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初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基礎課程之一,歷史教學的重要性無須贅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并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助力學生長遠發展。文章結合筆者的教學工作經驗,從挖掘教材、拓展課堂、交叉融合、德育活動、以史為鑒五個角度,淺談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敬陳管見,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德育滲透;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高蒙(1989—),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初中部。
核心素養指學生在成長中、生活中、學習中應當具備和掌握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關鍵能力與品格。學生的核心素養涵蓋文化基礎、社會參與及自主發展三大模塊。就歷史學科而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五個維度的內容,具體為:一種核心理論,指的是唯物史觀;一種核心思維,指的是時空觀念;一種核心方法,指的是史料實證;一種核心能力,指的是歷史解釋;一種核心價值,指的是家國情懷。德不孤,必有鄰。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學生健全人格的必備因素,是學生開展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是學生走向社會、面向社會的基礎。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無論是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以及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都需要教師做好德育工作[1-2]。那么,在具體的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如何滲透德育?
一、挖掘教材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無須舍近求遠。翻開歷史課本,一個個教學主題、一張張歷史地圖、一段段史料文字中,均蘊含著大量德育元素。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挖掘教材,教師可將德育內容、德育知識與教學主題有機地銜接起來,合而為一,在保障教學有序性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融入德育教育,降低學生的逆反和抵觸情緒,實現德育教育的巧妙滲透。客觀來說,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較多,表現形式也較為豐富,因而德育滲透可做到“就事論事”。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內容與教育主體之間并非處于完全對稱的狀態,而當兩者不對稱時,教師須敏銳察覺和捕捉到其中的差異,采取相應的方法,確保教育內容與教育主體的“一致性”。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維活躍,熱情洋溢,但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德育教育,其初衷在于引導學生重視品德修養,提高道德品質,但在學生看來,新奇有趣的事物,遠比單一而枯燥的說教更有意義[3]。有的學生沒有認識到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對自己成長以及今后發展的重要影響,在課堂上,當聽到教師開始灌輸德育知識,其置若罔聞,聽之任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歷史課堂上德育滲透的對象,因而德育教育須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征。教師要挖掘教材,在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時,須優化德育滲透的方式,以此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例如,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意識,可借助微課,發揮微課“能變會動、能說會道”的優勢,將我國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源遠流長的儒家經典、開放包容的絲綢之路、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等,以輕快活潑的口吻,搭配昂揚的背景音樂和影視圖片,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刺激學生的感官,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拓展課堂
高效的歷史課堂不是填鴨式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拓展課堂,豐富教學內容,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路徑。歷史學科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涉及面十分廣,因而歷史課堂的拓展可以在教學方向、形式和內容上。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截取教學中的某一個橫切面,如某一個歷史問題、某一個歷史現象、某一個歷史人物、某一個歷史故事等,融入德育元素,加以拓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動腦思考,更可以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反省自我,以史為鏡。例如,公正、正直是學生應具備的良好道德品質之一。事實上,懷有公正之心的人,能夠正直處事,剛直不阿,有仁愛之心,有忠誠之念,有勇敢的性格,有執著的精神[4]。對待事物以正直為起點,不偏不倚,這樣才能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歡迎。教師教學“春秋戰國的紛爭”時,可將祁黃羊作為正直的典型代表滲透德育。晉平公在位時,南陽縣缺少個縣令。于是,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這個職務合適。祁黃羊回答:“解狐可以。”晉平公聽了很驚訝,說:“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嗎?你怎么推薦仇人呢?”祁黃羊答道:“您是問我誰擔任縣令這一職務合適,并沒有問我誰是我的仇人。”于是,晉平公派解狐去任職。果然不出祁黃羊所料,解狐任職后為民眾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受到南陽民眾的擁護。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軍中尉,于是晉平公又請祁黃羊推薦。祁黃羊說:“祁午合適。”晉平公不禁問道:“祁午是你的兒子,難道你就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坦然答道:“您是要我推薦軍中尉的合適人選,而沒有問我我的兒子是誰。”晉平公接受了這個建議,派祁午擔任軍中尉。結果祁午不負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孔子聽了以后,感慨道:“太好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又不回避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
三、交叉融合
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可由歷史延伸至其他方面,在幫助學生拓寬歷史視角,提高學習效率,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滲透德育內容。歷史不是單獨的存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歷史學習無用。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意義不大,歷史人物都已作古,歷史事件都已隨風而逝,歷史上的一切似乎已經煙消云散,于今時今日今人有何益?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感受不到歷史的存在,沒有認識到歷史的價值。歷史并非學而無用,而是學生沒有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和觀察者。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而遠去的人、事、物也并非毫無意義,他們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人,他們的事跡被一代又一代人傳頌。古代的仁人君子將“三不朽”視為個人的畢生追求,而“立德”位居其首。以德為先,以德為重的傳統,使得德元素存在于數千年文明史的各個分支、各個角落[5]。時至今日,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可回溯歷史,從歷史時空觀的角度審視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可通過歷史的視角觀察古人與今人的變化;對語文學習來說,歷史與語文存在許多交叉重疊的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將歷史與語文融合起來,可挖掘出眾多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的德育內容。例如,勤奮好學是學生應具備的良好道德品質之一,而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奮發圖強、刻苦求學的典故,如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焚膏繼晷、聞雞起舞等,而這些同樣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內容。在語文教材中,《論語》教導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傷仲永》教導學生謙虛求學,學不可以已,否則就“泯然為眾人矣”;《孫權勸學》教導學生勤于學習,即便“多務”,也要“常讀書”。在歷史課堂上交叉融合多學科知識以滲透德育,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課堂翻轉大有裨益。
四、德育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應也不能僅停留于理論層面。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社會交往中踐行德育,知行合一。說一千次,不如行動一次。倘若學生的德育學習只是在書桌案頭尋章摘句,則這樣的德育學習沒有任何價值。新時代下,學生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德育滲透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積極嘗試、去體驗、去驗證。歷史教師可開展以下幾類德育活動:其一,班級德育活動。教師在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結束后,鼓勵學生行動起來,尋找關于德育的影視資料,或者是圖片、歷史故事等。教師將學生搜集的資料整理、匯總后,制作成微課視頻,或者是獨立的德育教育素材。這一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在班級德育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德育演講,或者是讓學生以德育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其二,校外實踐活動。良好的道德品質,特別是優秀的傳統美德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且其中的標準、細則和取向并非一成不變。大多數情況下,道德品質的評判標準和取舍,因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而有所不同。關于道德的觀點、認知和情感態度,僅依賴于教師的口傳身授顯然不足,還需要學生親身實踐,做生活中的觀察者、記錄者、體驗者。教師可以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實踐中尋找答案[6]。
五、以史為鑒
歷史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歷史教學應該以歷史為骨、文化為翼。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非常有可行性的新教學模式。歷史這門學科有極高的人文性,它是古人對宇宙、社會、倫理、自然探索結果的最終展示[7]。目前,部分學校對歷史教學的重視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輕視了歷史的重要性,然而,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內部驅動力[8]。歷史是一代代先輩用盡畢生精力為后人留下的寶貴經驗。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而歷史教材中文天祥、夏完淳、岳飛等心懷天下,將國家興亡置于心中的人的故事,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讓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信念。此外,與這些人物相對應的一些歷史人物,如秦檜等,則可以讓學生明是非、知恥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地學習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不是照本宣科,囫圇吞棗,讓學生變為只會考試的機器。
結語
在歷史長河中,德之美,歷經滄海桑田、人事變遷,卻依然能夠溫暖人、打動人和激勵人。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者需為學生先,做學生的表率、榜樣。教師應嚴于律己,堅持學習,關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以良好的師德形象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融入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史新生.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分析[J].讀寫算,2020(34):35-36.
[2]楊釘霞.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中),2019(11):293.
[3]胡銀耀.初中歷史教學與德育培養相結合的有效性探究[J].教師,2019(27):103-104.
[4]蔡建芳.德“如影隨形”,育“潤物無聲”: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1(Z1):62-63.
[5]李中華.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傳統美德教育路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7):210-211.
[6]李強.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07):82-83.
[7]李瓊.德潤心靈,德史兼備: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華夏教師,2019(27):25.
[8]張牧笛.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德育培養: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抗擊八國聯軍》為例[J].現代交際,2019(02):1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