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地記得,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位面容清秀、恬靜可人的姑娘坐在我教室的后面,她就是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實習老師王景輝。她安安靜靜地聽課,迫不及待地請教,一絲不茍地記錄—— 那時我就篤定,她會成長為一位出類拔萃的好教師。
帶著一份發自內心的責任感,認定終身的職業。她坐在教室里,看著學生的眼神總是流露出欣喜、贊嘆。“這孩子怎么想得那么奇特?”“張老師,學生的回答已經這么完整了,您為什么還不滿意呢?”她已經在為孩子抱不平了。“我也寫不出這樣的鋼筆字,太漂亮了!”她關注學生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專心傾聽學生“生長拔節”的聲音,她似乎自帶這份做教師的天賦。其時,她因為還在實習期,幫我批改作業是主要任務。每天,她都定時與我交流作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我看到她的耐心,也感受到她的焦慮。即將走上講臺的她,可以這樣仔細地看,用心地聽,了解學生真實的樣子。我以為,這就是責任使然。她表現出來的快樂與煩惱,正是職業認同的標志,是她成為一位稱職教師的心理基礎。心存“熱愛”之情,智慧便自然而然地展開。

因為有了責任,她就有了職業必須擁有的敏感。教然后知不足,她曾懷疑自己的教學能力。許多的“我不能”讓她惴惴不安:“我”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專心聽講,“我”不能引導學生把問題回答清楚,“我”不能很好地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我看到了一個初出茅廬的教師的茫然—— 一會兒整頓紀律,一會兒偷偷板書。發現問題,也就找到了自己成長的空間。我說她的課堂語言不精練,她就上一課錄一課,課后自己邊聽邊重建。我說她對學生解讀不夠精準具體,她就增加與家長的交流頻次,與搭班老師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同學關系,記錄學生的成長變化。危機意識在她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看到同事的成長,我就感受到她的羨慕與不安。學校只要有教育教學研討活動,你一定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語文教師基本功比賽、青年教師課堂展示、備課組內的專題研討……只要有可能,機會從不放過。一次不好,你看不到她的沮喪,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師傅,你別失望,我會努力的!”其實,我從沒有失望過。我的教室后面,有她固定的座位。這種“韌性”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
挑戰自我,突破自我,這是一個艱難的成長過程,但王老師從不退縮。觀摩、模仿、反思、重建,學習解讀教材的角度:讀者視角、編者視角、教師視角、學生視角……學會解讀學生,學習這一課,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學習的困難與障礙是什么,學生面臨的挑戰在哪里,新的提升點如何確定……努力提升自己的課堂應對調控能力: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有思維的空間,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才能給予每個學生交流展示的平臺,基于這一課的顯性目標如何與學生的整體生命成長相呼應……
更可喜的是,王老師已經從對他人的依賴,到不經意的爭論,開始了我們之間的“說理”性交流。這是她逐漸走向成熟的信號。某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如何分布?這一單元內部,助力“語文要素”落地的關鍵點在哪里?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她縱覽教材,探尋學生生長的“生根點”的意識和能力讓我驚喜。為什么有幾位學生依然游離于課堂之外?他們的興趣與需要是什么?這樣的設計沒有呼應現有的學情,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王老師的課堂中,學生真正成了“具體個人”。她在課堂上捕捉生成資源,注意坐在教室里的每一個學生,一個期待的眼神,一個害羞的表情,一句并不完整的話語,都能成為特定的時間與空間里的有用信息,她高效調控學生學習過程的能力讓我嘆服。
“熱愛”一詞,用執著的行動來詮釋,就是篤行不怠。用智慧努力地學習、思考、實踐,從而品嘗甜美果實的過程一定有“辛苦”相伴,更有“自豪”相隨。教學相長,這才是教師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意義所在。※
(張鳳英,江蘇省特級教師、淮陰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原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