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林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而我們在強大的勞動力的支撐下使得國內農業、社會經濟得到穩定發展。但是,隨著農業自動化、城市化腳步的加快,這些農村勞動力開始逐步進入城市,開始進入到城市服務的各個環節當中。
一、農村勞動力向建筑行業轉移
有數據顯示,近20年里,中國農村勞動力大約有35%進入了我國各個城市的建筑行業,開始成為一種新的城市農民工。雖然近幾年這個數據有些放緩,但是其主要數據基本沒變。究其原因,主要分為四個方面,首先,是生產效益方面。近些年來,隨著城市范圍的不斷擴大,各類政策的不斷落實,市場競爭的加劇,大量的村鎮企業以及服務類企業開始進入了收縮期,這些以農業為主的邊緣企業經營不善以及農業技術的不斷革新,直接造成了農民在自身的土地上已經無法獲得更好的利益。而建筑行業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現代化發展,但是其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填充,因此,中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進入建筑行業。其次,我國在改革開放這些年來,雖然教育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仍然有一批農村人口尚未趕上義務教育階段。因此,他們的整體勞動技術水平較低。而在城市化中,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一些行業的創新型發展,對勞動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大量的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并不具備與之匹配的素養與能力,因此,他們被迫進入建筑行業,從事相對簡單的建筑工作。
二、農村勞動力向各種工廠轉移
時代的變化,基礎教育的普及,對于當代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進行了巨大的改變。再加上近些年來,我國開始加強了對于制造業、加工業的扶持,大量的工礦企業開始不斷擴大規模,加速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新生代的農村勞動力由于受到一定的教育,他們在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背景下,逐步開始思考未來,進而在斟酌調整后開始進入各個廠礦企業和加工廠。相比于傳統的進入建筑行業,新的工廠比建筑行業有著更多的優勢。第一,眾所周知,建筑工程領域的勞動人員承受的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繁重的工作任務,對勞動力能力要求加高的要求。多數傳統農民由于學歷有限,使得他們的職業技能綜合表現無法滿足建筑行業從業要求,更加傾向于各個工廠工作。第二,工廠工資福利待遇較好。多數工廠有著自己的工廠文化和福利政策,不僅有獨立的食堂,還有新建的宿舍。此外,工廠工作還有相對的富裕時間,能在閑暇之余進行聊天,娛樂,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知識改變命運,新生代的農民工在受到一定的教育之后,他們開始除了考慮基礎的生存、生活問題以外,開始逐步考慮未來,考慮之后的發展。基于此,新生代的農民工更加傾向于到各類工廠工作。
三、農村勞動力向服務行業轉移
信息的快速流動、交通設施的發展,教育的不斷進步,使當代農村勞動力開始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作城市建設者。相比于最初的農民工、打工人員,城市建設者的名字不僅有著時代發展的含義,還有著更深的思想。近些年來,國家下發了很多關于農民工的政策,如入學政策、醫療政策等等,這些政策的落實以及第三代農民工綜合素養的提升,促使這些新的第三代農村勞動力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價值、審視自己的行為,首次有了成為城市建設者的覺悟。他們開始進入各行各業,開始對自己的未來,對城市的期許落在了實處,他們開始進入了各行各業,開始發揮著各種不同的作用。他們開始真正融入城市,成為這個城市發展的真正的城市建設者。新型農民工無論是從心態、行為上都已經開始真正地參與城市的建設,成為城市的主人。這些新的勞動力開始進入到外賣、服務、市政管理等諸多行業,他們不再和第一代農民工那樣,希望賺點錢回到農村,也不會像第二代勞動力那樣希望可以賺些錢,回農村過更好的生活,他們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主人,希望和城市原本的人一樣,在這里居住、生活以及接受教育。
總而言之,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其受教育程度、國家政策、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們的每一次選擇或者說遷移都代表著時代發展的一個節點。因此,國家與社會應注重農村勞動力的不斷發展,從而通過各種宏觀調控來對其進行科學引導,從而增強其幸福感,滿足其要求,進而使其發揮出固有的效用,科學構建和諧社會,讓國家的所有公民都過上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劉婷婷.關于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J].新商務周刊,2018(019):278,280.
[2]王磊.基于LMDI法的1995-2015年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分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