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是提高學生核心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忽視了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影響了學生對美術教學的積極性,降低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改強調了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性,指出美術教學是美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美術;核心素養;欣賞教學;教學策略
教師應利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來完善學生的藝術修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美術欣賞教學素材局限于教材
現在很多教師開展美術欣賞課教學活動僅僅選用單一的教材,對教材存在較大的依賴性。比如,在課程活動開展期間,教師只是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編排的美術作品,這樣很難滿足新時代下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在新課改視域下,小學美術教材的內容相對豐富,但倘若僅僅依賴教材,則難以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這不利于美術授課質量的提升。
(二)美術欣賞活動未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依然有一些教師在沿用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開展課程活動,這樣一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容易被忽視,無法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從而很難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美術素養的形成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只是將美術作為一門副科,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投入力度明顯不足,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教學流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對理論內容做出分析,倘若長時間如此,學生會缺失對小學美術欣賞活動的興趣,在課堂上更不愿意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活動。
二、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策略
(一)營造生活化課堂氛圍,活化學生的學習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尤其是美術教學,創作氛圍的渲染能夠直接決定學生的創作狀態和創作思路。但在以前的美術課堂上,教師通常會忽視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學重點也以課本內容為主,主要是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美術技能的基礎上模仿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很難活化學生的美術創作思維,導致學生很難掌握美術作品中真正的內涵價值,更無法體會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最終自然不能起到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優化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水平,教師可應用生活化教學法,結合學習內容帶領學生參加生活活動,讓學生感受生活,再對美術知識進行學習,很容易就能理解所學的知識,也能對美術創作產生一定的興趣。
例如,向學生講授“春天的色彩”這一課時,可在上課時帶領學生到外面看看春天的校園,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真正感受春天的特點,接著在上課時先讓學生談一談對春天的認識,然后教師再結合課本知識進行教學,分析課本中的美術作品《春天》,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創作,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有效提升美術學習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術,直觀欣賞作品。
美術欣賞需要學生用眼睛觀察作品,用心體會作品的內涵,因此,教師需要運用直觀形象的方式開展欣賞教學,才能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使學生深刻體會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探索欲望。大部分小學生還停留在想象思維的階段,審美經驗和創新意識不足,很難理解美術作品中抽象的創作思想。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聯想,通過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方式開展欣賞教學,從而促進學生藝術感悟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光影變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色彩斑斕的光影圖片引出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到光影變幻下形體的明暗、層次。再為學生展示優秀的光影作品《熱鬧的船舶交易市場》《玻璃杯》,搭配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觀察嘴貧中有著怎樣的明暗變化,是如何用線條來表現敏感效果的。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形體空間的造型方法,通過畫幾何圖形的方式感受明暗的深淺、強弱、濃淡,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形體美的審美能力直觀感受到藝術作品的美。
(三)介紹文化背景,培養人文素養。
新課改指出小學美術要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提高學生對藝術的認識。藝術作品都是在一定背景和情境中創作,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帶領學生單純欣賞祖品的繪畫技巧,還要創設出相應的文化情境,加強學生對作品創作背景、創作條件和創作思路的了解,體現出美術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喜愛之情。例如在《美雨家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作品《開國大典》,為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時間以及作品的社會價值,使學生不僅掌握油畫作品的藝術特點,還能體會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又如在《乘風破浪》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展示“遼寧艦”的圖片,讓學生觀看“遼寧艦”交接儀式的視頻,再出示不同的傳播圖片、模型等,使學生了解到船的造型特點、結構、功能以及歷史文化,以此來激發學生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介紹文化情境的過程中既加強了學生對美術知識的了解,也能體會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四)聯系生活實際,啟發學生思維。
藝術來源于實際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開展小學美術欣賞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構建出良好的美術情境,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線的表現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中尋找生活中的線,它們有著怎樣的表現方式,從而加強學生對線條美感的特征和線條在生活中的藝術效果的體會,在親身體驗、了解和感受的過程中了解到線條的形狀、變化和組合,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藝術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和鑒賞能力,增強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對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正確認識欣賞教學,調動起學生對欣賞教學的參與興趣和探索熱情,在充分人文氣息的情境下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認知,利用生活中的藝術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借助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嚴韻.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欣賞教學新探索[J]。美術教育研完,2019(16).
[2]蘭鵬.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的誤區與對策探討[J.學周刊,2019(24).
本文系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十三五”立項課題(2019年度)《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策略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STY704.CB27A9E1-6828-47F4-89C4-F9D5C2FD452F