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敦煌壁畫的傳統藝術價值為理論支撐,對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概況、新的發展方向及其價值作了綜合分析,旨在為綜合材料繪畫的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對敦煌壁畫中裝飾紋樣的文化意蘊、各異造型、圖形樣式、色彩肌理以及秩序美的規律進行了全面研究。在綜合材料繪畫研究領域,將敦煌壁畫中的文化價值和表現語言滲透到畫面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本文闡述了如何將敦煌壁畫中的材料、色彩、圖像、形式方面等融入具有實踐性的綜合材料繪畫之中,并提出了提高其創新性、豐富畫面表達形式的新方法,旨在推動綜合材料繪畫的創新與敦煌壁畫藝術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敦煌壁畫;綜合材料繪畫;藝術價值
在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研究領域,單純疊加材料不符合當代繪畫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內涵。經研究發現,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敦煌壁畫的宣傳媒介不易復制,但壁畫的形式美可以通過綜合材料繪畫加以拓展并傳播,墻壁本身的肌理和斑駁感可以為架上藝術所借鑒。
將敦煌壁畫的圖形樣式、色彩肌理以及秩序美的規律融入綜合材料繪畫,對研究當代綜合材料繪畫的創新與延續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
一、敦煌壁畫的藝術發展
(一)敦煌壁畫的藝術發展過程
壁畫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跡可循,先人們用鋒利的石器及其他工具在巖石上雕刻,內容大多為自然景象和人類早期的勞作場景。經過漫長的文明發展,人類對于壁畫的藝術性有了更深入的考究。色彩絢麗、題材廣泛的敦煌壁畫作為人類文明的百科全書,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敦煌壁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亦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篇章。臨近西域的敦煌,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響,將西域的繪畫手法與漢文化融合發展,逐漸自成一派,對中國藝術發展史具有深遠的影響。
隨著文明的發展和藝術的沉淀,綜合材料繪畫成為當代藝術的一部分。敦煌壁畫的創作載體不易復制,但壁畫的形式美可以為綜合材料繪畫所利用,墻壁本身的肌理和斑駁感是架上藝術可以復刻的形式,是當代綜合材料繪畫創新重要的切入點。
(二)敦煌壁畫的藝術發展形式

敦煌壁畫按內容可以分為尊像畫、故事畫、神話人物和裝飾圖案等,在布局上分為上部、中部、下部三個部分。敦煌壁畫藝術汲取了佛教文化,以歷朝歷代的世俗生活為題材,反映了現實世界,表達了民眾的美好祝愿和對幸福情感的寄托。敦煌壁畫中的故事畫發展于北魏時期,主要以單幅為主,選擇故事中最具表現力的部分渲染整個故事畫的氛圍,畫面的細節處理雖然簡略但并不枯燥。可以看出,北魏時期,敦煌故事畫的內容和畫面處理是將漢晉文化融入中國傳統繪畫,這是中國故事畫的藝術核心。隨著隋唐五代的發展,敦煌壁畫在內容、技法和顏色等方面逐漸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敦煌壁畫的紋樣種類繁多,卻各具特色,內涵豐富。唐代是敦煌壁畫發展的高峰,以著名的藻井圖案為例,《蓮花飛天藻井》(圖1)仿織物的花紋,樣式精美,造型及構圖規范、嚴謹,色彩絢麗。
(三)敦煌壁畫的藝術特色
敦煌壁畫在表現形式上最主要的表現語言就是以線造型,先勾線、再平涂的表現手法沿用至今。北魏時期人物造型設計用筆纖細,用線多為圓弧狀。
敦煌壁畫的繪制材料主要取自礦物顏料和少量的植物顏料,提取出的顏料顏色純凈且不易變色。如朱砂、石綠、雌黃、云母、珊瑚、水晶、銀朱、蛤粉等礦物顏料,在后期中國的佛教畫中也一直延承使用,具有特殊的視覺美感。敦煌壁畫采用了多種方式和技巧進行顏色處理,例如暈染和罩染、平涂和厚涂、打底和瀝粉貼金等表現技巧,進一步將畫面布局進行分割,將其分布在平面內,使畫面的色彩更有“韻律”,更好地烘托畫面氛圍。敦煌壁畫藝術早期的色彩多用紅土作為畫面基調,以紅色涂底后再加入其他顏色調和,于統一中尋求變化。隨著唐宋時期文人水墨畫的興起,壁畫多用黑、白、灰等色彩飽和度較低的顏色調和,壁畫的顏色不再鮮艷奪目,風格轉為含蓄高雅。
二、綜合材料繪畫的發展和價值
(一)綜合材料繪畫的拓展應用
綜合材料繪畫是當今藝術發展的重要手段,從繪畫形式上分為復合、綜合重組、重復疊加等,對材料和媒介沒有設限。對于綜合材料繪畫來說,材料和表現技法并非評判的唯一標準。其要義是從敦煌壁畫藝術中吸收文化和技法的精華,將傳統的繪畫語言和現當代藝術精神相結合,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為當代綜合材料繪畫增添更多的文化價值。
綜合材料繪畫中的平面語言可借鑒敦煌壁畫中的裝飾紋樣,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繪畫結合,形成獨立的藝術。例如在現代綜合材料繪畫研究中,可以直接運用壁畫裝飾紋樣,將紋樣打散重組或者以現代簡單的圖形融合壁畫紋樣,都是可行的借鑒與創新方式。現代綜合材料繪畫可以從敦煌壁畫的裝飾紋樣中找到很多共通之處,比如造型藝術、圖案的平面化、裝飾題材的形式美等。將壁畫的文化內涵通過綜合材料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豐富了現當代文化創新形式。
(二)綜合材料繪畫借鑒敦煌壁畫的意義
隨著社會審美趨勢的變化,消費者對現代繪畫作品的要求除了獲得這個時代的身份認同,更多的是體會傳統文化內涵。所以,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追溯傳統繪畫形式和語言。作為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綜合材料繪畫的繪畫形式可多嘗試新興材料和內容題材,為藝術創新和延續提供實際參考,滿足當代藝術審美需求,同時促使審美觀念轉變。作為傳統文化,敦煌壁畫藝術映射到當代日常生活中的,不只有繪畫,還有建筑、服裝配飾、文創產品等,可見它對人們審美的影響深遠。人民大會堂的燈飾非常華麗,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敦煌壁畫中的裝飾紋樣。敦煌藝術基本已演變成一種大眾化的藝術產品,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水平,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這些都為綜合材料繪畫的造型、圖像、肌理、顏色等方面的創新和延續提供了良好基礎。
三、敦煌壁畫對綜合材料繪畫的影響
(一)敦煌壁畫對綜合材料繪畫色彩和圖像的影響
綜合材料繪畫不是簡單的材料拼湊,它對色彩的要求是極高的,將色彩語言和肌理語言進行有效結合,能增強畫面的視覺層次感。敦煌壁畫由于使用了品質較差的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敷色,顏色種類稀缺并且調和不勻,造成壁畫顏色較純,經歷時間和環境的消磨,壁畫的顏色在氧化變色后,鉛白褪去,顏料與墻體混合映出灰色調。高飽和度的顏色利用平涂的手法產生了濃厚的裝飾韻味。這是時間的禮物,不經意間形成的肌理和顏色變化,又為當代綜合材料繪畫的表現手法提供了莫大的啟迪。
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布局,影響了世世代代的藝術工作者。其豐富的紋飾和巧妙的色彩運用對于綜合材料繪畫在材料、技法、構圖、形式方面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對綜合材料繪畫的革新也具有促進作用。

敦煌壁畫裝飾紋樣有很高的裝飾藝術價值,選取藻井圖案、動物圖案、飛天圖案等幾種類型的敦煌壁畫裝飾圖案,歸納裝飾紋樣的節奏韻律美、對稱與非對稱之美還有簡化圖像的藝術美。李少文的代表作品《九歌》(圖2)中作者受裝飾紋樣的造型風格影響,在色彩、線條、圖像裝飾等方面可在敦煌壁畫中找到縮影,平面化和單一的礦物用色,使畫面的格調更加淳樸自然。
在綜合材料繪畫研究領域,將敦煌壁畫中的表現技法提取到畫面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敦煌壁畫中裝飾紋樣的文化內涵、人物的各異造型、圖形的多變樣式、色彩肌理以及秩序美的規律,對綜合材料繪畫的創新與延續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敦煌壁畫在藝術史、人文史、科技發展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巨大貢獻,是輝煌的藝術寶典。
(二)敦煌壁畫對綜合材料繪畫肌理表現的影響
肌理是物象質感的呈現,傳遞著豐富的物象指標信息,將客觀的物象用抽象的紋理進行表現。在綜合材料繪畫中,肌理是重要的繪畫形式,多用于作畫的地子。材料的質感直接影響畫面的肌理語言。例如在綜合材料繪畫的創作過程中,要想使畫面不發光,形成高級的啞光質感,在制作時就需要在表面用膠或者粉把顏料與畫布隔離,讓畫布不吸油,讓畫布上的地子吸油,作吸油地子。


過去,文物的保護并沒有得到重視,敦煌壁畫上有些游客留下的涂鴉和破損的紙張與壁畫中歷經滄桑脫落的顏色(圖3),無形中形成了這種隨機的、跨時代的肌理,這一點可以映射綜合材料繪畫的拼貼語言和畫面做舊的肌理語言,可見敦煌壁畫藝術的無限能量。
胡明哲作為當代藝術家深受敦煌壁畫工藝的啟發,在創作技法上試圖找尋共鳴。她擅長使用厚涂法,這一技法源自模仿壁畫經時間和環境洗禮后,顏料自然脫落或破損形成的肌理效果。她用粗制的砂狀礦物顏色作底料,將膠質材料調和后疊加并融入細粉,逐漸產生了有立體感的凹凸肌理,于虛實之中烘托出空靈的畫面氛圍(圖4),極具裝飾韻味的黑色線條,增強了畫面的形式感,形成強烈對比,這也是對敦煌壁畫裝飾線條的借鑒。
四、結論
敦煌壁畫藝術是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從技法、色彩、圖像、肌理等方面探索其藝術價值,可以廣泛、多領域地運用在綜合材料繪畫之中,釋放更多能量。將傳統繪畫和當代繪畫相融合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必由之路。綜合材料繪畫是當代藝術重要的藝術門類,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但也面臨諸多問題,例如觀念的轉變、材料的運用、形式的創新等。如何豐富畫面語言,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創新精神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是日后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深入思索的問題。
作者簡介
曲瑋瑩,1998年10月生,女,漢族,山東威海人,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綜合材料繪畫。
參考文獻
[1]程媛媛.綜合材料繪畫語言形式探析[J].美與時代,2020(12):26-27.
[2]吳鎮保,張聞彩.色彩理論與應用[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3]李前軍.論敦煌壁畫藝術中材料語言的沿承與發展[J].中國包裝,2017(3):19-23.
[4]侯冬莉.論中國傳統壁畫對當代繪畫的影響與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5]趙培.敦煌壁畫裝飾圖案在現代裝飾畫中的應用[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的大學,2016.
[6]陳振旺,郭美娟,王愛婷.隋代中期莫高窟藻井圖案研究[J].敦煌研究,2020(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