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幸福是天空的藍,公園的綠,是回家路上的一抹晚霞。”提及成都生態環境的變化,過去幾年里,市民曾女士發現,不管是公園還是微綠地,生態品質都有很大提升。她常感嘆:“生活在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綠色福利’真是越來越多。”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近年來,四川突出“三個治污”,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動環評審批、環境執法和環境監測等重點工作,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中央考核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結果2019年、2020年連續位居“優秀”等次,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正在天府大地鋪展開來。
鐵腕治污護“藍天”
傍晚,絢麗的晚霞在達州城市上空不斷變換姿態,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盡情呼吸清新的空氣。“一季度主城區優良天數率達88.9%,同比增加15.6個百分點”的消息讓達州市民倍感愉悅。
不僅是達州,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空氣質量實現“開門藍”,優良天數率為86.6%,同比上升6.8個百分點,較三年均值(“十四五”考核基數)上升3.7個百分點。
近年來,四川省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全省環境保護“一號工程”,緊緊圍繞藍天保衛戰,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生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我們堅持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三大片區例會制度,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劃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實施特別排放限值;與重慶市協同立法、聯動執法,開展毗鄰地區交叉檢查。通過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經過各地齊心協力攻堅,2021年,全省空氣優良天數率達89.5%,較2016年上升10.7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1.8微克,較2016年下降32.3%。全省15個重點城市中14個進入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前100位。
水清岸綠醉游人
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西昌涼爽舒適的好天氣吸引不少游客走進邛海國家濕地公園,他們或賞花拍照,或泛舟游湖。
位于涼山州西昌市的邛海屬高原湖泊,是西昌乃至全涼山州人民的“母親湖”。然而,由于圍海造田、填海造塘、餐飲住宿等無序發展,近三分之二的湖濱濕地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邛海濕地生態功能日趨降低。2006年,邛海水域及濕地面積縮減至不足27平方公里,水質從Ⅱ類降至Ⅲ類及以下,飲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想要保護邛海,首先要恢復周邊濕地。”西昌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建鋼表示。為此,涼山州、西昌市累計投入50余億元,實施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退房還湖“三退三還”工程,生態搬遷邛海周邊群眾5萬余人,分6期建成2萬畝環邛海湖濱帶濕地,成為全國最大城市濕地。
尤其是近10年來,西昌市樹立了“修復一片濕地,救活一個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通過實施立法保障、規劃引領、生態搬遷、流域綜合治理等措施,讓城市發展與邛海生態保護協同共生。
緊鄰邛海景區的核桃村依山傍水,地理優勢突出。2013年,核桃村以鄉村康養旅游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發展大型農家樂25家,民宿180余戶,原本普通的漁村實現“華麗轉身”。
從人進湖退到改土改田,從無序開發到劃定紅線,從農田魚塘到濕地公園,從水質惡化到碧水連波,西昌市用十余年時間實現邛海水質穩定達到Ⅱ類,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2021年,邛海成功入選國家“2021年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昔日“堆場”變“青山”
在大山里,吹著山風,賞著美景,與朋友踢一場酣暢淋漓的足球賽,是多么愜意。如今,在什邡市鎣華鎮穿心店便有這么一處足球場。而這里,曾經是令人頭痛的磷石膏堆場。
20世紀80年代初期,各類化工企業在什邡遍地開花。什邡磷化工產業在為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遺留下環境頑疾。經過30多年的發展,磷石膏越堆越高,灰色的“人造山”成了一座座觸目驚心的污染“大山”。2016年,什邡市7處磷石膏堆場達到堆存量峰值2380萬噸。
2017年,什邡市向磷石膏污染全面宣戰,一手抓堆場整治,一手抓綜合利用,編制“1+7”工作方案,以消定產,確保產消平衡,投資約3.32億元對境內7個堆場進行規范整治。在穿心店堆場,曾經的磷石膏“大山”被削峰鏟平、覆膜封存。經過規范治理,堆場周圍環境得到明顯優化。
“整治,只是還環境歷史欠賬;發展,才是實現可持續的永恒動力。”什邡市委常委、副市長王馳表示,什邡市鼓勵企業研發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導磷化工企業加強磷石膏綜合利用研發,并持續推進產品由粗加工向精細化加工轉型。
以生態手法修復磷石膏堆場,什邡市走出一條廢渣變產業、渣山變公園、公園變景區的磷石膏治理新模式,被評為國家磷石膏綜合循環示范市和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基地。(責編/黃薇)
【記者手記】
早晚跑步,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綠道或公園;到了周末,帶上孩子走進綠色空間,和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良好的生態環境,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承載著市民強烈的幸福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市更美麗,這意味更具質感、更高層次、更深內涵的幸福,也印證著近年來四川更加堅實有力的生態文明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