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華 李兵
摘 要:“雙減”政策對小學課堂教學與作業布置做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在深研政策的基礎上,更新教育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進而促使小學生在輕松減負的環境中提升學習效率以及身心健康水平。
關鍵詞:雙減;綜合實踐作業;設計策略
一、小學作業布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寫作業處于被動狀態
近年來,學生的作業壓力越來越大,教師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缺失的東西,在課堂外能補回來,所以就給學生布置很多的作業。小學生正處于一個比較愛玩的時期,教師不停地給學生施加壓力會導致小學生出現一種叛逆心理,從而導致小學生對小學學習興趣逐漸下降,然后在學習中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
(二)作業模式無創新
在傳統小學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是單純地給學生留一些書面作業,讓學生在課下寫,基本上都是一些題,這樣會讓一些本就對小學課堂興趣不大的學生更沒興趣。教師可以從創新作業模式方面入手,拋開傳統思想的束縛,作業不只有書面形式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組作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課下也能感受學習的快樂[1]。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上去了,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能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去思考,當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時,就不會覺得作業是一個負擔,就會全身心投入作業探究中。
(三)過于重視作業正確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教師教學越來越功利化,越來越把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首位。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得不從作業入手,給學生布置很多家庭作業,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而且對于這些作業,有的老師還要求一定的正確率,這就讓本來就充滿壓力的學生雪上加霜。
二、雙減視野下能力型綜合實踐性作業的優勢
傳統作業設計呈現出“四多四少”的特征:一是基礎性知識鞏固多,能力性應用實踐少;二是書面形式作業多,實踐性操作作業少;三是統一被動任務多,自主分層選擇少;四是以教師意志出發的作業多,學生自主創新的作業少。這種作業設計枯燥乏味,缺乏靈性,偏重書本,不能體現學生能力的差異性,“一刀切”,極大地窄化了作業的功能,偏離了作業的終極目標,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常常被學生和家長所詬病?!半p減”背景下“能力型綜合性實踐作業”的設計和實踐遵循四個原則:一是“全方位原則”,力求促進學生全面完整的發展,既有知識性、基礎性知識的練習,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作業的內涵,互為補充,相互融洽。二是“資源整合性原則”,作業內容源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應把書本內與書本外的資源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結合書本外的知識進行運用和實踐,解決問題[2]。三是“活動性原則”,在課堂40分鐘以外,拓寬學習時空,設計一些綜合類的學習活動,在同質或異質的活動小組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能力和生活背景,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任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在活動中提升解決問題和創新實踐的能力。四是“能力培養原則”,在作業設計上既要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又要重視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和積極影響,還要關注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既要鼓勵學生實踐參與,更要重視學生思維、創新等能力的培養。總之,“能力型綜合實踐性作業”設計突破了傳統作業的“四少”弊端,強化孩子們綜合運用知識、增強身心發展的價值,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生活之中。
三、雙減視野下能力型綜合實踐性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與生活鏈接,設計“生活實踐自選作業”
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是與生活同在的,因此應當讓作業走向生活,與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系?!澳芰π途C合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注重實踐性,在追求創新中挖掘有特色、有深度的內容。“雙減”政策下,一、二年級沒有書面作業,因此我們可以設計相應的培養習慣、形成能力的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生活實踐自選作業”
(二)從興趣入手,設計“創新操作式作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作業是整個基礎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能力型綜合實踐性作業”整合教學資源進行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和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感,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自身的想象能力;能夠對學生大腦的變通性、獨特性以及流暢性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想象思維。
(三)資源整合,設計“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作業”
當前學生作業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作業是割裂的,既缺乏學科內的前后呼應,又缺乏學科間的橫向關聯,教師可以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共同研究設計跨學科作業。跨學科實踐作業通過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豐富學習路徑。與單一學科相比,跨學科實踐性作業引領學生進行跨學科思維整合,以應對實際問題和解決復雜問題,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形成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3]。
(四)以課本為藍本,設計“時令性綜合實踐作業”
201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該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態度?!币虼?,結合區域或周邊環境,設計以課本為藍本的實踐作業,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安檎沂阶鳂I”“觀察式作業”“表演式作業”“操作式作業”“調查式作業”“研究性作業”“體驗式作業”都是很好的作業類型。這些作業著力選擇學生感興趣、充滿好奇的“點”來設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美好品質。
四、結語
以“雙減”政策作為指導課堂教學和作業布置的核心思想,是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優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科學化的作業模式下,傳統教學的弊端被逐個擊破,小學生也獲得了自由成長和發展的空間。教師應全面分析和解讀“雙減”政策中關于課堂教學和作業布置的理念,將其與教學的真實情況結合起來,構建以“減量減負、提質增效”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廖玉群.小學基礎學科作業多元化設計[J].讀與寫,2020,17(25):157.
[2]查榮珍.小學基礎學科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甘肅教育,2020(21):130-131.
[3]鳳江柳,梁宇.小學基礎學科課后作業的優化[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20(9):27-28.A3583C36-096A-487C-ACFC-48ABC149E1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