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現代旅游型城市的不斷發展,旅游產業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改善了城市環境,塑造了城市形象,城市濱水景觀逐漸發展成為對外展現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城市濱水景觀在旅游型城市公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將自然環境與現代城市文明緊密聯系的紐帶。以揚州東關古渡至1912運河沿線為例,對該地段的公共空間、植物景觀、地域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挖掘,采用保留、重建、改造的設計手法呈現基于共生理念的濱水景觀設計,基于該地段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旅游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旅游型城市;共生理念;濱水景觀;揚州
濱水景觀不僅塑造了一個城市的形象,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現代社會中,河流與湖泊大都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能夠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現城市形象,具有服務大眾、美化環境、調節生態等作用。因此,本文以共生理念在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為切入角度,分析當下濱水景觀設計和城市發展面臨的困境以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濱水景觀設計中的共生理論概述
從字面上來看,共生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共生環境中,共生對象按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系,所以也可以將共生理念解釋為將此關系綜合應用到現代社會各個層面的一個重要思想。有關共生的思想最早出現在生物學的范疇之中,用于研究生物之間的聯系。在此之后,經過社會的不斷發展、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張、研究視角的不斷多元化,共生理念有了更多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總結,共生理念的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合作性、積極性、共贏性、個體的獨立性。如今,將共生理念應用到景觀設計中,也充分展現了上述特征。
在當今社會,人們對于生活品質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為了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共生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在現代社會文明環境與生態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打造一座和諧、共贏的天平是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旅游型城市公園濱水景觀的獨特性
(一)自然生態角度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城市公園濱水景觀的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它的獨特性也隨之逐漸顯現出來。濱水景觀是城市的生態連廊,由于其對地理位置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有這樣的特殊景觀,所以濱水公園更要保留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特征,嚴格遵循濱水景觀設計中最重要的原則——生態原則,從而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緊密而和諧的關系,找到人與生態之間的平衡點。濱水景觀作為城市公園中的一部分,其生態性正是其吸引大眾的魅力所在,建設一個好的濱水景觀不僅能美化城市的公共環境,而且也能塑造一個城市的生態形象。
(二)地域文化角度
城市公園作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對于展示城市獨有的歷史脈絡以及文化特色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設計濱水景觀的時候,應當充分利用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從而進一步展示城市的文化面貌,讓前來游玩的游客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當地的歷史特色和人文風貌,使城市公園不再僅僅是人們休憩、娛樂、觀賞的場所,而是傳播和弘揚城市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的場所。濱水景觀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縮影,它直接向大眾展示城市的風貌、文化、特色,能夠滿足大眾對視覺體驗的需求,同時向他們提供一個可供精神休憩的場所。
(三)社會認知角度
從根本來說,設計就是為了服務人,所以濱水景觀其實也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而設計的。城市公園占據了城市的黃金地段,且屬于公共休閑場所,所以找準大眾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在建設城市公園的時候,必不可少的一點是,要確保城市公園濱水景觀的多樣性。從大眾的基本需求來看,城市公園應具有休閑、觀賞、交流、活動等基礎功能,從而滿足人們的基本使用需求,使人們在領略自然風貌的同時,也能享受公共空間設計帶來的益處。
三、揚州段實地調研分析
(一)項目現狀
筆者對揚州東關古渡至1912運河沿線進行實地考察,得出結論:首先,該地段運河沿岸濱水景觀并無濃郁的地域特色,兩岸景觀設計多為垂柳,僅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且運河沿岸多健身器材,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強身健體的需求;其次,沿岸特色建筑多為重建,但仍然飽含歷史文化內涵,與該地段東關古渡遺留的歷史文化古跡相融合;最后,前來游玩的外地游客大多并不了解揚州段的運河文化,當地打造的具有揚州特色的“水上巴士”項目也是無人問津,游客大多會選擇前往東關街游玩,停留在運河沿岸的大都是遛狗的居民以及閑談的老人。
根據現場圖片,目前該地段綠植缺失嚴重,且許多公共設施年久失修,部分公共運動場所的利用率不高,在地域文化方面,僅建設了月亮形態的公共休閑秋千,表現地域文化的方式過于局限、具象。
(二)用訪談研究法分析游客及周邊居民
第一組采訪對象是來自天津的一對40多歲的夫妻。他們對于揚州段運河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特別深,只是單純因為旅游這一愛好來到了揚州,相較于現代化的旅游景點,他們更傾向于欣賞一些屬于當地的老物件,希望揚州運河沿岸建設能保留舊事物,更古色古香一些。
第二組采訪對象是兩位年輕人,她們對于揚州濱水景觀設計并沒有太多的感覺,覺得和其他城市的濱水景觀并無差別。
第三組采訪對象是三位80歲左右的揚州本地老人,在詳細地講解了該地段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演變過程后,老人們既驚嘆于揚州城市公園的建設速度,又對揚州城市公園目前的局勢表示感嘆。首先,老人們認為揚州城市公園的景觀勝在數量,卻不勝在特色,這導致揚州大多數的城市公園后期修復的速度難以與建設公園的速度相媲美;其次,揚州城市公園里會設置很多健身器材,但并沒有人對這些器材進行定期的后期維護,而且如果只是為了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其實不需要如此多的健身器材;最后,老人們希望相關人員能夠對現有的城市公園進行改造,希望城市公園可以和瘦西湖公園一樣,建一些休憩連廊或者亭子,以供前來游玩的人們休息整頓或者躲雨。FBD64304-DB05-4907-A825-D0158DF24FA7
總結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區的游客對于揚州東關古渡至1912運河沿線城市公園濱水景觀設計的意見,不難發現,便民、特色、歷史成為當代游客考量濱水景觀設計的三個方面,如何將共生理念與以上三方面進行結合是相關人員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三)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網絡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大基數人群對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看法,可以發現:第一,大部分人前往公園的目的是游玩,其中,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第二,基于人們對揚州現存城市公園的整體環境、綠化效果、濱水景觀等方面的滿意度測評結果,55歲左右的男性群體對這些方面的現狀存在一定的意見;第三,關于城市公園的公共設施,例如健身器材、休憩長椅等,25歲左右的年輕群體認為城市公園內現有公共設施配置較為齊全,而中年群體則認為公共設施應兼具遮風避雨、美觀、實用等方面的功能。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當今社會,游客越來越重視文化景觀。
四、共生理念在揚州段的實施
(一)自然與人的共生
共生理念的關鍵在于生態設計,而生態設計的關鍵就在于自然與人的共生。從濱水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對揚州段的濱水景觀進行設計,首先要從水體本身出發,東關古渡至1912運河沿線曾是運河棚戶區,后被打造成揚州古運河風光帶,生態系統也因此遭到了一定的破壞。濱水景觀不只是為人而設計,也是為了生態而設計,所以在設計時首先需要考慮設計會不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可以考慮引進一些動物和水生植物,從而體現共生理念。
在濱水公園的設計原則中,除了生態性之外,濱水公園的親水性也十分重要。目前,大部分濱水公園的親水區只是為大眾提供了幾處親水平臺,但是使用率并不是特別高。因此,設計師在設計濱水區域時,要滿足人們對于親水性的需求,建造水上廊道、觀景平臺、戲水區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水上建筑在具有親水性的同時還具有趣味性。
濱水公園在地勢上依附運河而建,雖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設計師可以通過打造不同的景觀小品,使濱水地帶呈現出蜿蜒曲折的形態,就好似揚州城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文化。在設計景觀小品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揚州獨有的本土植物,選用不同色彩的植物進行搭配,使濱水空間呈現出繽紛的色彩感;也可以選用高度不同的植物,突出地形的錯落感,從視覺上給人帶來不同的體驗。
(二)揚州文化與濱水景觀設計的共生
隨著現代城市的快速發展,濱水景觀設計越來越模式化,地域特色逐漸弱化,所以在設計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時,設計師一定要深入探索當地的地域文化,提取其精華。根據揚州段運河的現狀,地域特色僅體現在“揚州月”相關的公共設施上,運河文化的建設情況不盡如人意,具象的表達手法并不能讓人們感受到揚州的地域文化。對現代濱水公園進行設計,首先要保護該地段的歷史文化遺址,其次應將其與公共空間相對應,這樣的設計才不會顯得突兀,既用現代的手法展示了歷史文化,又展現了城市的獨特魅力。
設計的重點在于創新,從地域文化角度進行濱水景觀設計也不例外。現如今,大多數城市公園只是單純地提取當地的有名的歷史文化建筑元素進行設計,給人一種不是為了大眾而設計,而是為了保護文物而設計的感覺,這樣的設計并不巧妙,可能會導致部分游客難以真正了解當地的文化特征。要想通過設計體現當地的地域特色,不僅可以通過歷史文化建筑、宣傳欄、文化長廊等這些具象的建筑和設施,還可以從景觀小品著手,重新定義地域文化特色角度的濱水景觀設計,將景觀小品中的植物與揚州地域文化符號相結合,將公共設施中的地域文化符號與休閑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等相結合,打造別致的“一步一景”,讓人們在日常休閑中了解揚州文化。
(三)美觀性與實用性的共生
為人而設計的設計才具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現如今部分濱水公園的設計僅考慮美觀性,而忽視了設計是為了服務大眾,許多公共設施并不能真正地滿足大眾的實際需求,只是單純地起到增加基礎設施和綠化環境的作用。建造城市濱水公園是為了大眾能有一個休閑娛樂、了解文化的場所,所以現代設計師需要做的就是讓大眾參與進來,以大眾的感官體驗為設計準則,再根據大眾的行為習慣以及需求來完善設計,這樣的設計更能提高大眾的體驗感。
五、結語
城市濱水公園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展示城市的發展進程,所以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上,設計師必須以共生理念為指導思想進行規劃設計,打造一個人與生態共生、與歷史文化共生、與社會認知共生的城市濱水休閑地帶。
參考文獻:
[1]黃安俊,趙一鳴.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河道景觀設計[J].中外建筑,2020(2):152-153.
[2]方卓青.城市濱水公園設計理念研究[J].大眾文藝,2020(4):58-59.
[3]張雨佳,張文炳,劉時旭.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探析[C]//《建設科技與管理》組委會.2019年7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北京: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9:79-80.
[4]高鳳娟.城市濱水公園發展現狀研究[J].江西農業,2018(22):75-76.
[5]張傳勝.淺談城市濱水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理念與思路探析[J].居舍,2018(29):109.
[6]孟建軍.基于共生理論的城市濱水環境景觀設計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7(4):220-221.
[7]蔡慧蓮.城市公園濱水景觀植物配置初探[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1(增刊1):113-114.
作者簡介:
錢悅,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FBD64304-DB05-4907-A825-D0158DF24F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