標準

控股股東的信義義務包括忠實義務和注意義務兩個方面。 在像美國這樣的判例法國家, 其信義義務制度在多年判例累計之中已趨于成熟。 而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 只在法律位階較低的法律中對信義義務有過只言片語的規(guī)定, 且缺乏有關忠實義務和注意義務的概念界定, 僅僅簡單地對約束控股股東事項進行了列舉。 信義義務雖不需要進行詳盡的厘清, 但其標準的界定會對司法實踐中的操作性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 本文建議在涉及股東或者股東控股公司的交易和擔保中應該采取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 從而有效地保證決議的公平、公正。 具體來說, 公司在進行會議表決時大都會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但是如果公司存在絕對的資本控制權, 那么其持有人的意愿將會取代絕大多數人的意愿而成為公司的整體意愿。 一旦控股股東以資本多數決的方式讓公司對自身進行擔保或關聯交易, 無論擔保與關聯交易是否具有風險, 中小股東都是無法左右控股股東行為的。 控股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的產生就是為了防止絕對控制權的喪失。 股東大會或股東會會針對公司的關聯交易和公司擬向控股股東提供擔保的事項進行討論, 并在這一討論中剔除控股股東表決權。 因此, 控股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可以避免控股股東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宜上對公司進行操控, 從而使中小股東的利益與意志得到保障與體現。

控股股東的控制權行使一般是正當的且受到法律的支持, 但是此項權利應當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一旦控制權行使的尺度超出了邊界, 或是惡意地行使控制權, 必將造成控制權濫用現象的產生, 從而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可見, 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產生其實就在于控股股東享有并可以實際行使控制權。 因此, 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適用標準應當以其控制權的行使范圍為限, 并對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的行為進行類型化分析, 比如不正當關聯交易、抽逃出資、占用和侵吞公司資產、違規(guī)擔保、虛假出資、操縱利潤分配、操縱信息披露等行為, 即對濫用控制權的行為進行具體解釋和說明, 以方便識別和確認。

(三)設定控股股東違反信義義務的法律責任

我國《公司法》既沒有對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的行為類型作出系統(tǒng)規(guī)定, 同時也沒有對控股股東違背信義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作出明確規(guī)定。 因此, 與其違背現實地剝奪控股股東對公司治理的控制權, 不如通過法律正面認可并加以限制[24] 。 為此, 本文建議《公司法》在立法上明確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給中小股東造成損害的情形下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并在司法實踐中加以適用。 比如控股股東利用其控制權讓公司與自己的關聯公司進行不正當的關聯交易這一情形, 必須明確規(guī)定控股股東到底應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以及法律責任的具體類型(比如是連帶責任、有限責任還是補充責任)等。

(四)完善監(jiān)督控股股東信義義務履行的救濟途徑

所謂股東直接訴訟, 可以理解為股東在面臨利益糾紛的時候使用個人名義對公司的侵權人進行訴訟, 也可以解釋為, 股東以股份持有人的身份僅以自身利益的維護為目的向公司或是其他股東提起的訴訟[25] 。 這種以個人名義取代股東身份進行訴訟的方式完全是因為個人利益受到侵犯, 如果以股東身份很難爭取到勝訴, 因此應以公司出資人身份作為訴訟主體。 為監(jiān)督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的履行, 應當為中小股東對控股股東違反信義義務的行為提起訴訟提供便利和有效的路徑。

在自身權益被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侵害后, 中小股東雖然可以根據《公司法》規(guī)定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股權回購請求權制度以及股東代表訴訟、股東直接訴訟制度等尋求相應的司法救濟, 但是法律賦予中小股東的救濟力度有限且救濟途徑不夠完善, 比如救濟途徑的條款缺乏整體性與可操作性規(guī)定, 并在訴訟過程中設置了層層障礙, 受害人的權利保障機制以及法律救濟途徑不夠完善。 因此, 需要在法律上完善中小股東尋求法律救濟的途徑, 明確各個救濟途徑的適用條件、具體程序、舉證責任等, 并明確救濟程序。

五、結語

基于對控股股東信義義務產生的根源、涵義及制度內容的梳理, 以及對相關域外法系的總結分析, 本文認為, 通過確立控股股東信義義務, 可以減少或者緩和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 通過法律規(guī)范和引導控股股東正當行使控制權, 從而有效防范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 是創(chuàng)新公司治理的一種全新嘗試。 為此, 《公司法》需要明確規(guī)定控股股東負有信義義務, 并明確信義義務的內涵及適用標準以及控股股東若違反信義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通過規(guī)范控股股東的控制權, 可以實現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公司、債權人等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 注 釋 】

1 資本多數決是指在股東大會或者股東會上,股東按照其所持股份或者出資比例對公司重大事項行使表決權,經代表多數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方能形成決議。資本多數決原則是《公司法》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則,在承認其存在合理性和積極作用的同時,同樣應該看到其弊端,比如削弱了少數股股東對公司事務的管理權力,進而引發(fā)了股東(大)會的形式化;存在被濫用的危險,多數股股東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以資本多數決為手段而實施旨在損害公司利益和少數股股東利益的行為。

2 參考1988年Grossman和Hart提出的“控制權私人收益理論”,控制權私人收益是指控股股東會利用自身控制權優(yōu)勢去獨享其他股東無法按持股比例分享的那部分收益。

③ 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需要以存在濫用行為為前提。控制權天然的張力會推動控股股東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自身利益,就會產生控制權濫用的一系列問題。

④ 《公司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公司股東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不得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者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該條規(guī)定對于股東責任的認定其實非常原則化,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認定標準。

⑤ 參見Controlling Shareholder Law and Legal Definition,網址為https://definitions.uslegal.com/c/controlling-shareholder,2021年7月18日最后一次訪問。

⑥ 參見Controlling Shareholder,網址為https://www.handbook.fca.org.uk/handbook/glossary/G3382.html,2021年7月18日最后一次訪問。

⑦ 《公司法》第一百零四條: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jiān)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

⑧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六十三條: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負有誠信義務。控股股東對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應當依法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股東義務。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利用其控制權損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得利用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謀取非法利益。

⑨ 法院在審查控股股東是否違反信義義務時,并不認可控股股東享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權利,而是以控制股東行為是否存在“利己行為”、是否違背其作為受托人之“利他性”作為信義義務的判定標準。

⑩ 福斯規(guī)則是指在關于對公司實施不法行為而提起的訴訟中,公司才是正當原告;在所指控的不法行為可能由絕大多數股東所實施并對公司產生約束力的情況下,任何個人不能作為原告提起訴訟。

11 2005年我國首次將表決權排除規(guī)則寫入《公司法》,《公司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前款規(guī)定的股東或者受前款規(guī)定的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不得參加前款規(guī)定事項的表決。該項表決由出席會議的其他股東所持表決權的過半數通過。”

12 在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中,以《公司法》第二十條作為控股股東濫用權利行為的審查依據顯然無法滿足司法審判的實際需求。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朱慈蘊.資本多數決原則與控制股東的誠信義務[ J].法學研究,2004(4):104 ~ 116.

[2] 張開平.簡論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特征政府股權、行政權雙重控制下的上市公司治理[A].甘培忠,樓建波主編.公司治理專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 郭靂.中國式監(jiān)事會:安于何處,去向何方?——國際比較視野下的再審思[ J].比較法研究,2016(2):74 ~ 87.

[4] 王建文.論我國構建控制股東信義義務的依據與路徑[ J].比較法研究,2020(1):93 ~ 105.

[5] 趙旭東.公司治理中的控股股東及其法律規(guī)制[ J].法學研究,2020(4):92 ~ 108.

[6]? 彭誠信.論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法律適用[ J].中國法學,2018(3):249 ~ 268.

[7] 葉敏.公司控制人的法律分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

[8] 甘培忠,劉蘭芳.新類型公司訴訟疑難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 李艷秋.論我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6.

[10] 郭富青.論控制股東控制權的性質及其合理配置[ 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1(2):60 ~ 71.

[11] 李有星,潘枝峰.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信息披露法律責任制度完善[ J].投資者,2020(3):63 ~ 79.

[12] Tamar Frankel. Fiduciary Law[ J].California Law Review,1983(71):795 ~ 836.

[13] Donahue v. Rodd Electrotype Co.[Z].Mass 2nd Series, 1975(328):423 ~ 431.

[14] 朱大明.美國公司法視角下控制股東信義義務的本義與移植的可行性[ J].比較法研究,2017(5):45 ~ 58.

[15] Dammann Jens.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General Duty of Care: A Dogma that Should be Abandoned[ J].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15(15):479 ~ 481.

[16] 徐曉松,徐東.我國《公司法》中信義義務的制度缺陷[ 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1 ~ 58.

[17] 朱慈蘊,鄭博恩.論控制股東的義務[ J].政治與法律,2002(2):12 ~ 21.

[18] 湯欣.控股股東法律規(guī)制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9] 范健,王建文.公司法(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8.

[20] 曹興權.股東表決權濫用的認定[ J].證券法苑,2018(2):131 ~ 164.

[21] 托馬斯·萊賽爾,呂迪格·法伊爾著.高旭軍等譯.德國資合公司法(第六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22] 傅穹,虞雅曌.我國控制股東信義義務的司法續(xù)造[ 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21(3):102 ~ 113.

[23] 施天濤.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4] 趙旭東.公司法修訂中的公司治理制度革新[ J].中國法律評論,2020(3):119 ~ 130.

[25] 劉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修訂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控股股東公司治理
我國上市公司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機制研究
時代金融(2016年30期)2016-12-05 19:40:49
論機構投資者與公司控股股東的投票代理權之爭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8:00:11
室內裝潢宜儉樸宜居宜習宜養(yǎng)生
封閉公司控股股東對小股東信義義務的重新審視
公司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9:15:03
我國家族信托的法律研究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49:23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論財務會計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與財務治理的關系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3:47:18
基于控制性大股東的投資者利益保護的研究
財稅月刊(2016年6期)2016-10-08 20:55: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在线观看99| 久久伊人色| 久久国产香蕉| 3p叠罗汉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福利小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电影|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成人精品18|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国内毛片视频| 午夜啪啪福利| 2020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www欧美在线观看|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91在线|日本|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va|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久久久亚洲色| 日本午夜三级|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99精品免费在线|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无码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伊人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欧美亚洲第一页|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一级不卡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综合亚洲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自拍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