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紅 毛志毅 李福霜
摘要:文章梳理中西哲學家和教育學家的美育思想,闡述中外傳統教育中美育立德修身的重要作用。中國的孔子、董仲舒、蔡元培,西方的柏拉圖、席勒、康德均提出了自己的美育觀點,意識到審美、塑造美、美的環境對完善人格的培養具有明顯的作用。美育輔助道德的修身過程是審美過程中自然發生的滋養身心的行為,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美育;修身;美學;傳統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1-0-03
無論是中國傳統美育還是西方傳統美育,都十分注重對人身心的培養。中國傳統儒家教育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當是文人一生的追求,中國傳統美育講究“道藝互生、美善合一”,《論語–泰伯》提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意在通過向外學習技藝和審美達到內在陶冶情操、激發靈感、以美啟智的修身養性的教育作用。西方傳統教育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如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能夠識別美的本質是美育的最終目的和意義,要通過藝術學習熏陶使人獲得美德,成為更加優秀的人。哲學家康德與席勒更是認為,美育是一種精神力量,可以修復人性的缺失,使人成為一個更健全的人。
1 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美育修身”
1.1 先秦時期的“六藝”美育思想
中國古代最早的美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樂記》一書提出的美育思想主要來源于“制禮作樂”的社會活動。統治者出于政治需要,對原始社會的祭祀儀式進行了一系列人文化和規范化的改造,形成了貼合其社會倫理的禮樂制度,用來培育國民的道德素養,提升國民的人格修養,注重藝術活動對人格性情的感化作用,進而規范社會倫理制度。
先秦時期的“六藝”教育有兩種說法,一種被稱為“小六藝”,指形成于西周時期的禮、樂、射、御、書、數;另一種是“大六藝”,指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經。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小六藝”注重外在的技藝教育,而“大六藝”則注重內在的精神教育,最終目的都是讓民眾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從而成為更加高尚的人。
1.2 孔子以“仁”為核心的禮樂美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禮樂相親、善美相成”的儒家美學思想,禮樂文化和美育之間形成深層次的聯系,他認為“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1]。“樂”是外在藝術形式,“仁”是內心道德準則。孔子認為藝術教育對人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并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教育方式。《論語·八佾》提到:“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表明美育與道德修養密不可分。孔子認為,藝術不僅具有審美的功能,還包含道德品格,學習藝術、感受藝術的過程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道德品格。“仁”的實現當以禮樂的修習為前提,在孔子的教育觀中,“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樂”不僅可以陶冶心性和感染人情,還是培養“仁”的思想最好的教育方法,先通過“禮”來修其外,“樂”來修其內,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最終達到“仁”的思想境界。“禮”與“樂”的結合可以產生教化的作用與修身的作用,提高民眾整體素質。
1.3 董仲舒提倡的“禮樂教化”美育思想
董仲舒是最早提出“禮樂教化”概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儒家思想為根本,結合西漢時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主張以“德教”為中心,強調禮樂“純其美”“安其情”的美育功能[2]。董仲舒認為“禮樂教化”是維持國家秩序,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經之路。他認為“道者,所繇適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董仲舒認為“禮樂教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德教”,而“德教”的具體實施是“簡六藝以贍養之”。“《詩》《書》序其志,禮、樂純其美,《易》《春秋》明其知……《詩》道志,故長于質;《禮》制節,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著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人。”當然,“禮樂教化”不僅是用來維持統治秩序的工具,對民眾也具有外在的藝術化、規范化的審美表現,從而形成道德情感的凝聚,道德人格的造就,最終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人類與社會和諧,道德、政治、審美達到理想境界的層面。
1.4 蔡元培的近代美育思想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美育理論的先行者,也是美育理論的踐行者,在我國近代美育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思想的結合體,是在近代中國的社會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擇東西之精華而取之”,他首創“美育”這個名詞,認為美育要關注人格,要以培育完善人格為目標,終生大力提倡美育教育。蔡元培認為這是進行文化建設、道德拯救,扭轉中國貧弱受欺狀況的道路之一。在《二十五年來中國之美育》一文中,蔡元培提出美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養審美素養是全社會的共同需求,美育能夠滋養人們的心靈,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能夠開闊眼界,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達到滋養身心、修身養性的作用,確立了美育是基本教育方針的重要地位。蔡元培提出美育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開展美育活動能夠更好地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欣賞藝術作品能使學生的審美品位逐步得到提升,審美在潛移默化中滋養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與道德素養,使其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2 西方傳統教育中的“美育修身”
2.1 柏拉圖的美育觀點
柏拉圖(Plato)認為真正的美超越了一般具體事物的美,是達到精神層面的美。他認為僅有美的屬性的具體物的美麗并不是真正的美,因此,柏拉圖認為美育應該教導人們理解美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人的心靈和道德。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提出了身心應該和諧發展的教育觀點,強調美育在個體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個受到過美術教育的孩子更容易發現事物的缺憾,對美的事物更加敏感”。他會非常厭惡丑陋的事物,非常欣賞美麗的事物,并從中汲取養分,讓自己的靈魂更加美麗。
柏拉圖和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較為相似,《理想國》這一著作便是柏拉圖對想象中的美好國家的具體體現。柏拉圖親眼見證了希臘從繁榮逐漸走向衰落的過程,雅典城邦也多次受到侵略,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政權,保衛國家的利益,柏拉圖認為對“保護者”的教育十分重要,其中最有效的便是音樂、文學等藝術教育。讓“保護者”從小接觸藝術教育,并使其沉浸其中,有利于陶冶其情操,讓美融入其心靈之中,有助于“保護者”保家衛國,《理想國》肯定了美育對人的精神強有力的感染作用。柏拉圖認為美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培養符合理想國家要求、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優秀公民。對一個想要更加和平穩定發展的國家而言,美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想國中,人人都是哲學家,國家統治者也應向往哲學,通過適當的美育培養,更好地塑造公民的人格與性情,只有接受合理的教育,人們的品格才能有所提升。
2.2 康德和席勒的美育觀點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美育觀點基于近代心理學,他認為“知性”“理性”和“感性”是人心理活動的三大根源,藝術是人用來感知的橋梁,是訓練人細膩感受的媒介,藝術具有天然的教化作用,經過長期藝術熏陶的人能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美育能夠通過藝術引導人解放內心。康德認為審美是自由的,審美活動具有無目的性,是“唯一無利害關系”的。審美活動不關注審美對象是否有用,而注重審美主體在這個過程中能否獲得愉悅的感受。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的美學觀點是在康德的思想啟蒙下逐步形成的,和康德相比,席勒的審美思想包含更多的感性因素,更加注重人的內在需要。席勒將美定義為“現象中的自由,現象中的自律”,他在《審美教育書簡》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美育”一詞,并將它與德、智、體等教育放于同一地位。他認為美育具有超越理性和現實的特性,主張用審美游戲來彌補人性的缺失[3],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塑造更加完整的人格,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審美教育是一種自由的教育,主張通過觀察自然、社會、藝術等事物來認識美,從而學習審美知識,通過對美的直接體驗與審美理論知識的共同作用,培養出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審美情操,以及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它對人的自身發展與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整體社會教育水平的必要條件,在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藝術技法的學習及審美教育的普及能使人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進一步強化發現、感知、欣賞和評價美的基本意識和能力,獲得正向的審美價值取向,藝術表現和創作表現的興趣也會逐漸提高。
美育的意義在于,能夠創造生活中的美從而作用于人本身。審美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不同,它并不完全傳達理性的、有邏輯的具體概念,而是一個感性的潤物無聲的滲透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與審美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即與審美對象沒有利益關系,從而自由地感受審美對象的美,感受自然、社會所呈現的多樣的美,使理性與感性和諧發展,從而培育出更完整的人格。
綜上所述,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哲學家都認為美育有利于修身養性,輔助提升人的道德水平,使人形成更加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修身既是美育的結果,又是美育的過程,貫穿教育的始終,在各國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3 “美育修身”的過程
3.1 美育之源起
美育源于對美的發現與判斷,即所謂的審美。席勒認為美學不是功利主義,事物的美取決于它是否自由,也就是說,事物的性質是由事物本身決定的,美學為人類提供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美在藝術之中,是人為藝術作品或自然藝術作品的一種特征,也是人對藝術作品的心理感知。美育是在技藝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審美又作用于輸出的藝術作品,二者相輔相成,最終形成自身的審美判斷。美育通過判斷與發現藝術中的美感,從而得到美的感受與體驗,這便是審美形成的過程。如先秦時期的“六藝”與羅馬的“七藝”都偏向于技藝的教育,但在技藝的學習過程中,人對美的感知能力與判斷能力逐漸增強,創造美的能力也隨之提高。在這個體驗過程中,審美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藝術家自身的輸入與輸出形成了良性循環,在藝術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的自我完善和藝術創作不斷豐富對美的藝術感知和審美發現,提高對藝術形式美的敏感度和審美發現能力,從而構建和發展人的審美意識。
3.2 美育之體驗
審美感知的進一步推進是審美的體驗過程,審美的感知不再局限于藝術,它可以來自身邊的一切事物,不論是藝術家打造的精致藝術空間、天成的自然空間,還是社會環境等所有事物,都可以成為感知和體驗的對象。當人們置身于一個時間或空間,便能受到氛圍的感染與美的熏陶。在美育的過程中,審美體驗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審美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最終的審美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從兩個方面定義了美育,即適用于非美學目的,影響道德、政治或理論教育,強調美學的特性,感知審美體驗過程中藝術所帶來的教育價值。莊子在《莊子·大宗師》中也提出了“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他認為在審美體驗中,人可以忘記自身的存在,與審美對象相契相生,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知,審美體驗是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 美育之立德
美育的最終結果是通過美的發現、美的體驗滲透人的心靈,從而實現精神升華,美育的價值也從發現美、認知美、感受美,提升至平衡人的感性與理性,最終實現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美育輔助道德的作用一直是中外哲學家、教育學家熱議的話題,他們都認識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席勒十分看重它對精神升華的獨特價值,他認為美育是人性獲得解放的唯一途徑,是美對人的最高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而儒家美育思想十分重視高尚完美人格的塑造,孔子認為美育能以美導善、立德修身。“游于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孔子認為“六藝”是美的藝術形式,可以吸引、感染和熏陶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人可以獲得精神愉悅和超越物質和生理的欲望,進入精神解放和自由的境界。
4 結語
美育不但能推動美學和美術的發展,促進人的心智成熟,健全人的人格,更能維護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修身不是美育的直接要求,而是其體驗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結果,這正是現代教育需要突出的重要特質。
參考文獻:
[1] 宋曉清.中華禮樂文化嵌入美育教學的探索[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50-55.
[2] 劉國民.董仲舒“德主刑輔”的治理路線及其當代價值[J].孔子研究,2022(4):25-36.
[3]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志,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5-79.
[4] 盧世林.游戲、審美與教育[J].湖北大學學報,2008(2):35-52.
作者簡介:孫曉紅(1971—),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毛志毅(1997—),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李福霜(1999—),女,山東濟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